摘要: 斯蒂爾:我從中國古典繪畫中汲取了許多,是以能在中國呈現這些畫作是件非常棒的事情。

一位曾與中國文化和上海城市結緣的美國女性藝術家的個人畫展——“帕特·斯蒂爾”,10月23日起在龍美術館(西岸館)迎客。
今年已經83歲的帕特·斯蒂爾,是首批在紐約藝壇嶄露頭角的女性藝術家之一,她的作品在全球數百個群展中展出,并成為各地大型博物館的永久館藏,曾被美國國務院授予國際藝術獎章。
作品《東瀛月輪》
斯蒂爾的作品風格是,将稀釋的顔料或潑、或淌、或刷于矗立的畫布之上,由重力、時間和媒介的流動性來決定最終的畫面效果。其最為著名的作品是為美國費城巴恩斯基金會創作的“甯靜而隐秘的瀑布”系列。
顔料從巨大畫布上傾瀉而下,這種形式讓斯蒂爾得以呈現不一樣的色彩沖擊,并超越具象與抽象間的鴻溝。她不着力于展現瀑布飛流而下的氣勢或者大海無垠的壯闊,更多的是在描繪和喚起一種心靈的狀态。
正如美國詩人安妮·沃爾德曼的評述,斯蒂爾的畫作讓“人們得以感受到她的實體在空間中直覺而本能的沖擊。”
備受贊譽的作品《藍河》
斯蒂爾的作品無疑是抽象和現代的,然而令人出乎意料的是,作者的靈感卻來自禅宗佛教,還有中國古典繪畫。
斯蒂爾曾在一次接受采訪時表示,“我一直有一些關于中國繪畫的書。我喜歡文人畫,因為這些畫中的比例——人物和風景的尺度對比。比如說,如果一幅畫中有一名觀月的僧人,那這名僧侶大概隻會有一英寸大,近乎微不可見。
“他置身于世界中。他存在于宇宙内。他正在凝視宇宙。隻是宇宙中多了一位僧人的存在。
“我受到啟發,将僧人拿到畫面之外,讓他從外部來觀看整個畫面。這也造就了我作品的規模。
“我并不是在觀察他們的繪畫方式。我喜歡文人畫顔料的運用方式,但我受到的影響并非源于這些繪畫方式。影響我的是他們的哲學觀。”
從這個意義上講,這次斯蒂爾在中國的這個首場個展,是寫給中國的情書。
1988年,也就是斯蒂爾50歲那一年,她曾來到中國,去了北京、桂林和上海。其中,上海是令斯蒂爾印象最為深刻的地方。
也許是因為水與當今許多重要的哲學思想在隐喻和象征的層面上有着聯系的緣故,水成為了斯蒂爾作品中最重要的主題,而上海就是一座誕生于長江邊的城市。
《彩虹瀑布》專為上海個展而作
于是,斯蒂爾為自己的這次展特别構思創作了一件作品——《彩虹瀑布》,這是斯蒂爾向上海的緻敬。斯蒂爾說:“我想我已經找到了與上海觀衆的共鳴。”
盡管如此,斯蒂爾卻理性而冷靜地表示,其作品語言不具有普适性,“人類并不了解彼此,沒有什麼是适用于所有人的”。
也許,這正是斯蒂爾作品吸引人們的又一個理由。
【來源:勞動觀察】
聲明:此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将及時進行處理。郵箱位址:[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