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為大地山河主,憂國憂民事轉煩, 百年三萬六千日,不及僧家半日閑。 ——順治皇帝
順治皇帝是清朝立國後的第二位皇帝,也是滿清入主中原的第一位皇帝。他六歲登基,在位一十八年,年僅二十四歲便命喪黃泉。
中國曆史上,壽數極短的皇帝并不少見,比他還短命的也大有人在,但是這種短命皇帝大都出現在皇朝末期,像順治皇帝這樣處于皇朝興盛時期仍年不足而立的,卻是極為罕見。

也正是因為這種反常的表現,順治皇帝之死,成為了清史上排得上号的“熱點話題”。那麼,為何順治皇帝隻活了24歲?看看他的生活狀态,隻能說能活24歲已屬奇迹。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66">陰暗的童年</h1>
1643年,大清王朝的建立者皇太極在清甯宮無疾而終,禮親王代善及諸王文武群臣定議,擁立皇太極第九子福臨為嗣皇帝,以鄭親王濟爾哈朗、睿親王多爾衮輔政。
也正是這一年,順治皇帝開始了自己長達7年的傀儡生活,直到1650年,多爾衮意外去世,順治皇帝才從這位“皇父攝政王”的陰影下提前走出來。
關于這位“皇父攝政王”到底給順治皇帝的童年生活蒙上了什麼樣的陰影,史書裡所記載的,比如:将順治皇帝才能動用的印玺收為己有;享受順治皇帝才能享受的儀仗;代替順治皇帝頒布法令。
更甚至,多爾衮還嚴重違反禮制,追封自己的生母太祖妃烏喇納拉氏為“孝烈恭敏獻哲仁和贊天俪聖武皇後”,祔享太廟……
野史中所透露的,比如電視劇《孝莊秘史》中,順治皇帝的生母孝莊文太後,為了保住自己兒子的身家性命而委身多爾衮。
考慮到多爾衮和孝莊文太後的姻親糾葛,以及滿族人的傳統婚俗,想來這件事情也不是空穴來風,畢竟無風不起浪。可以說,多爾衮這位“皇父攝政王”對自己的侄子皇帝很不客氣。
按照中國曆史上權臣們的“慣性”,凡是扶持傀儡皇帝的人最終總是忍不住自己當皇帝,多爾衮想要“取而代之”的野心不僅表露無疑,而且還絲毫不加掩飾。
一個六歲的孩子(福臨),從懵懂無知到通曉人事,整個生活在一個随時可能會被毒殺的環境中,他内心的驚懼程度可想而知。
談到了這裡我們可以大膽假設一下,假如多爾衮不是“突然暴斃”,順治皇帝能不能活到“親政”,幾乎根本不是一個問題。總的來說,陰暗的童年為順治皇帝的“短命”埋下了伏筆。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80">縱情任性的小皇帝</h1>
嘗過大悲後,難免沉迷于大喜,意外“送走”多爾衮的順治皇帝,在掌權後的第一件大事就是追封多爾衮為“懋德修道廣業定功安民立政誠敬義皇帝”,以此來穩住多爾衮的同黨。
等到皇權稍微穩固,很快他又順着朝臣的“彈劾”,正式宣布多爾衮的十四條罪狀,追奪一切封典,甚至于毀墓掘屍。
瘋狂發洩完内心積壓的抑郁不平後,年紀輕輕而又無拘無束的順治皇帝,便犯了一個幾乎所有皇帝都會犯的錯誤——縱情任性。
一方面,他在處理朝政時常常任性而為、無所拘束,不肯接納朝臣的建議,獨斷專行。
比如縱容太監幹政,順治十五年,内監吳良輔等人作弊納賄,罪狀顯著。可福臨卻說:“若俱按迹窮究,犯罪株連者甚多。姑從寬一概免究......”
另一方面,順治皇帝開始沉迷于女色,當然這也可能是為了皇位傳承的需要。不管目的如何,反正順治皇帝的後宮很快便充盈了起來,他在八年的親政生涯中,寵幸了幾十個妃子,生了十多個子女。
順治皇帝的大兒子愛新覺羅·牛鈕出生于1651年,換句話來說,順治皇帝極有可能在十二三歲的時候,就已經進行房事了。
十二三歲,現在上國小四五年級的年齡,身體尚未發育完全,便開始縱情于女色,如此一來,壽數大減也在情理之中。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93">痛失所愛、傷心欲絕</h1>
時間來到《湯若望傳》中有記載:順治皇帝喜歡上了他人的妻子,随後這個妻子的丈夫還被順治帝打了,被打的男子不久後“怨憤緻死”。
而後,順治帝将這位未亡的人收入宮中,封為貴妃,并生下了一個孩子。隻是,在公元1660年左右,這個孩子突然去世了,而其母因傷心欲絕,不久亦薨逝。
這個女子便是順治皇帝最喜愛的妃子董鄂妃,董鄂妃死後,順治皇帝極為哀痛,史書記載:“辍朝五日,以宮女多人殉葬,喪禮逾制......”
不管是史書記載,還是野史雜談,我們基本可以确定,順治皇帝對于董鄂妃有着超乎于一般的愛戀。為了所愛之人,他可以逾越禮制将董鄂妃的兒子立為太子,甚至在董鄂妃死後,給予她超越規格的葬禮乃至于追封為皇後。
仔細閱讀史料,我們還可以發現,同年9月(1660)順治皇帝在火化心愛的董鄂妃後,先是參觀了明皇陵,随後在10月時,便做出了削發為僧的決定。
雖然在大覺禅師玉林通琇的勸阻下未能成行,但是是什麼讓一位皇帝願意抛棄人世間最尊貴的地位,去常伴青燈古佛,這就很值得玩味。
換句話說,他對生的留戀已經随着董鄂妃的離開,變得極為淡薄了。俗話說:哀莫大于心死,順治皇帝此時的心境,應當便是如此。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105">順治皇帝的生死成謎</h1>
《鹿鼎記》是金庸先生的一部小說,其中也有對順治皇帝的“安排”,金庸寫道順治皇帝在董鄂妃死後便出家為僧了,雖然這是小說家之言,卻也是順治皇帝生死成謎的一個反映。
在野史的記載中,除卻人世牽挂的順治皇帝出家為僧,皈依了自己的信仰。此種說法,在民間極有市場。而究其原因,還是因為史書對順治皇帝的逝世記載得過于含混。
《清史稿》對順治皇帝的病史記載極為簡潔:“上不豫”,隻有“上不豫”三個字,連是什麼病症都沒說。
而在故宮博物院的“順治皇帝大事年表”中,則記載“初二日,順治帝患痘,病危......初七日,逝于養心殿”。也就是說,從患病到去世,僅僅隻有五六天的功夫。
雖然說是所謂的“天花”,但是即便是“天花”,疾病進展也未免過于迅速,其“真實性”也着實讓人産生懷疑。
而在福建南安石井發現的《延平王起義實錄》,它則記載順治帝親征鄭成功,在高崎之戰中中炮身亡,清将達素畏罪自殺,清廷對此秘而不宣。
也就是說,順治皇帝24歲後究竟歸宿如何,至今仍然衆說紛纭,莫衷一是。正統史料記載,順治皇帝死後,自己列舉了14條“罪狀”,主要内容是:習漢俗,重用漢官超過滿人;未能對皇太後盡孝心、不能聽言納谏......
當然,這些顯然都不是順治皇帝的本意,而篡改诏書的人也就是欺負順治皇帝不能反駁。由此不難看出,這位年僅24歲的滿清入關後的第一位皇帝,生前未必多麼榮寵,而死後确乎有些凄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