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豫劇《程嬰救孤》中,程嬰的死有何緣故?一二三

豫劇《程嬰救孤》中,程嬰的死有何緣故?一二三

豫劇《程嬰救孤》是近些年來比較難得的一部叫好又叫座的大戲。發生在晉國曆史上的真實事件“趙氏孤兒”經過藝術家們的精彩演繹,看得人是蕩氣回腸、熱血沸騰。然而,每每看到戲曲的結尾,程嬰被屠岸賈持劍刺中後,自己又把劍深深地插入自己的身體,最後一命歸天時,總感到這樣的結尾有些太過殘忍,孤兒已經長大、冤屈已經昭雪,程嬰已經到了該享受勝利果實的時候了,編劇為什麼非要讓他死去呢?這太不合乎情理了吧!

那麼曆史上的程嬰又是如何死去的呢?帶着這個疑問去讀史,卻發現程嬰真實的死法比戲曲中的死法更令人沒法接受——原來曆史上的程嬰竟是不顧孤兒的苦苦相勸,執意自殺而死的。

<h1 class="pgc-h-center-line" data-track="4">一</h1>

本來可以好好活着的程嬰(曆史上的屠案賈早在程嬰自殺前5年就被殺死,程嬰也就不可能被屠案賈所刺中)為什麼非要去死呢?這還得從當年的屠岸賈為何要把趙家趕盡殺絕和程嬰救孤說起。

春秋時,晉國的國情與其他諸侯國的國情有些不一樣,其他諸侯國大多數的時候是國君說了算,可晉國大多數的時候是執政大臣說了算,這就是為什麼後來有了三家分晉的起因。

晉襄公時,大臣趙盾不僅大權在握,而且還有着廢立太子的能力。晉襄公去世時,趙盾就曾想廢掉太子,讓晉襄公的弟弟繼位。可後來由來太子的母親苦苦哀求,趙盾才讓太子繼了位,這就是晉靈公。

豫劇《程嬰救孤》中,程嬰的死有何緣故?一二三

晉靈公雖不咋地,可他卻非常害怕趙盾。一次,晉靈公做壞事被趙盾碰見了。趙盾雖沒說啥,可心虛的晉靈公卻害怕趙盾廢了自己,決定先下手為強殺了趙盾。

趙盾雖然強勢,但他卻并不想弑君,于是就逃走了。可還沒等他逃出國境,就有一位趙家人跳将出來,把晉靈公給殺了。趙盾回來後預設了這件事,是以,人們就譏諷趙盾,說他“身為正卿,逃亡沒有出國境,傳回來也不誅讨逆賊”,就連史官也記載說“趙盾殺了他的國君”。事情有時候就是這樣沒辦法,沒有動手的趙盾背了個弑君的黑鍋。

晉景公時,趙盾去世,他的兒子趙朔繼承了爵位,順帶着也成了晉國的實際掌權者。晉國的另一個大臣司寇屠岸賈為了奪權,就趁趙朔掌權不久勢力較小的機會,又翻起了晉靈公被殺的舊帳,說趙盾當年殺了晉靈公沒有清算,現在他死了,“父債子還”,得把他兒子一家給殺了。

此時,屠岸賈勢大,他的話朝中沒人敢不聽,于是趙氏一門就被屠岸賈所殺,隻有趙朔身懷有孕的妻子因為是王室成員,逃到王宮中才得以幸免。屠岸賈為了斬草除根,時時盯着躲在宮裡的趙朔妻子,就等着她一生産,就把嬰兒給殺了。而此時也有一批義士也正想着該如何把這個遺腹子給保護下來,公孫杵臼和程嬰就是其中的代表。

等趙朔妻子一生産過,得知消息的屠岸賈就帶人搜宮。幸虧趙朔妻子把嬰兒藏到褲裆裡,才躲過一劫。

豫劇《程嬰救孤》中,程嬰的死有何緣故?一二三

按照司馬遷的說法,公孫杵臼是趙朔的門人,程嬰是趙朔的好朋友。在春秋那個時代,真正的好友是要為朋友殉難的,程嬰之是以要苟活于世就是為了能保護趙朔的遺腹子,他對公孫杵臼就說:“朔之婦有遺腹,若幸而男,吾奉之,即女也,吾徐死耳。”

屠岸賈搜宮的消息傳來,程嬰是萬分焦急,他知道把嬰兒藏褲裆是“躲過初一,躲不過十五”的!怎麼辦?他去找公孫杵臼想辦法。

公孫杵臼在思索了一番後問程嬰:“是保護孤兒難呢?還是死去難?”

程嬰聽着朋友的問話雖然納悶,但還是回答道:“當然是死去容易,保護孤兒難了!”

聽程嬰這麼一說,公孫杵臼就和盤古說出了自己的救孤計劃。然後,他對程嬰說:“趙朔對你情深義重,那麼你就來幹這個難的事!我來幹這個簡單的事,先去死!”兩人商量好,便分頭去行動。

<h1 class="pgc-h-center-line" data-track="28">二</h1>

公孫杵臼找來個嬰兒(戲曲中說是程嬰的孩子),假裝是趙朔的遺腹子,藏到了深山裡。而程嬰則假裝為了金錢出賣朋友,去向屠岸賈舉報。屠岸賈在殺死公孫杵臼和那個所謂的遺腹子後心滿意得,以為從今以後趙氏滅絕,自己可以高枕無憂了。而程嬰則背負着忘恩負義、為财賣友的惡名,忍辱負重撫養着趙朔真正的遺腹子趙武。

豫劇《程嬰救孤》中,程嬰的死有何緣故?一二三

等趙武長到15歲時,趙氏一門的沉冤得雪,程嬰和趙武帶人攻殺屠岸賈,并誅滅了他的全族。要說此時,好友趙朔的冤仇得報,趙武已經長大,而且還重為晉國大族,列為卿士,程嬰不說仗着這些功勞享受人間富貴吧?也可以在家靜享清福,安度晚年了。然而,就在趙武舉行完20歲的成人禮後,程嬰卻做出了一個驚人的決定——當年的孤兒已長大成人,自己已經完成了當年的誓願,再活着也沒有什麼意思了,他要去追随先他而去的公孫杵臼。

趙武聞知,苦苦相勸,說:“你把我撫養成人,受了那麼多苦,我還沒有報答你呢!你怎麼舍得離我而去呢?”程嬰看着哭成淚人的趙武,安慰他道:“當年你們趙家滿門遇害時,我之是以不追随去死,不是我貪生怕死,而是我想保護你這個遺腹子。當年公孫杵臼死了,我卻苟活在世上,是因為他相信我能把你養大成人。如今你已成人,我的夙願已了,我将到地下去給你們趙氏先人和公孫杵臼報告這一情況!”于是,程嬰便自殺身亡。

<h1 class="pgc-h-center-line" data-track="29">三</h1>

看到這裡你也許就會明白,程嬰之是以放着清福不享,而去選擇自殺,是因為他要用自己的死來表明,這些年他活在世上決不是為了苟且偷生,而是為了完成與公孫杵臼保護孤兒的共同心願——報答好友趙朔,讓趙氏不至于絕祀。任務既已完成,自己便不再貪戀世上的榮華富貴,毅然用死去追随好友公孫杵臼。可以說程嬰以自己的死讓救孤這件事所表現出的舍己救人、矢志不渝的精神得到了升華。豫劇《程嬰救孤》的最後一句唱詞“一諾千金重,取義輕舍生,曆盡萬劫眉不皺,留一腔浩然正氣貫長虹”,正是對程嬰為何非要死去的意義進行的精辟總結。

豫劇《程嬰救孤》中,程嬰的死有何緣故?一二三

程嬰已經遠去,但他留給我們“舍生取義”的精神财富,至今仍在感動着一代又一代中國人。正因為如此,程嬰的事迹,才被後世廣為傳頌,并被編成戲曲,出現在舞台上,甚至流傳到海外異邦,為今人所津津樂道。

作者:我方特邀作者趙倡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