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曉芳在孔子學院總部留影
白玫(左二)一家
萊昂近照
教育部資料顯示,2017年共有來自204個國家和地區的各類外國留學人員在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935所高等院校學習。來華留學規模持續擴大,中國已成為亞洲最大留學目的國。
值得關注的是,來華留學生的學科分布更加合理,學習文科類專業的學生數量仍排名首位,占總人數的48.45%;學習工科、管理、理科、藝術、農學的學生數量增長明顯,同比增幅均超過20%。此外,2017年來華留學生中,自費生達43.06萬人,占總數的88.03%。
中國的快速發展吸引着越來越多的外國學生赴中國留學,他們在學好專業的同時,感受中國的蓬勃發展,深入了解中國。
本報對6名來華留學生進行專訪,聽他們談談留學中國的收獲。
“快成中國通了”
于璐嘉
“留學中國,讓我對這個國家有了深層次認知。我不僅讀了很多關于中國曆史的書,而且深入接觸中國社會,盡力把握當代中國的發展态勢。”來自埃及的李曉芳告訴筆者,留學中國讓她收獲頗豐。
李曉芳到中國留學,緣起于在開羅的漢語學習。“當時,我們中文系主任也是開羅大學孔子學院的院長。”李曉芳說,“在她的建議下,我參加了漢語水準考試,最終獲得了漢語水準5級證書和孔院的獎學金。”受益于孔子學院獎學金的資助,她到中國進行為期兩年的研究所學生學習,讀漢語國際教育專業。
李曉芳說,自己一直以來的夢想是成為一名記者。“小時候,我會站在鏡子前模仿電視上記者說話的樣子。”到中國讀書之前,她已經被新華社聘用,留學中國對她将來的工作會更有助益 。
在中國學習已近1年,李曉芳說:“感覺我快變成一個中國通了。”在中國學習生活的經曆,讓她可以近距離觀察中國社會,并進一步了解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和生活方式。“去年暑假,我去了重慶和成都,體會到了中國南北方之間的差異。非常有趣!”在李曉芳看來,這種通過親身體驗加深對中國的了解,是非常有價值的,讓她受益頗多。
在留學期間,李曉芳也常常觀察中國文化與埃及文化之間的異同。“通過比較,我可以有更深入的了解,也開闊了自己的視野。”李曉芳說。
感受不同的文化氛圍
黃蓓蕾
白玫是北京語言大學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的一名博士生,今年是她到中國的第14個年頭。最開始,白玫随丈夫從伊朗來到中國。2010年,她考入北京語言大學學習國際經貿,成績優異,成為北京語言大學“優秀大學畢業生”。後來,白玫繼續在北京語言大學深造,攻讀漢語國際教育碩士及博士。
白玫告訴筆者,留學中國最大的收獲來自學業。通過努力,白玫在碩士畢業後,可以教外國人學漢語。同時,她也更深入地了解了中國文化,也更好融入了中國的生活。
白玫給筆者講了一件趣事,她初到中國,朋友邀請她到家裡玩,恰逢春運。“我在中國除夕那天,到火車站排了三四個小時的隊買票,卻無功而返。後來才了解到,春節對中國人來說,是非常重要的節日,大家都趕回家鄉與家人團聚。火車票如果不提前預訂,很難買到。”白玫笑着說。
“中國春節是團圓的節日,我看到中國人一家團聚,一起吃年夜飯,非常感動。”今年春節,白玫邀請在中國的伊朗朋友到家裡包餃子,感受朋友聚在一起的溫暖。
“目前,我的丈夫在中國工作,兩個孩子在中國學習。雖然我們的生活壓力較大,但能感受不同的文化氛圍讓我覺得留在中國是非常值得的。”白玫說。
學習中文 了解中國
談起如何與中國結緣,來自格魯吉亞、正在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系學院就讀的妮娜說:“2014年我讀大二,在第比利斯國立大學開始學中文。雖然大家都說中文難,但我不這樣認為,覺得它特别有意思。當時,在我們學校讀書,會有到中國留學的機會,但沒想到很快我就有了這個機會。”随着學習中文的深入,妮娜發現“學習中文、了解中國”是自己願意做一輩子的事。
“也因為對中文的喜愛,我放棄了原來的專業‘美國學’,一門心思到中國留學。” 妮娜說。
妮娜将自己到中國學習的收獲概括為3點:一是接受了高水準的教育;二是了解中國;三是自己獨立生活的能力得到鍛煉。
“中國人超級努力。”妮娜說,這是她對中國印象最深的一點,“我希望自己也能不斷努力,實作夢想。”
實作夢想
尚可來自格魯吉亞,從小他便對亞洲文化與曆史感興趣。大學時,他在第比利斯國立大學讀書。“我很想學習亞洲語言,但我學的專業是政治學。讀大學一年級時,偶然間我發現有‘東亞學’這門課。在上這門課的過程中,我對中國産生了濃厚的興趣,于是,我一邊在課堂上認真學習,一邊在課後自學中文,想要到中國讀書。”尚可說。
2016年,尚可作為第比利斯國立大學的交換生如願進入浙江大學讀書,憑借優異的成績獲中國政府獎學金。後來,尚可成功考入了中國人民大學,成為當代中國研究專業的一名碩士生。
“留學中國,不僅讓我在學業上取得進步,也讓我變得更加獨立。”作為獨生子,尚可之前習慣了在父母的照顧下生活,也未想過有一天會離開家鄉到異國求學。“讓我感動的是,在這裡,每當我遇到困難時都會得到師友的幫助,他們的情誼感人至深。”尚可說。
在尚可看來,中國曆史悠久,文化博大精深。在中國讀書,近距離接觸中國文化,他慢慢也融入到其中。“比如中秋節吃月餅、春節吃餃子等,對這些民俗文化,我很感興趣。雖然中國發展很快,但傳統文化保護得很好。”尚可說。
到中國學習很有價值
梅心慈來自尚比亞,現在是北京外國語大學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的一名大一學生。在尚比亞學習時,梅心慈想要出國學習經濟學。在選擇留學目的國時,她被中國的快速發展所吸引,便定下目标到中國留學。“不僅自身發展速度快,中國還提出‘一帶一路’倡議,為全球經濟持續注入新活力。這讓我覺得來中國學習很有價值。”梅心慈說。
梅心慈最喜歡中國曆史、繪畫,雖然來到中國僅幾個月,但她多次參觀博物館。這也讓她對中國文化有了一定了解。博物館裡陳列的中國畫與傳統服飾,使她感受到中國傳統藝術之美。梅心慈還利用假期到山西平遙參觀,喬家大院讓她印象尤為深刻。
到中國的第一周,梅心慈登上了長城。“登上長城是我這幾個月裡感到最有成就的事情了!”梅心慈笑着說。
中國的網絡發展也讓梅心慈感到驚奇。“到中國後,可以用手機線上支付讓我覺得有趣。同時,還有很多App,增加了群眾生活的便利,比如可以用手機叫外賣、叫計程車。”梅心慈說。
介紹中國文化到貝甯
“沒來中國留學之前,我就知道很多中國的風俗文化。比如在過春節前,還會有‘小年’這樣的節日做鋪墊。春節時,人們會包餃子、貼春聯、吃魚,還會看春節聯歡晚會。我也知道這些習俗的含義,比如魚取諧音‘餘’,吃魚寓意年年有餘。”來自北京語言大學漢語國際傳播專業的萊昂說。
萊昂來自非洲貝甯,與中國有不解之緣。孩童時期,家裡經常放中國電影,尤其是中國功夫電影。從那時起,萊昂就對中國十分好奇,到他上學讀書時,便利用課餘時間學習中國的傳統文化。
2014年,萊昂到科托努友誼體育場看球賽,球場裡面有漂亮的看台,精美的燈光,綠綠的草坪。“當時我好奇地問旁邊的朋友,這個球場是誰修建的?朋友告訴我,球場由中國設計師設計。”由此,萊昂暗暗地萌生了一個念頭,要到中國留學,也希望留學回國後能夠為中國與貝甯的友誼作出貢獻。
談到在中國的留學收獲,萊昂認為自己很好地了解了“千裡之行,始于足下”的道理并将其付諸行動。
已在中國留學兩年,萊昂非常喜愛中國文化。“我想把中國文化介紹到貝甯,讓貝甯的群眾也可以從中受益。” 萊昂說。
版權聲明:如涉及版權問題,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