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本是亞洲東部一個群島國家,在公元三世紀以後,在今天本州中部(今奈良)出現一個強大的國家——大和國,大和國經過多年的征戰至公元五世紀基本統一日本列島。但是,在大和國建立後便開始了對北韓半島的侵略,在之後在1600多年的時間裡,日本曆代始終未放棄對北韓半島的野心。為何日本總愛攻打北韓呢?
掠奪北韓半島,吸收先進科技文化
北韓半島自古以來便是中國文化向日本輸出的重要橋梁,像是水稻、石器、陶器、青銅器、建築技術、繪畫、紡織、文字等等皆是經由北韓半島方才傳入日本。
地圖也來自北韓
公元3世紀以後,日本列島的大和國日漸強盛以後,對外掠奪财物,吸收中國先進的技術和文化成為其對外擴張的主要動力。而咫尺之遙的北韓半島自然成為日本的首選之地。
根據《新編日本王室史話》記載,神功皇後為穩定國内形勢,早在232年跨海圍攻新羅都城,這可以說是有史以來記載的日本對北韓半島最早的一次侵略。雖然神功皇後存在與否有争議,但是公元232年日本對北韓半島的遠征卻有據可考,此次遠征,日本雖未攻下新羅都城,但是掠奪了大量的财物、圖書典籍和人口,嘗到甜頭的日本人至此便将掠奪北韓半島奉為國策。
公元4世紀60年代,大和國再次攻入北韓半島,并占領今慶尚南道地區,設立殖民據點任那府,對北韓人開始施行殖民統治,當時的百濟國也被迫成為大和國的朝貢國。這時的日本放棄了對北韓半島的短時間的劫掠,而圖謀長時間的掠奪。
劫掠變成了一種榮譽
公元4世紀末,軍力強盛的大和國加快了對北韓半島的侵略和殖民掠奪。據高句麗好太王碑載,大和國于高句麗永樂元年(公元391)開始大規模渡海遠征,大量擄掠新羅人、百濟人為奴。永樂九年(公元399年),百濟舉國降于大和國(九年己亥,百殘違誓,與倭和通),不久以後大和國也大舉進攻新羅,“時年倭人滿其國境,潰破城池”,新羅滅亡,整個漢江以南的北韓半島悉數落入倭人之手。
但是,大和國的勝利,卻觸犯了北韓半島北部強權高句麗的利益,永樂十年(340年),高句麗派遣步騎五萬,南征倭軍。孰料,在高句麗強大的攻勢下,倭軍不堪一擊,高句麗兵鋒所到之處,倭軍望風而逃。
倭軍不敵高句麗
公元475年,百濟被高句麗滅國,殘餘政權南下,完全是靠日本的力量才在熊津江(錦江)流域複國。後來百濟連續三位國王的即位都是在日本的橫加幹涉下完成的,至此日本同百濟的關系愈加緊密。公元530年,百濟同意向日本貢獻文士、樂工、僧侶等大批文人和工匠,這大大促進了日本的科技和文化的發展,日本希望憑借北韓半島吸收先進科技文化的目的也達到了。
公元563年,新羅攻入日本盤據的任那府,日本的勢力至此被驅逐出北韓半島。但是,日本通過與百濟的緊密關系,依然可以源源不斷的掠奪北韓半島的财富和吸收先進的科技和文化。是以,百濟對于日本的地位依然極其重要。
新羅攻入日本盤據的任那府
公元6世紀末7世紀初,中國進入隋唐時期,北韓半島上依然是三國鼎立的局面,三國之間的鬥争也日益激烈。
公元660年,百濟在高句麗的援助下侵吞新羅,新羅王金春秋向唐朝求援。是年4月,唐高宗命大将蘇定方率十萬大軍,水陸并進,征讨百濟,百濟随即覆滅。公元662年,百濟王扶餘豐請求倭軍出兵,以拒唐軍,圖謀複國。同百濟關系緊密的日本自然不能容忍百濟的滅亡,倘若如此,日本将徹底失去在北韓半島的利益。
公元662年9月,唐朝新羅聯軍與倭國百濟聯軍在白江口遭遇,大戰爆發。唐軍四戰四捷,焚毀倭船四百餘艘,倭軍大敗,日本勢力被徹底驅逐出北韓半島。日本圖謀掠奪并占領北韓半島的陰謀也以失敗告終。
白江口海戰,日本潰敗
妄圖侵略北韓,北取明朝
白江口之戰,讓日本的野心破滅了近千年,直到1590年7月豐臣秀吉對日本實作全面控制後,這才讓日本再次有了侵略北韓的野心,隻不過,此時的日本不僅僅是圖謀北韓半島,而是妄圖侵吞整個明朝。
助長豐臣秀吉野心的首先來自于他手下的精兵強将,剛剛結束戰争的日本,磨練出來大批極具戰鬥力的士兵。在武器裝備方面,日本通過與荷蘭的貿易和自行研制,各大領主的軍隊已經大批量裝備西方火器和火炮。是以,豐臣秀吉狂妄的認為,他的得勝之師可以輕易解決北韓軍隊,飲馬鴨綠江,然後便可以席卷中原。
同時期的日本武士基本都配備了火繩槍,且在常年戰争中有良好的經驗,是以作戰兇猛,而當時的明軍哪怕是最先進的三眼铳都非常落後
另一方面,豐臣秀吉侵略北韓也是為了統治穩定的需要。戰争結束後,各大領主依然保留着龐大的軍隊,隻有發動對外侵略戰争,才能消耗各地領主的軍事實力,方能達到長治久安的目的。
1592年4月13日,豐臣秀吉向集結在九州的日軍發出指令向北韓進發,侵朝日軍先頭部隊共計一萬八千餘人由小西行長率領于次日在釜山登陸,随後日軍主力陸續跟進。5月2日,漢城陷落,6月11日,平壤陷落。北韓王公大臣逃往中朝邊境,并迅速向明朝求援。北韓在短短兩三個月的時間内,盡數陷落,這讓宗主國明朝大為震驚。
12月26日,明朝遣李如松率三萬四千餘明軍跨過鴨綠江,于萬曆二十一年正月初六發動了對平壤城的進攻,日軍一觸即潰,平壤城很快便被明軍占領,明軍聲威大震,北韓北部被全部收複。但過于樂觀的李如松以為日軍不堪一擊,親率三千騎兵試圖直取漢城,反而在碧踢館遭到日軍的重兵埋伏,明軍血戰突出重圍後,退守平壤。自知也不能擊退明軍的日軍堅守待援,戰争遂陷入僵局。1597年,經過明日之間的談判,雙方各自撤軍,戰争宣告結束。
明軍攻入平壤
1597年,不甘心失敗的豐臣秀吉糾集14萬陸軍和2.4萬水軍再次入侵北韓。援朝明軍由于指揮失誤和後勤供應不足,在戰争初期損失慘重,但長期的戰争也導緻侵朝日軍損失過半。萬曆二十六年九月,明軍繼續增兵北韓,駐朝明軍達到17萬之衆,日軍的覆滅隻是時間問題了。
同時期的李舜臣也在海上展開與日軍的作戰
在東南會戰後,被壓縮在東南沿海順天、泗川、南海一帶的日軍已是苟延殘喘,無心再戰。1598年十月,豐臣秀吉的死訊傳到北韓,日軍下達總撤退令。在日軍剩餘主力經露梁海峽撤退之時,遭到明朝聯軍的截擊,日軍水軍全軍覆滅。至此,在北韓日軍被驅逐出北韓,日本妄圖取道北韓,侵吞明朝的計劃也慘遭失敗。
妄圖以北韓為跳闆,建立東亞統治
19世紀60年代以後,日本通過明治維新逐漸走上了資本主義道路,國力日漸強盛。但是,由于日本改革的不徹底性,社會沖突依然很尖銳,為轉移國内沖突和傾銷商品,對外擴張則成為日本高層的共識。而同時期的清朝卻由于半殖民地危機的加深和封建統治的沒落,處于風雨飄搖之中,因為壬辰戰争失敗而沉寂兩百多年的侵略野心再次死灰複燃。
為此,日本高層秘密制訂了“征讨清國方略”,該方略後演化為以侵略中國為主的大陸政策。根據該計劃,日本圖謀并吞台灣,攻占北韓,進軍滿蒙,滅亡中國,占領亞洲,最後征服世界(在二戰爆發後,日本的國策更改為在東亞建立統治秩序)。在這其中,征服北韓則成為最關鍵的突破點。
1894年,北韓爆發東學黨起義,等到時機到來的日本迅速出兵北韓,突襲漢城王宮,控制了北韓王廷。此後,日本不宣而戰,在大東溝海戰擊沉清軍運兵船高升号,由此引爆中日甲午戰争。
突襲漢城王宮的日軍
大東溝海戰後,日本陸軍迅速向北推進,試圖一舉蕩平駐紮平壤的清軍。平壤統帥葉志超指揮不力,最後又臨陣脫逃,緻使清軍損失慘重,最終平壤陷落。黃海海戰後,日軍最終占領北韓全境。自從公元232年,日本第一次侵略北韓半島之後的1600多年後,日本最終實作其野心,完全占領北韓半島。
一個鄧世昌挽回不了頹廢的大清國
甲午戰争後,清朝放棄了對北韓的宗主權,在此之後,北韓逐漸淪為日本的殖民地。在1910年的8月份,日本迫使大韓帝國簽訂《日韓合并條約》并且正式的吞并了北韓半島。此後,日本在北韓駐紮了大批軍隊,以随時支援關東軍的作戰,北韓成為日本侵華的跳闆。“九一八事變”後,日本駐北韓的第三十九混成旅團及駐平壤的第六飛行聯隊所轄的兩個中隊就曾進入東北,增援關東軍作戰。
1937年,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争,為支援日本的侵略戰争,北韓半島又成為日本的兵源地和後勤供應基地。在整個二戰期間,大約有24萬多北韓人被日本陸海軍征用,22182人戰死在各個戰場上。另有732萬北韓人被迫服勞役,其中86萬人被派到北韓半島之外。在整個二戰期間,日本統治下的北韓半島徹底淪為日本侵略戰争的工具和跳闆。
二戰時的南韓僞軍
1945年8月,美蘇軍隊解放北韓半島,日本的殖民統治宣告結束,北韓半島也最終獲得獨立。日本對北韓半島的侵略野心也最終破滅。
參考資料:日本侵略北韓史.周興旺;甲午戰争——大清帝國的沒落;史鑒:中朝壬辰戰争聯手戰勝日本打出兩百年和平;改變東北亞絲路格局的白江口之戰
* 本文由作者提供,不代表地緣谷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