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懷柔寶山寺村 稻田畫“化”成數萬斤米粒

齊膝深的彩色稻田,在清晨的陽光裡泛上一層金色;和天空一樣藍的公路,将稻田繞成半圈後通往遠處黛綠的群山。80歲的姜亦慶,有線耳機裡放着輕音樂,慢慢地圍着稻田走了兩圈。110畝稻田是一幅畫,今天已經在收割了,北京市懷柔區寶山鎮寶山寺村的十幾位村民,用鐮刀将地頭上的稻子剔除幹淨,而遠處的聯合收割機,已經響起了轟鳴聲。

懷柔寶山寺村 稻田畫“化”成數萬斤米粒

懷柔寶山寺村金燦燦的彩色稻田。新京報記者 王巍 攝

北京最北稻田畫

天氣好的早晨,姜亦慶會一個人聽着音樂,沿着稻田旁的公路散步,他說這裡的稻田曾經是五顔六色的,顔色鮮豔明亮,現在稻子熟透了,全變成了黃色,需要仔細辨認才能看出彩稻原先的顔色。

無人機飛到200米左右,螢幕上赫然出現一張紅星巨幅圖案。這是北京最北的一張稻田畫,盡管離北五環有120公裡,但在村裡時常能見到驅車趕來拍照的市民。鎮上居民陳女士說,“在前段時間,稻子顔色還鮮豔的時候,不少年輕人帶着無人機,長長短短的照相機,來這兒拍照。好像我們這裡舉行了一場攝影比賽似的。”

俯瞰北京最北稻田畫。新京報記者 王巍 拍攝 制作

對村民來說,這是村裡16年來的第一塊稻田。寶山寺村支部書記劉長明告訴記者,上世紀80年代之前,寶山鎮白河、天河兩岸種着幾百畝水稻,“寶山的水稻由于生長在山區,晝夜溫差大,日照充足,而且還是單季稻,生長周期長,口感就特别好,寶山小稻産量低些,畝産四五百斤,但這對于村民來說,也足夠自家食用。人們管我們的稻子叫‘寶山小稻’。”

“水稻由于需要施加農藥,這樣會污染河流,再加上河流水位下降,為保護水源,寶山寺村響應生态涵養區‘退稻還田’‘退麥節水’政策号召,在2005年後,不再種植水稻了。”劉長明告訴記者,寶山鎮現在的農作物以小麥、玉米、小米為主。

懷柔寶山寺村 稻田畫“化”成數萬斤米粒

孩子們體驗割稻子的樂趣與豐收的喜悅。新京報記者 王巍 攝

“種水稻的那些年,誰家做米飯,大老遠從院子外都能聞見香味,這種味道已經太久遠了。”村民韓曉亮記得寶山小稻的味道特别香,“小時候,割稻子也是見大人們用鐮刀割。稻子割回家,就會吃上香噴噴的大米飯了。”

彩色旱稻促進集體增收

今年5月下旬,寶山寺、道德坑等村的農田上種植了470畝五彩旱稻。村裡與專業育種公司簽訂了購銷合同,并統一進行購置良種、施肥管理、現場技術指導、回收糧食。劉長明介紹,寶山寺村的彩色稻田,能收獲幾萬斤大米,還在日常施肥、除草工作中,為村民提供了150多人的就業崗位,“村民用鐮刀割稻子,一天工費是150元。”

懷柔寶山寺村 稻田畫“化”成數萬斤米粒
懷柔寶山寺村 稻田畫“化”成數萬斤米粒

新京報記者現場直播稻田豐收。新京報記者 王巍 攝

“稻子剛種下那會兒,有一些人見到五顔六色的稻子,就發出疑問,這稻子能吃嗎?還有人比較納悶,這稻田裡沒有水,稻子怎麼生長呢?”一位村民持着鐮刀,三兩下動作就将一把稻子整齊割下,“現在人們就習以為常了,知道這是彩色旱稻,是一種獨特的種類。這種稻子看着特别好看,給我們村子帶來了老高的人氣。”

懷柔寶山寺村 稻田畫“化”成數萬斤米粒

待收的彩色旱稻。新京報記者 王巍 攝

旱稻也稱陸稻,适合在旱地栽培,但是傳統旱稻一般畝産在200—600斤之間,産量低、口感差、營養缺乏,是以旱稻的種植總量不大,知名度也不高。寶山鎮引進的是經過長期選育的五彩旱稻,該款稻具有抗旱、高産量、抗倒伏、抗病害的優點,畝産量可以達到800斤以上。有科研人員告訴記者,彩稻含有較高的花青素等特殊營養成分,營養元素會比普通水稻豐富一些,“花青素屬于類黃酮物質,其主要生理活性功能是自由基清除能力和抗氧化能力,是以,彩稻中的花青素,還有抗衰老的作用。”

懷柔寶山寺村 稻田畫“化”成數萬斤米粒

手捧顆粒飽滿的五彩稻谷。新京報記者 王巍 攝

寶山鎮政府從業人員介紹,寶山鎮圍繞優化調整種植結構,今年種植的主要是五彩胭脂紅、綠粒沙、血漿米等5個品種的彩色旱稻,“看見顆粒飽滿的五彩稻,也為明年繼續推廣種植奠定了信心。接下來,寶山鎮還将帶領更多農戶深度推廣五彩旱稻種植,提升農産品附加值,提高農産品市場競争力。”

新京報記者 趙利新 張樹婧 攝影 王巍

編輯 唐峥 校對 楊許麗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