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7日,“中國·淄博天津灣影像大集”在山東省淄博市博山區天津灣西村開集。王紀辛 拍攝 制作
新京報訊(記者 耿子葉)10月27日,“中國·淄博天津灣影像大集”在山東省淄博市博山區天津灣西村開集。“趕集是一種需求,是一種記憶,還是一種期待,”中央電視台原副台長、中央新影集團總裁高峰在開集儀式上表示,衆多影像藝術家用鏡頭記錄農村生活,再現了一份厚重的鄉土記憶。在介紹此次影展的意義和目的時,著名攝影家、紀錄片導演焦波表示,影像大集是“為鄉村寫史,為農民立傳,通過文化助力鄉村振興。”影展期間,與會嘉賓和村民在嶽陽山腳下的山間柿子樹林,共同參與了一場露天“柿林論壇”。

論壇就設在半山腰的柿子樹林裡。王紀辛 攝
初冬的天津灣西村,已經顯露出勞作一年的疲态。焦黃的玉米稭稈光秃秃地立在田裡,大片的猕猴桃林也因一場早霜變成幹藤枯葉。隻有房前屋後播種的一小片白菜、小蔥,仍是綠油油的,顯露出土地的倔強。
設在村民家門口的影像展。王紀辛 攝
焦波就是在這片土地上,曆經30年完成了作品《俺爹俺娘》的拍攝工作,并于2019年在“紀念攝影術誕生180周年”活動上,被評為“攝影術誕生180年180人之一”,也正是因為影像作品的成功,讓焦波萌生了在故土舉辦影像大集的念頭,并在曆經3年籌備之後,于今年成功舉辦。
著名攝影家、紀錄片導演焦波在古戲台上介紹舉辦影像大集的心路曆程。王紀辛 攝
開集當天,一條長409米的紅綢在村路上蜿蜒,全村老少手持紅綢,共同為大集剪彩。影視作品的展台就是整個村子,從天津灣西村進村的小路開始,一幅幅展現農村生活的攝影作品被布置在籬笆上、院牆上。
天津灣西村的田間地頭、籬笆院牆成為影視作品的展台。王紀辛 攝
全村老少共同為影像大集剪彩。王紀辛 攝
村民在照片裡尋找着當年的自己,一位王姓大娘指着一幅黑白照片告訴記者,拍下這張照片時,自己隻有十五、六歲。照片标題寫着“郭莊公社天津灣一隊青年水庫竣工留念”,标記的時間是1966年5月4日。“和我現在一點也不一樣了。”操着一口濃重的博山口音,老人不無感慨地說。
王姓大娘指着黑白照片告訴記者,拍下這張照片時,自己隻有十五、六歲。王紀辛 攝
當被定格的影像和被時間改變的影像裡的人物、場景,同時出現在觀者面前時,這樣的展出,帶給觀者的沖擊已經超越了單純地“觀看”,引人深思。
在主辦方精心設計的露天“柿林論壇”上,來自全國各地的攝影家和紀錄片導演紛紛就“天津灣影像大集”發表觀點。有學者提出,鄉村影像大集應進一步擴大影展的作用,通過系統設計,以産業化思維研發鄉村文旅産品,切實激發鄉村活力。
新京報記者 耿子葉 王紀辛(媒體人)
編輯 唐峥 校對 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