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3日晚,萬衆期待的
CCTV《國家寶藏·展演季》正式開播
首期節目
就以“少年十八歲”為主題
講述國寶背後的青春故事
創演者周深傾情獻唱
現藏于西安碑林博物館的國寶
“昭陵六駿”石刻
創演歌曲《威鳳吟》
歌曲上線後受到了成千上萬網友的點贊

一曲《威鳳吟》,大氣的曲風讓人夢回大唐,用歌聲诠釋了當時18歲的李世民與六匹駿馬征戰沙場的曆史往事。
“冰涼青石輝映時光,訴說着千年前滾燙。”
開門即是燈火通明的長安
轉身即見昭陵六駿
“一夢長安,一夢戎馬,猶似威風,穿雲而下。”
舞台運用XR舞美技術配合音樂帶聽衆穿越千年
感受巍巍大唐的時代壯闊
國寶昭陵六駿的背後
是“褐裘而來的太原公子”李世民
是二十四歲平定天下後寫下
“在昔戎戈動,今來宇宙平”的年輕人
和陪伴自己征戰疆場的六匹戰馬
一起沖鋒陷陣的青春時光
以軍功立國,以戰馬終生。在創演者周深深情獻唱的《威鳳吟》中,讓我們一起了解那個鮮衣怒馬的李世民和陪馳騁沙場的昭陵六駿。
昭陵六駿是位于陝西禮泉唐太宗
昭陵北面祭壇東西兩側的
六塊駿馬青石浮雕石刻
現藏于西安碑林博物館
唐貞觀十年,唐太宗李世民為了紀念開國戰争中曾騎過的六匹戰馬,令畫家閻立本先畫出六駿的圖形,再由雕刻工藝家閻立德依形複制刻于石上,由當時的大書法家歐陽詢将唐太宗親自書寫的贊美詩書刻在原石上角,刻成後放置在昭陵北麓的祭壇之内。
“六駿”原型,是唐太宗李世民在618年至622年五年間轉戰南北時所乘過的六匹戰馬,它們都曾伴随李世民在戰場上縱橫馳騁。白居易詩中曾雲:“太宗旨在振王業,王業艱辛告子孫”,為了告誡子孫創業的艱辛,同時也對與他相依為命的六匹駿馬的懷念,李世民在貞觀十年(636年)興建昭陵時下诏,将“朕所乘戎馬,濟朕于難者,刊名镌為真形,置之左右。”
遺憾的是,昭陵六駿石刻中的“飒露紫”“拳毛騧”二駿于1914年流失國外,現藏于美國費城賓夕法尼亞大學考古與人類學博物館。其餘四駿現陳列于西安碑林博物館。魯迅先生将六駿譽之為“前無古人”的傑作。
李世民用疆場上的一場場勝利為自己鋪就了走向皇位的階梯。胯下的戰馬是他最可信賴的戰友,士為知己者死,戰死沙場是寶馬良駒最好的歸宿。
有研究者認為,李世民的戰馬傷亡率如此之高,和他改進對騎兵的使用相關。在魏晉南北朝時代,對騎兵乘馬的保護受到空前重視,馬铠開始得到發展,其結果是裝備馬铠的重裝騎兵迅速擴大,成為軍隊主力,數量以萬計,當時把人、馬均着铠甲的重裝騎兵稱為“甲騎具裝”。然而,卻犧牲了騎兵輕捷靈活的優勢。
“昭陵六駿”無一披甲,這正是李世民發揮騎兵機動性、靈活性的證明。自李世民的騎兵威震天下之後,重裝騎兵逐漸衰落,馬不着甲的輕騎兵成為主流。
西安碑林博物館的
國寶自然不止昭陵六駿石刻
19組國寶,天下聞名
在這裡你可找到春晚鐘聲的來源
可以看見1600年前,匈奴留下的最後痕迹
見證中國最偉大的唐代教科書
......
碑石有靈,翰墨隽永
一碑成林孝經始,千石彙聚方成林。
碑林博物館向後人展示的是文化、是藝術
傳承的是曆史、是情懷
歡迎大家在疫情過後打卡碑林博物館
千年古都,遇見碑林,邂逅國家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