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九六二年我正在北京求學。那時,我很愛讀著名曆史學家吳晗同志的文章,對作者十分景仰。這一年六月二十六日下午,我們很高興地在廣播大廈音樂廳聽到了吳晗同志一個很好的報告。時間已經過去十七年了,但是,吳晗同志那博學之士的真知灼見和他那對青年一代熱切關懷的教誨,彷佛還回蕩在耳畔,萦繞在腦際,使人感到那麼親切,那麼新鮮,給人一種強烈的啟示和巨大的力量。
吳晗同志在報告中,講到有些青年寫信問他為什麼有這樣大的學問?他回答說,要想學問大,就要多讀、多抄、多寫。除此之外,沒有什麼秘訣。他在講到要多讀書的同時,還特别強調讀書要做摘記,記卡片。他說,三十多年前,他在清華大學曆史系求學的時候,很愛讀書,也常常記筆記。每當發現有價值的資料,就随時把它摘抄在本子上。後來,記的多了,發現有個問題,就是這種摘抄法眉目不清,很雜亂,等到使用資料時,費了九牛二虎之力也找不到,白白浪費了時間。怎麼辦呢?吸取了經驗教訓,就改用卡片。自己身邊經常帶着一些小卡片,遇到資料,就随時摘抄在卡片上。
講到這裡,吳晗同志随手把一張長方形的硬紙卡片舉了起來,讓大家觀看。我記得這卡片就好像單張撲克的二倍那樣大。他說,就是這樣的卡片,幾十年來,他在閱讀書籍、報刊雜志時,凡是遇到自己認為有價值的資料,就摘記下來。每張卡片隻記一件事、一段話,并且要記上摘自某書某頁。這樣,日積月累記的多了,就按照内容、性質分類儲存。三十年來,年年如此,天天如此。吳晗同志說:要記住,一個人要想在學業上有所建樹,一定要堅持這樣做卡片摘記,以發現有價值的資料,就要如獲至寶,準确地摘記下來。
天才就是勤奮,知識在于積累。這樣,卡片摘記積累的多了,功到自然成,你就可以在大量資料的基礎上,進行歸納分類、分析研究、綜合利用,創造出自己的作品來。例如,對某一個曆史人物的研究問題,你自己經過了長期的收集摘記,卡片上對于這個人就會積累有幾十條、幾百條。這樣,你逐條研究,各擇其優,集衆家之長合而為一,就會提出自己的獨到的高超的見解;自己寫出來的文章,就會來自百條百篇,而又高于百條百篇,好的産品不是就出來了嘛!
讀書是學習,摘抄是整理,寫作是創造。譬如,對曹操的評價問題,曆史上很多人都說他壞,而唐太宗就說曹操好。到底怎樣才算客觀地正确地公正地評價曹操呢?沒有廣博精深的知識是不行的。我們隻有博覽群書你,通曉古今,把古今許許多多人對曹操的評價都摘抄下來,進行分析研究,才能寫出關于曹操問題的高超論著。
吳晗同志接着又勉勵大家:你們都是胸懷大志的青年人,前途無量。要知道,人人都可以成為專家、學者,關鍵在于自己努力。隻要自己刻苦學習,持之以恒,在學習上做到眼勤、手勤、腦勤,都可以成為有學問的人。所有專家、學者無非都經過這個過程。
吳晗同志的報告,強烈地吸引着在座的青年,引起了大家的極大興趣。整個大廳非常肅靜,人們都專心緻志地聽着,緊張地記着筆記,唯恐漏掉一句。
報告完了,整個會場響起了經久不息的掌聲,但人們戀戀不舍地不肯離開座位。主持會議的同志好像看透了大家的心思,宣布說,大家有什麼問題,可以寫條子提出來,請吳晗同志給大家解答、指導。于是,一張張紙條轉到了吳晗同志的手中。吳晗同志拿起一張條子念到:如果自己有這本書,那麼,裡面的資料還要不要再摘抄到卡片上?吳晗同志響亮而明确地回答說:要抄,同樣要抄!他接着說:要說書籍,恐怕我的書籍比你們哪一位都多,但我仍然堅持做筆記摘錄。
(文/牛守賢,馬秀山摘自1979年《中國青年》雜志)
相關連結:卡片是曆史專業學生大學第一節課就接觸到的文具,現在已難覓蹤迹。記得我的世界史老師通常拿幾張卡片來上課。夏日,另一隻手則搖把扇子(海南師範大學教授曆史學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