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九六二年我正在北京求学。那时,我很爱读著名历史学家吴晗同志的文章,对作者十分景仰。这一年六月二十六日下午,我们很高兴地在广播大厦音乐厅听到了吴晗同志一个很好的报告。时间已经过去十七年了,但是,吴晗同志那博学之士的真知灼见和他那对青年一代热切关怀的教诲,彷佛还回荡在耳畔,萦绕在脑际,使人感到那么亲切,那么新鲜,给人一种强烈的启示和巨大的力量。
吴晗同志在报告中,讲到有些青年写信问他为什么有这样大的学问?他回答说,要想学问大,就要多读、多抄、多写。除此之外,没有什么秘诀。他在讲到要多读书的同时,还特别强调读书要做摘记,记卡片。他说,三十多年前,他在清华大学历史系求学的时候,很爱读书,也常常记笔记。每当发现有价值的资料,就随时把它摘抄在本子上。后来,记的多了,发现有个问题,就是这种摘抄法眉目不清,很杂乱,等到使用资料时,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也找不到,白白浪费了时间。怎么办呢?吸取了经验教训,就改用卡片。自己身边经常带着一些小卡片,遇到资料,就随时摘抄在卡片上。
讲到这里,吴晗同志随手把一张长方形的硬纸卡片举了起来,让大家观看。我记得这卡片就好像单张扑克的二倍那样大。他说,就是这样的卡片,几十年来,他在阅读书籍、报刊杂志时,凡是遇到自己认为有价值的资料,就摘记下来。每张卡片只记一件事、一段话,并且要记上摘自某书某页。这样,日积月累记的多了,就按照内容、性质分类保存。三十年来,年年如此,天天如此。吴晗同志说:要记住,一个人要想在学业上有所建树,一定要坚持这样做卡片摘记,以发现有价值的资料,就要如获至宝,准确地摘记下来。
天才就是勤奋,知识在于积累。这样,卡片摘记积累的多了,功到自然成,你就可以在大量资料的基础上,进行归纳分类、分析研究、综合利用,创造出自己的作品来。例如,对某一个历史人物的研究问题,你自己经过了长期的收集摘记,卡片上对于这个人就会积累有几十条、几百条。这样,你逐条研究,各择其优,集众家之长合而为一,就会提出自己的独到的高超的见解;自己写出来的文章,就会来自百条百篇,而又高于百条百篇,好的产品不是就出来了嘛!
读书是学习,摘抄是整理,写作是创造。譬如,对曹操的评价问题,历史上很多人都说他坏,而唐太宗就说曹操好。到底怎样才算客观地正确地公正地评价曹操呢?没有广博精深的知识是不行的。我们只有博览群书你,通晓古今,把古今许许多多人对曹操的评价都摘抄下来,进行分析研究,才能写出关于曹操问题的高超论著。
吴晗同志接着又勉励大家:你们都是胸怀大志的青年人,前途无量。要知道,人人都可以成为专家、学者,关键在于自己努力。只要自己刻苦学习,持之以恒,在学习上做到眼勤、手勤、脑勤,都可以成为有学问的人。所有专家、学者无非都经过这个过程。
吴晗同志的报告,强烈地吸引着在座的青年,引起了大家的极大兴趣。整个大厅非常肃静,人们都专心致志地听着,紧张地记着笔记,唯恐漏掉一句。
报告完了,整个会场响起了经久不息的掌声,但人们恋恋不舍地不肯离开座位。主持会议的同志好像看透了大家的心思,宣布说,大家有什么问题,可以写条子提出来,请吴晗同志给大家解答、指导。于是,一张张纸条转到了吴晗同志的手中。吴晗同志拿起一张条子念到:如果自己有这本书,那么,里面的资料还要不要再摘抄到卡片上?吴晗同志响亮而明确地回答说:要抄,同样要抄!他接着说:要说书籍,恐怕我的书籍比你们哪一位都多,但我仍然坚持做笔记摘录。
(文/牛守贤,马秀山摘自1979年《中国青年》杂志)
相关链接:卡片是历史专业学生大学第一节课就接触到的文具,现在已难觅踪迹。记得我的世界史老师通常拿几张卡片来上课。夏日,另一只手则摇把扇子(海南师范大学教授历史学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