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是深夜,雅羅斯夫才回到了家裡。
“你又到哪兒閑逛去了?”妻子大聲訓斥着擰開燈,“為了等你回來,我在床上看報紙看到晚上3點。”
“我……我也是,回來怕你說我,我一直在等你熄燈,是以在街上等到了3點。”
睡覺前,我們往往會本能地先關燈,但是有些人并沒有這樣的本能,他們或是省略了這步程式,或是故意留下燈光作陪。比如說,一些嬰兒在夜晚時因害怕而啼哭,隻有開燈的時候,他們才會甜甜地睡去。
我們把這種在夜晚睡覺必須開燈,且在睡眠狀态下也不能熄燈的習慣,稱為“開燈睡眠癖”。開燈睡眠癖是一種不良的睡覺習慣,這種習慣大多發生在嬰兒身上,但許多成人也有同樣的問題。他們常常在夜間将房間保持燈火通明,然後才安心地睡去,期間一旦亮度消失,就會起來再将其恢複到睡前狀态。
其實從心理學角度來說,這是此類人群對黑暗的恐懼。它們對燈光的依賴大多是從幼年期開始的。因為在幼年期,兒童常常會在夜裡聽很多有關鬼神的故事,而且這類故事常發地點和時間又是我們平時生活必不可少的——卧室、睡前,是以他們常常将黑暗與恐懼、鬼魅聯系在一起,導緻其不敢關燈睡覺。這是開燈睡眠的一個最主要原因。還有一個原因是曾經在黑暗的情境中遭遇過一些可怕的事情,或被噩夢驚擾過,造成了心理上對黑暗的陰影。
是以說,這類患者本身對黑暗并沒有什麼特殊的情結,而是對在黑暗情境下聯系的某些隐藏的意義有關,這才是導緻對燈光依賴的根本原因。
那麼,怎樣矯正這種心理問題呢?
從心理學的角度而言,可以采用以下方式解決問題:
1.可采用認知領悟療法
首先要在心理上相信鬼怪并不存在,從認知上、潛意識裡消除恐懼,一個堅定的無神論者,理智地認識到一些傳說和故事不過是人們以訛傳訛的戲說,毫無根據。
2.在黑夜裡多想一些事情
為了清除一些自己吓自己的詭異聲音或是倒影之類比較恐怖的細節,我們可以想一些愉快經曆,也可以漫無邊際地遐想,或是思考一些有深度的問題,這樣就成功地轉移了注意力,很容易最後想着想着就睡着了。多次重複這樣的習慣,就會有所改善。
3.可采用系統脫敏療法
根據自己對黑暗的恐懼程度,建立一個恐怖等級表,然後按照從輕到重的順序,依次進行系統脫敏訓練,不斷強化,比如可以先練習适應在關燈後和朋友聊天,再在關燈後和朋友一起靜坐,再到一起關燈睡覺。之後還可以試試一個人關燈聽音樂,一個人靜坐……這樣循序漸進,直到自己可以獨對黑夜為止。
何必為了一些不存在的東西而讓自己失去本該擁有的世界呢?其實,自始至終導演這場驚悚的都是你自己那顆不安的心。黑夜是一個世界,這個世界不是隻有恐懼和可怕,也可以是安靜、自由、廣袤;這個世界同樣有美好,同樣值得人們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