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漢末三國時期的武将,或許絕大多數人都會将目光聚焦在諸如五虎上将、五子良将這樣的名将身上。客觀來說,能夠在如今仍然家喻戶曉,擁有相當高知名度的名将們确實毫無疑問具備出衆的才能或立下過不俗的功績。不過,與此相對的,如今知名度較低的武将也并非都是平庸無能的泛泛之輩。

舉例來說,被民間認為是三國時期最強戰力,卻因為剛愎自用而導緻兵敗身死的呂布麾下就有着這樣一位十分優秀的将領。此人堪稱完美武将的典範,不但統兵有方,還對呂布始終忠心耿耿,最終甯可被殺也不願投降。可惜的是,如此良将卻一直沒能得到呂布的重用,如今也總被世人忽視和低估,他就是高順。
高順,出生年月不詳,籍貫出身同樣不詳,據《後漢書》記載:“順為人清白有威嚴,少言辭,将衆整齊,每戰必克。”也就是說,高順為人品行端正、很有威望,盡管平日裡話并不多,但十分懂得統禦之道,擅長操練士兵,是以,他所率領的部隊可謂無往不利。另外,在位列“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粲所創作的《英雄記》中,高順的形象得到了進一步完善。
按照書中的記載,高順嚴格自律,從來不飲酒,也不接受别人贈送的禮物。提到飲酒,或許很多人都會想到一位站在高順對立面的名将——張飛。作為當時不可多得的猛将,張飛骁勇善戰,後來還逐漸學會了運用謀略克敵制勝。然而,張飛最大的缺點便是酷愛飲酒,在小說《三國演義》中,張飛曾因為留守徐州時飲酒過量導緻城池被呂布所奪,而出兵東吳之前,張飛也是因為酒後鞭打部下才導緻了自己遇刺。
相比于張飛,高順滴酒不沾,也就避免了很多可能因為飲酒導緻的問題,而他不收受贈禮,則展現了他剛正不阿、腳踏實地的性格特質。或許也正是因為完美踐行了“嚴于律己”,不擅言辭的高順才能得到部下将士們的尊敬,才能把他們打造成一支攻無不克的隊伍。對于高順的部隊,《英雄記》也補充道:“所将七百餘兵,号為千人,铠甲鬥具皆精練齊整,每所攻擊無不破者,名為陷陣營。”
說完了自律和帶兵,我們再說說高順的忠誠。盡管主公呂布是一個反複無常之人,但高順卻忠心耿耿,見到主公剛愎自用、舉止輕率,高順苦苦勸谏道:“将軍舉動,不肯詳思,辄喜言誤,誤不可數也。”然而,盡管高順多次勸說,呂布也知道這位部下忠實可靠,但就是沒有加以重用,他的谏言也被悉數當成了耳旁風。
建安元年(196),呂布的部将郝萌舉兵叛亂,呂布情急之下躲到高順的駐地,并表示自己不知道誰叛亂,隻知道聲音像是河内人。高順聞言,立刻猜出是郝萌,并且親率兵馬很快平息了動亂。然而,此事過後呂布非但沒有因為高順的出色表現而給予嘉獎、提拔,反而擔心高順日後也會謀反,于是居然将陷陣營将士全部調到了自己小舅子魏續的麾下,隻在作戰時由高順短暫調遣。
即使遭到了呂布如此明顯的排擠和疏遠,高順仍然沒有心生怨恨,隻是繼續盡心盡力為其效力。建安三年(198),高順與張遼合力,接連擊敗劉備和夏侯惇的兵馬,又俘虜了劉備的妻兒。值得一提的是,不管是在《三國志》還是《資治通鑒》的記載當中,後來位列“五子良将”之一的張遼都隻是位居高順之後,這可能說明了在擊敗劉備和夏侯惇的戰事當中,高順的戰功或表現勝過了日後大名鼎鼎的張遼。
此戰之後不久,曹操親率大軍讨伐呂布,謀士陳宮建議由自己和高順守城,呂布則親率精騎截斷曹操糧道,逼其因缺糧而退兵。從事實上看,曹操征呂布時确實遭遇了嚴重的缺糧問題,是郭嘉力主加急進攻才一鼓作氣攻破了下邳城。是以,如果呂布按照陳宮之計行事,或許曹操真的會無奈撤退。然而,此時的呂布又因為擔心素來不和的陳宮、高順在守城時無法同心協力而白白錯失了良機。
同年十二月,深受呂布信任,甚至被授予陷陣營指揮權的魏續聯合宋憲、侯成等将領主動投降,高順則因為不願同流合污而被他們生擒,綁縛着送到了曹操面前。為了保住小命,即使是呂布都主動向曹操表示願意歸降,但高順卻始終一言不發。最終,曹操見高順無法為自己所用,隻好下令将其缢殺。就這樣,一位堪稱完美的武将不幸去世,天空中一顆璀璨的将星無奈隕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