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馬斯洛需要層次論的特殊性

我們借馬斯洛的需要層次論為例來談談它的特殊性,讓讀者更加了解心意地位的狀況。

在理想層次,生理心意(馬斯洛的生理需要在心意學被稱為生理心意,其它需要依次轉為相應的心意)的地位最低,心意滿足後産生的情緒,主觀體驗最弱;安全心意的地位稍高一點;再經過歸屬與愛的心意,尊重的心意的地位依次升高,達到地位最高的自我實作的心意。自我實作的心意是我們内心最希望得到滿足的,心意滿足後将産生非常合意的感受,其主觀體驗就非同尋常了。生理心意雖然不是我們内心最希望得到滿足的,但是,它是最容易得到滿足的,是必須得到滿足的;當然,生理心意滿足後的主觀體驗就淡薄多了。

在客觀實際層次,生理心意的地位最高,生理心意最易得到滿足;安全心意的地位稍低一點,再經過尊重的心意,歸屬與愛的心意的地位依次降低,達到地位最低的自我實作的心意。自我實作的心意最遠離客觀存在,在客觀實際層次是地位低的心意,心意最難得到滿足。從社會中大多數人的整體來看,就出現了相當于美國著名心理學家馬斯洛提出的“需要層次論”差不多的理論。“需要層次論”中的生理需要的地位最低,力量最強,最優先得到滿足;其次是地位稍高一點,力量稍弱一點的安全需要;再經過愛,尊重的需要;直到地位最高,力量最弱的自我實作的需要的出現;自我實作的需要是最難得到滿足的。“需要層次論”中的需要地位的狀況相當于心意學中客觀實際層次中的心意地位的狀況;其地位高低的排列大體相當。在客觀實際層次,針對社會中的大多數人的一般情況來看,生理心意的地位最高,能量最多,力量最大,心意最先得到滿足。其次是地位稍低一點,能量稍少一點,力量稍小一點的安全心意。再經過愛,尊重的心意,直到地位最低,能量最少,力量最小的自我實作的心意的出現,自我實作的心意最難得到滿足。

在針對社會中大多數人的一般情況來看,“需要層次論”的需要地位與心意學中的客觀實際層次的心意地位的情況相當一緻。在此,作者可以斷定:馬斯洛的“需要層次論”僅僅是心意學中心意層次的一種特殊情況——即客觀實際層次。不過,心意地位比起需要地位複雜得多。在不同的心意層次,(同一個)心意的地位高低是不同的,它将随着人的心态的變化而發生改變;心意地位不是先天的遺傳,不是生物本身固有的,它是後天形成并發展起來的。當然,馬斯洛對“需要層次論”中的五種需要的假設在我們的傾向性心理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典型性,(當然,我們的傾向性心理遠不止這些,如友善的心意、自由的心意、道德的心意、财富的心意等。)

在此,我們就以上述這樣的假設來談談這五種需要地位的遞變規律的不成立性。我們知道,生理需要是直接與我們軀體的生理挂鈎,生理需要的不滿足直接使我們的軀體難受,如餓覺、痛覺、疲勞的感覺等;這樣的過程我們每天都在進行着,生理需要每天都在提醒着我們的意識:它是多麼的重要;軀體的難受讓我們不能輕視它的存在。正如有的人所說:我們什麼事情都有可能忘記,唯獨吃飯是忘記不了的,因為肚子到了預定時間自然就會提醒我們,屬于它的活動時間到了。以緻,把生理需要放在第一位也有一定道理的;不過,在生理心意需要得到滿足時,其它的心意(如安全心意,愛的心意,尊重的心意)都相對地好似得到了滿足;在此時此刻,隻有生理心意才是最希望得到滿足的。在現實社會中,大多數人整天的忙碌都是為了物質利益(物質利益的心意不能等同于生理心意,它隻能為生理心意提供保障),為了生存,為了生活而奔走。中國有句俗語:民以食為天;偉大的思想家恩格斯也寫到:人們首先必須吃,喝,然後才能從事政治,文藝……的研究;都說明了生理需要的重要性。安全需要,愛的需要,尊重的需要也是每天與我們保持着接觸,不過,它們不直接與我們的軀體挂鈎,不會直接使我們的軀體難受。其次,安全需要,愛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在通常的時間都是處于滿足狀态,處于無意識的滿足狀态,處于我們不知覺的滿足狀态;隻有在特殊時間它們才能夠明顯地表現出來希望得到滿足。比如安全需要,我們在通常的時間安全都得到了保障,相當于安全需要得到了滿足,隻有在特殊的時間,在我們的安全受到威脅的時候,安全需要才明顯地表現出來,才顯得它的重要,才會壓倒其它的一切,使安全得到保障。愛的需要,尊重的需要也是一樣,它們在平時都得到了無形的滿足,隻有在特殊的時刻才明顯地表現出來;一旦愛的需要,尊重的需要顯露出來,将會非常重要,完全可以排斥其它需要;飯可以不吃了,安全也不要了,為了夫妻可以付出一切,為了尊嚴可以就義。自我實作的需要常常由于目标太大,難以立即實作而使它長期處于理想層次之中。在現實中(實際層次),隻能暫時退居第二位,不過,我們不能輕視它的存在,它在無形中調節着我們的行為,支配着我們的行動,其目的是為了自我實作的需要能夠自我實作。從以上的分析我們可以得知:生理需要能夠排在第一位非常重要,非常必須,也非常有理。不過,它并不能永遠地占據第一位,當安全需要,愛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實作的需要都顯露出來的時候也非常重要,都想壓倒其它的一切,自己占據着主導地位,支配着我們的行動;這時,隻有誰的力量大誰就支配行動。在通常平靜的日子裡,隻是生理的需要顯露出來的機會更多一些而已(它每天都在提醒着我們它的存在)。當然,生理需要還有它的上方寶劍在身——可以直接使我們的軀體難受,這是它的優勢。實質上,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愛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實作的需要它們是平起平坐的,沒有等級的排列,不存在生理需要必須排在第一位的道理(由于感覺量的形成,生理心意的地位是有一定的高度的);隻有我們跨過生理心意地位的高度,我們才不會據生理心意而行動;當安全心意的地位高于生理心意的地位時,有的人為了逃命也得忍受饑餓,忍受軀體受傷的疼痛;當愛的心意地位高于生理心意的地位時,有的人為了愛也能忍受饑餓,忍受傷痛;當尊重的心意地位高于生理心意的地位時,有的人可以忍辱負重,為了尊嚴而餓死,不受“嗟來之食”,如文學家朱自清先生就是。生理心意,安全心意,愛的心意,尊重的心意,自我實作的心意是處于同一個層面,處于同一個等級,本質上是不存在生理心意排在第一,安全需要排在第二,愛的需要排在第三,……自我實作的需要排在最後的道理。在通常情況,生理需要排在第一位也無可厚非,它必定有上方寶劍,它可以直接使我們的軀體難受,我們又是普通人,是感覺的奴隸,我們得跟着感覺走;安全需要,愛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實作的需要也沒有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的排列。安全需要顯露時,它是老大,其它的都是次要的;人們為了生存,活命,甯願挨餓,不要尊嚴,不要事業。愛的需要出現時,它是老大,它是第一,其它的排在第二;有的人為了愛情不要江山,不要事業,不要尊嚴,不怕挨餓,不怕丢命。當尊重的需要出現時,它是第一,有的人為了尊嚴,為了面子,什麼都不要,什麼都不顧。當自我實作的需要出現時,有的人為了事業廢寝忘食,單身一生,“舍生取義”,如此重重。作者在此想說明的是:心意的出現,顯露指的是心意被明顯地反映到意識之中,反映到感識狀态之中,并顯現它的重要,心意地位比較高。隻有在針對社會中大多數人的一般情況,在現實中,按照統計學的方式才容易出現生理需要排在第一,安全需要排在第二,……自我實作的需要排在最後的情況;在上述五種需要以外的其它需要如自由的需要,友善的需要,求知的需要,美的需要,道德的需要顯現時也是非常重要的,起着主導的地位;如匈牙利愛國詩人裴多菲的詩:“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兩者皆可抛。”說明了自由的重要性。

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的排列是呈波浪式演進的,這是“一種典型的模式,是一種預測行為發生機率的有用工具。這種需要分類隻說明了一種基本的趨向,即需要具有不同遞進方式,這種層次的優勢又是不斷變動的,當優勢需要得到滿足以後,它的動力作用随之減弱,高一級的需要才處于優勢地位。”(《現代社會心理學》:時蓉華主編)。也就是說,按照馬斯洛的意見,“在人的發展中,在後一較進階的需要充分出現之前,比它低級的需要必須得到适當的滿足(并不是要完全地得到滿足)。一個人生理上迫切的需要得到滿足之後,才能專心去確定他的安全。隻有在基本的安全感得到之後,跟别人的相屬關系和愛才能達到其充分的力量。一個人對愛的需要的适度滿足,追求被尊重和自尊才能充分發展。最後,在所有前四級水準的需要相繼達到了,自我實作的傾向才能達到它的頂點。”(《心理學綱要》下冊,克雷奇等著【美】)這是一個漸進的過程,早期的基本需要的高峰必須過去之後,後一較進階的需要才能開始起優勢作用。早期的基本需要的高峰還沒有到來或者還沒有過去,後一較進階的需要的優勢作用是不會形成的。這也是人們為了圓馬斯洛的學說而采取的方式。馬斯洛的需要層次主要是表述人心理的發展過程,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有的人甚至到了“不惑之年”也還處于第一階段;有的人為了事業而不結婚;這也是對“需要層次論”的反證。心意的顯露,出現是人們處在特定的時間,地點,在特定的場合和情景中,在此時此刻的人們的意識中,處于同一心意層次的時候進行的;當隻有一種心意出現時,人們直接發出行動;當有多種心意同時出現時,人們據地位高的心意而行動。當人們的安全受到威脅時,人們據安全心意而行動,它是老大;當人們的尊嚴受到威脅時,人們不受“嗟來之食”,——這不絕對,因人而異;人們據什麼樣的心意而行動完全在于當時的内外狀态,在于此時此刻人們發出行動的相關心意必是最重要的心意,最需要滿足的心意。心意沒有階梯制的排列,沒有固定的模式,沒有優勢的高峰,沒有漸進的過程。說白了,馬斯洛的“需要層次論”在現實社會中是難以存在的,在理論上也是不對的;哪怕看起來比較簡單,明了。

心意是具體,靈活而複雜的。

二、心意地位在心意層次中的變化

心意地位受到影響将發生變化,使心意的地位升高或者降低,這一過程是心意在心意層次的轉換過程中實作的,主要又是在實際層次中得以完成。心意從一種心意層次上升到另一種心意層次,心意将受到影響而發生變化,心意的地位也将随之發生變化。在同一個心意層次,心意的地位高低是相對穩定的,不易發生變化的。

在理想層次,心意地位的高低是相對靜止不變的;它不随着環境的改變而改變;它不随着心意所處的時間,地點的變化而變化;它不随着對象的不同而不同;它不随着人的心态,情緒的高漲而沸騰;特别又是超理想層次心意更顯而易見。

在理想層次,心意的地位高低是不會輕易發生改變的,比較穩定;地位高的心意地位一直就高,而地位低的心意地位一直就低,也不會輕易發生改變。奉獻的人,奉獻的心意地位比較高,給予他人幫助的心意地位比較高,始終如此。自私的人,索取的心意地位比較高,而奉獻的心意地位比較低,長期如此。除非他們受到新的教益,高地位心意才會發生改變。

在理想層次,地位高的心意的不同決定了人與人的不同,決定了人内心欲望的不同,理想,幻想的不同。

理想層次心意,特别是超理想層次心意之是以如此穩定不變,最重要的一個原因在于它最一緻于人的教育狀态,修養水準,最一緻于人的内心本質,人格特性;而人的教育狀态,修養水準一旦定型是相對穩定,不易發生變化的。人在成長的過程中由于所處的社會形态,經濟地位,生活空間的不同,形成了各自不同的教育狀态,修養水準,形成了他自己這樣的一種獨特的人;這樣的一種人一旦形成,相應的教育狀态,修養水準也趨于穩定,不會輕易發生改變;人的内心本質,人格特性也不會輕易發生改變;同樣,以至于與教育狀态,修養水準一緻的理想層次心意也不會輕易發生改變,除非人的教育狀态,修養水準發生了改變,人的本性發生了改變,理想層次心意才會發生改變,心意地位才會發生變化。理想層次心意的地位高低與教育狀态,修養水準的對應關系是:某種性質的教育程度越高,那麼,相應性質的心意地位也越高;某種性質的教育程度比較低,那麼,相應性質的心意地位也比較低,成一一對應的關系。

理想層次的心意進入到實際層次,心意将受到影響而發生變化,心意地位也不再繼續穩定而随之發生改變。同樣,心意在實際層次中運作也将使原有的心意地位發生改變。理想層次心意隻受到主觀因素的影響将轉化成主觀實際心意,心意地位也将進入到了主觀實際層次而發生變化。理想層次心意或者主觀實際心意受到客觀存在的影響将轉化成客觀實際心意,心意地位也将進入到了客觀實際層次而發生變化。随着心意在心意層次中運作,心意的變化決定了心意地位的改變。在理想層次是地位高的心意到了實際層次可能是地位低的心意。因為理想層次的心意比較單純;幻想常常脫離實際,心意的地位較高;還如空想及不切實際的理想等;當這些理想層次心意進入到實際層次,由于它們與現實脫軌,得到滿足的可能性相當小,心意地位就大大地降低了,人們不在據這樣的心意而行動;除非它與現實接軌。相反,在理想層次,地位低的心意到了實際層次可能轉變為地位高的心意而最終達成目的。理想層次心意進入到主觀實際層次,将受到我們主觀因素的影響而發生變化,盡量與我們的主觀想法一緻,心意的地位也将受到調整而發生改變。理想層次心意,主觀實際心意進入到客觀實際層次,心意将受到客觀因素的影響而發生變化,盡量與客觀存在一緻,與現實世界等同,心意的地位高低也将發生調整,最終能支配我們的行動與現實接軌。客觀實際心意到了主觀實際層次或者理想層次,心意的地位也将發生改變。

客觀實際心意最接近客觀存在,最一緻于現實世界;相反,客觀實際心意最遠離人的教育狀态,人格本性。以至,客觀實際心意雖然不是我們内心最願意得到滿足的,但是,它也是我們内心希望得到滿足的,是我們在現實世界中最希望得到滿足的,是在現實中最容易得到滿足的,也是在現實中必須得到滿足的。作為與人的教育狀态,人格本性一緻的理想層次心意是我們内心最希望得到滿足的,卻是在現實中最難以得到滿足的。有限的客觀存在,有限的時間和空間,有限的體力和精力,理想層次心意不能得到完全的滿足,情有可原;而客觀實際心意就必須得到滿足,這是最低底線。

實際心意是在理想層次心意的基礎上形成并發展起來的,那麼,實際心意常常是為理想層次心意服務的,是盡可能地讓理想層次心意得到滿足而形成的。以緻,實際心意的滿足是次要的;理想層次心意的滿足才是最根本的,主要的。例如:大年初一的早晨,八歲的王華希望父母今年給自己的壓歲錢是十元錢。因為剛剛之前,他看到了同年夥伴們今年所得的壓歲錢都是十元錢,以緻,自己也希望今年得到十元錢的壓歲錢。後來,王華得到了二十元錢的壓歲錢,他高興極了,真沒想到。在實際層次(主觀實際層次),王華形成了希望得到十元壓歲錢的心意。事實上,王華得到了二十元錢,心理非常高興。王華得到了二十元錢超出了主觀實際心意(希望得到十元錢的心意)的目的範圍,這不但沒有阻礙此主觀實際心意,反而滿足了更為隐藏的,重要的理想層次心意——希望得到更多壓歲錢的心意。在理想層次,王華的内心是希望得到的壓歲錢越多越好(的心意),現實的情況(1.傳統的潛規則,2.自己的家庭狀況,3.父母的态度,4.夥伴的影響等),希望父母隻給十元的壓歲錢就足夠了。表面看來,得到二十元錢是阻礙了實際層次的心意,實際上卻是滿足了理想層次的心意。從這可以看出,實際層次的心意是為理想層次的心意服務的;實際層次的心意是人在現實的情況下盡可能地得到滿足,或讓理想層次心意盡可能得到滿足而派生出來,理想層次心意的滿足才是最根本的。

我們知道:心意層次指的是我們主觀的心理狀态,是我們在某段特定時間産生的,相對穩定的心理境況。理想層次的心理狀态沒有受到其它任何因素的影響而存在的,是相對平靜穩定的心理狀态;相應的心意與我們的教育狀态最接近,與我們的人格本性最一緻。是以說,在理想層次,最能展現我們内心本質的心意是地位高的心意;最能與我們内心的想法一緻的心意是地位高的心意;最能與我們的幻想一緻的心意是地位高的心意;然而,這些地位高的心意最脫離實際,最遠離客觀存在,是最難以得到滿足的心意;然而,它們在客觀實際層次是地位低的心意。

實際層次是我們原有的心理狀态受到了其它因素的影響而發生了改變,形成為新的相對穩定的心理狀态。客觀實際層次的心意比較接近客觀實在,特别是地位高的客觀實際心意;這些地位高的心意最容易得到滿足;這些地位高的客觀實際心意在理想層次卻是地位低的心意,它們比較遠離人的内心本質。

……通常看來,在理想層次是地位高的心意在客觀實際層次卻是地位低的心意;在理想層次是地位低的心意在客觀實際層次可能是地位高的心意。比如,地程心意的目的範圍與心意地位的關系在理想層次是成正比例關系,目的範圍越大,心意地位越高;而在客觀實際層次卻是成反比例關系,目的範圍越大,心意地位越低。

作者在此将說明的是,心意的幾種層次是不能同時出現的,哪怕是多個同一種心意層次(如多個主觀實際層次)也是不能同時出現的,它們各自表示不同的心理狀态。我們在某一特定時刻隻能處于一種心意層次,一種心理狀态,雖然在一定的時間範圍内心意的層次可以互相更替。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