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鞍鋼“五百羅漢”的故事 | 溫良賢:“老溫頭”求才若渴 人如其名溫良賢曆史檔案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1">溫良賢曆史檔案</h1>

1938年8月,奔赴延安,先後入陝北公學、青年幹部學校學習,後曾任關中煉鐵廠廠長。

1945年4月,随部隊離開延安奔赴前線,後進入東北,先後任冀察熱遼軍區軍工部秘書長、東北軍區軍械部秘書主任。

1948年12月,調任鞍鋼制鐵部副主任,翌年6月兼任煉鐵廠廠長。

1952年3月,出任中國駐蘇聯大使館參贊處冶金組組長;1954年11月出任鞍鋼副經理;1957年6月,調任“鞍建”公司副經理。 

鞍鋼“五百羅漢”的故事 | 溫良賢:“老溫頭”求才若渴 人如其名溫良賢曆史檔案

1946年,在冀察熱遼軍區軍工部的溫良賢與夫人焦翠芝夫婦及大女兒合影。

1949年9月21日,畢業于西北工學院冶金系的周傳典(後曾任冶金部副部長),從安徽阜陽趕來鞍鋼報到。在煉鐵廠的一間簡陋的辦公室裡,一張小辦公桌的後邊,坐着一位年齡其實不過40歲的人,面容消瘦,後背微駝。這天,天氣很熱,他還穿着一身褪了色的粗黃布軍裝,前來報到的周傳典向他遞上了介紹信。

“我是溫良賢。”他站了起來,熱情地與周傳典握手,又讓到對面的凳子上坐下,說:“人事處已經來過電話,現在人手很缺,非常歡迎你到我們這裡來工作。”

“噢,真的看不出來,他就是溫廠長。”坐下來的周傳典心裡在嘀咕,開始還以為他是鐵廠的辦事員呢!

一個星期前,鞍鋼制鐵部第二副主任溫良賢接替制鐵部第一副主任文進,出任煉鐵廠兼選礦廠廠長。雖然來廠裡不久,人們對這位性格随和、平易近人的廠長,沒有絲毫的距離感,都習慣地稱他“老溫頭”。

兩個人初次見面,談話持續了一個多小時。溫廠長不厭其煩地介紹起鐵廠過去和現在的狀況。他的話,也把周傳典的眼球吸引到窗外。透過辦公室的玻璃窗,可以看到南邊大半個鐵廠,一片破敗不堪的景象;北邊一排高爐上,勞工們正在緊張地進行修複。

鞍鋼“五百羅漢”的故事 | 溫良賢:“老溫頭”求才若渴 人如其名溫良賢曆史檔案

1952年,時任鞍鋼駐莫斯科小組組長溫良賢在蘇聯。

“我在大學隻學過一般冶金知識,對煉鐵技術雖然學了一點,但所知甚少,今天才第一次看到高爐呢。”周傳典坦誠地說。

“那不怕!隻要肯鑽研就行,這裡已來了一些工程師和技術員,跟你一樣都得從頭學,他們最多也隻在關内的小高爐上工作過……”溫廠長鼓勵道。

“溫良賢廠長是一位非常重視和善于使用青年知識分子的上司幹部。”在此後的3年時間,從見習技術員、工長、值班長、工務科長到副廠長,周傳典接連換了5個崗位,都在“老溫頭”手下工作,感慨道:“他身上有很多老八路的優良傳統,很受技術人員和勞工群衆的擁護和愛戴。”

鐵廠剛恢複生産還不到半年,在“老溫頭”的倡議下,廠裡就辦起了技術刊物。周傳典說,這個刊物“可能是咱們冶金系統的第一個專業性刊物”。這本《煉鐵資料》越辦越火,當時全國僅有的幾家煉鐵廠紛紛來信索取。到1950年底,東北工業部把這些資料編輯出版了一本書。這本名為《煉鐵資料彙編》的書,也是我國冶金界出版的第一部專業論文集。鐵廠每星期還召開一次技術座談會,“老溫頭”提倡技術民主,主張大家思想活躍起來,暢所欲言,并鼓勵大家把自己的見解寫成材料送給他看,好的就印出來給大家看。曾當過鞍鋼煉鐵廠代廠長、公司副總工程師的成蘭伯回憶說:“這種學術民主和優良學風,成為了推動技術人員提高專業水準的一股巨大力量。”

周傳典、莊鎮惡、劉秉德、趙永達、李馬可、李國安、金心、李壽彤、張壽榮、湯乃武、楊來鵬、孟慶輝、謝祚昌、奚兆元、徐矩良、吳元愉、王喜慶、曾新榮、湯世模、陳華穗、葉緒恕、王正山、付式……還有後來仍留在鞍鋼的成蘭伯、劉真、潘作桓……在恢複時期的鞍鋼煉鐵廠,有這樣一批生龍活虎的技術骨幹,他們也成為了新中國培養出來的第一批煉鐵界知名專家。再後來,周傳典曾經屈指一算,冶金工業部鋼鐵司、科技司主管煉鐵生産技術的,兩個鋼鐵研究院主管煉鐵技術的,全國10大鋼鐵公司中的6家大鋼廠主管煉鐵的和煉鐵廠的主要技術負責人,都是鞍鋼在1950年代培養出來的。應該說,具有遠見卓識、求才若渴的“老溫頭”功不可沒。

鞍鋼“五百羅漢”的故事 | 溫良賢:“老溫頭”求才若渴 人如其名溫良賢曆史檔案

1957年夏初,時任鞍鋼副經理溫良賢在煉鐵廠表彰大會上講話。

1949年,新中國成立前夕,劉少奇秘密通路蘇聯歸來,帶回了中共早期上司人蔡和森、向警予夫婦之子蔡博。畢業于莫斯科鋼鐵學院冶煉專業、獲煉鐵冶金工程師稱号的蔡博,回國後主動申請到鞍鋼工作,先後任公司生産處、技術處副處長,從1951年1月起任煉鐵廠副廠長。蔡博年輕有為、精明強幹,“老溫頭”甚是喜愛,終于“發現了有比他更為适合擔此重任的人才”。而蔡博的個性也很強,尤其表現在為人處世上簡單而直率,甚至往往不考慮場合、不區分對象、不顧及情面。有一天,“老溫頭”拿着一張表走到蔡博的辦公桌前,商量一件關于勞動工資的事情,蔡博毫不客氣地說了幾句反對的話,弄得“老溫頭”下不來台。當時,周傳典等也在場,有人私下議論說:“蔡博怎麼這樣不客氣,蘇聯能都是這樣做法嗎?”

然而,“老溫頭”卻不以為意,在與即将接任副廠長的周傳典談話時說:“……你能做好工作,我不擔心。我擔心的是你們兩位廠長能不能搞好團結,相同動作。”說到此,周傳典忽然記起了前不久看到的那個場景,“老溫頭”接着說道:“蔡博的個性很強,和我已經頂撞過幾次。幹工作争論總是會有的,但同志之間要互相諒解,要服從真理,不要感情用事,更不要鬧僵了!”

自1951年冬,溫良賢便開始主動讓位,前往太原、石景山和本溪的鐵廠考察。路過沈陽時,他又向東北工業部談了自己的想法,建議由蔡博接替廠長,說:“這位同志留學蘇聯,學習很好,又在蘇聯工廠實習過。到煉鐵廠幾個月,顯出他的組織上司能力很強,年輕肯幹,我相信他會比我幹得更好。”

鞍鋼“五百羅漢”的故事 | 溫良賢:“老溫頭”求才若渴 人如其名溫良賢曆史檔案

1958年,溫良賢、焦翠芝夫婦與老人和子女在居所陽台上合影。

正當有為之年,卻急流勇退,把一副占全國2/3生鐵産量的鐵廠廠長重任,悄無聲息地交給了才隻有二十幾歲的蔡博。當年,“老溫頭”的壯舉,在許多人看來都是不可思議的。他在任的3年,使鞍鋼的煉鐵生産起了巨大的變化,原有的9座破敗不堪的高爐已經恢複了3座,另外6座大型高爐的改建工程剛剛開始。生産建設一片繁忙,也正是他大顯身手的時候。

溫良賢是江西萍鄉人,1917年2月生,兩三歲時父親病故,撇下了母親和他與妹妹。自小,他在開熔鐵爐的四祖父家長大;14歲時中學沒有畢業,跟着四祖父學徒,其間參加抗日救亡活動。1938年8月,經八路軍駐長沙辦事處介紹,他去了延安,同年12月加入中國共産黨,入陝北公學學習,與劉雁林、易曉光等同學。1940年,他從前方的晉東南晉城傳回延安,又進入澤東青年幹部學校學習,後于1942年轉入工業部門,出任地處十裡鋪的關中煉鐵廠廠長。

1945年4月,溫良賢随部隊離開延安,奔赴前線。當部隊走過封鎖線——同蒲路,到了河南濟沅縣的邵沅鎮時,聽到了日本投降的消息,随即攻打鐵門和濟沅。後奉中革軍委的指令,他随這支部隊北上,曾任冀察熱遼軍區軍工部秘書長。1948年12月10日,即遼沈戰役勝利一個多月後,一直在小山溝裡辦軍工廠的溫良賢,第一次進入沈陽這座大城市,一切都感覺太新鮮、太開心、太幸福啦!當時,他在何長工任部長的東北軍區軍械部擔任秘書主任。不久,得知鞍鋼将進行恢複建設,他非常想到鞍鋼一展身手,幾次向組織提出申請,卻均未獲得準許。那些日子裡,他一連幾天吃不好、睡不着,半夜爬起來給東北局副書記兼财經委副主任李富春寫了一封信,之後又找了東北局書記高崗,要求到鞍鋼工作,終于得到應允。組織上談話時,征求他的意見:“到地方工作,職務要比現在低,是否可以?”他明确表态:“隻要能到鞍鋼工作,給我安排什麼職務都能接受。”

1949年3月15日,溫良賢前來鞍鋼報到。

那是4月28日的上午,他去了一趟公司經理室,經理李大璋與他見面後的第一句話是:“我們在延安就認識。”而他直截了當地提出了幾條工作建議,第一條就是關于培養技術人員及技工的問題。他覺得鞍鋼的恢複和發展,技術人員是一個重要問題,從制鐵部的技術人員現狀來說,現在勉強夠開一個爐子,如果今後還要開更多的爐子,就必須培養更多的技術人員。當年6月,由他兼任煉鐵廠廠長後,即把工作的着眼點和立足點,放在了真正使煉鐵廠成為一座大熔爐、大學校。

1952年3月,溫良賢正式離開了煉鐵廠,把班交給了蔡博,出任中國駐蘇聯大使館商務參贊處冶金組組長。1954年11月,在結束了莫斯科的工作後傳回鞍鋼,他出任鞍鋼副經理。1957年6月,他又被調往從鞍鋼分離出去的鞍建公司,出任副經理。

鞍鋼“五百羅漢”的故事 | 溫良賢:“老溫頭”求才若渴 人如其名溫良賢曆史檔案

1971年,溫良賢(中)與申力明(左一)、趙前(右一)在鞍山市公交會戰指揮部門前合影。

“老溫頭”沒有選錯人,蔡博也沒有辜負“老溫頭”的囑托。1958年前的鞍鋼煉鐵廠,一直站在全國煉鐵行業的前列,許多先進的管理經驗和先進的技術經驗,都是從這裡傳到全國的。在溫良賢當廠長的3年裡,鞍鋼的煉鐵生産率提高了50%。在他推薦的蔡博當廠長的6年裡,煉鐵生産率在原來的基礎上又提高了50%。

回首“老溫頭”的一生,自從投身于鋼鐵事業,就對鋼鐵情有獨鐘,從來就沒有打算離開過。1954年,卸任駐莫斯科小組組長,外交部就要留下他,他說什麼也不幹,堅持要搞鋼鐵。1958年,他與趙北克一同赴大西北,出任酒鋼第一副經理。酒鋼工程于1962年下馬後,本可以到杭州、去西安、調北京,雖然還是在冶金系統,從事廳局上司工作,但卻離開了鋼鐵企業,而他堅持要求帶隊到黑龍江的北滿鋼廠,出任廠黨委書記。

1971年,為了祖國的鋼鐵事業南征北戰10餘載的“老溫頭”重返鞍山,正值“文革”期間,出任鞍山市革委會副主任、第一工交組(即鞍鋼)副組長。1974年,溫良賢因積勞成疾故去,終年57歲。

鐘翔飛 撰文 智春山 楊偉平 史料提供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