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鞍鋼“五百羅漢”的故事 | 王勳:冶金工業先驅者 功勳卓著

作者:鞍鋼集團有限公司

王勳曆史檔案

  • 1933年,考入南通大學化工系并獲學士學位。
  • 1937年,加入共産黨,并前往山西參加“民先”。後奔赴延安,先後在延安中央黨校和馬列學院學習、并參與籌建延安自然科學院。
  • 1939年起,先後擔任延安化學廠、紡織廠、火柴廠、陶瓷廠工程師及副廠長、廠長,軍委總後勤部軍工局生産科長等職。
  • 1948年,在東北局安排下前往鞍鋼,先後擔任鞍山鋼鐵廠副廠長、鞍山鋼鐵公司副經理等職。
  • 1955年起,曆任重工業部黑色冶金設計院副院長、冶金工業部設計司副司長、司長、冶金工業部基本建設局副局長等職。
  • 1976年起,先後擔任冶金工業部辦公廳副主任、冶金工業部規劃院院長兼黨委書記等職。

高崗、富春兩同志(密):

得主席電告,恩來決定9号由北京動身赴莫斯科談判,并簽訂《中蘇友好同盟條約》及通商、貸款等協定。為便于商定1950年通商協定中的出入口貨單,東北關系最大,除貿易部葉季壯前往外,毛主席曾提到富春同志是否前往,我們認為甚有必要,并望富春帶同鞍山、小豐滿、撫順的兩三個負責工業的同志前往。你們意見如何?如同意,望即準備,并以确定的姓名、年齡、籍貫、職務電告。

1950年1月4日8時,一封來自中共中央的電報發到東北局,對高崗和李富春進行了工作部署,要求拟定一批幹部随同周總理前往蘇聯通路。東北局随即在鞍鋼、小豐滿等企業挑選幹部,時任鞍鋼公司副經理的王勳被李富春選中。同在名單中的還有呂東(東北工業部副部長)、張化東(對外貿易部副部長)、柴樹藩(東北工業部計劃處處長)等人。

鞍鋼“五百羅漢”的故事 | 王勳:冶金工業先驅者 功勳卓著

1948年,鞍山鋼鐵廠郝希英,王勳在鞍鋼大白樓頂與同志合影。左二王勳,右二郝希英。

新中國成立之初,全國上下經濟凋敝,百廢待興,亟待蘇聯的支援和幫助。1949年12月16日,毛澤東先行通路蘇聯,與斯大林在多個問題上交換了意見。1950年1月22日,周恩來率代表團一行18人前往蘇聯開始正式談判, 最終簽訂《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等條約和協定。據此,蘇聯同意将中國長春鐵路的一切權利和财産無償移交,從旅順口撤退蘇聯軍隊,并貸款3億美元給中國政府等。

《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的簽訂打破了歐美國家對新中國的孤立政策,增大了社會主義陣營的實力,對新中國經濟建設和軍事等方面起到了巨大作用,是新中國建國初期外交史上的巨大成就之一。同年3月,中蘇又簽訂了《關于蘇聯給予中華人民共和國在恢複與改造鞍山鋼鐵公司方面以技術援助的協定書》,這無疑又是一個令鞍鋼人為之振奮的消息。

王勳作為代表團成員之一親曆這一重要曆史事件。随後幾年裡,他又作為國家“一五”計劃代表團成員多次随黨和國家上司人前往蘇聯,在反複的磋商和談判中,為國家争取到最大的利益,也為日後蘇聯援建的156個項目中一部分落地在鞍鋼奠定了基礎。在他看來,中國這個剛剛從戰火中走出的國家充滿了無限希望和可能。

鞍鋼“五百羅漢”的故事 | 王勳:冶金工業先驅者 功勳卓著

1948年,王勳在鞍鋼工作期間留影。

王勳,1915年出生于上海寶山縣農村。因從小聰敏過人,父母堅持供他讀書。1933年,中學畢業的王勳考入江蘇省南通大學化工系。其間,受到進步思想的影響,他積極投身到抗日救亡的浪潮中,參加了轟轟烈烈的“一二·九”抗日救亡運動。

1937年,大學畢業後的王勳懷着救國救民之心踏上革命道路,前往山西運城參加抗日民族解放先鋒隊,并擔任地方“民先”組織的宣傳部長。同年9月加入中國共産黨,随即在上級安排下奔赴延安,被安排至陝甘甯邊區建設廳工作,後進入延安中央黨校和馬列學院學習,并參與籌建延安自然科學院。

三十年代末四十年代初,中共上司的抗日戰争進入最艱難階段,日本侵略軍的野蠻進攻和國民黨的嚴密封鎖緻使延安等抗日根據地在經濟上遇到極大困難,基本生活物資嚴重缺乏。王勳作為為數不多的化工專業大學生被委以重任。從1939年起,他先後擔任延安化學廠、紡織廠、火柴廠、陶瓷廠工程師及副廠長、廠長,軍委總後勤部軍工局生産科長等職。

鞍鋼“五百羅漢”的故事 | 王勳:冶金工業先驅者 功勳卓著

1950年,王勳随周恩來在蘇聯考察期間留影。

當時,延安的化工廠隻有幾間土坯民房,幾乎無化學藥品和試驗器具可用。作為廠長的王勳不畏困難,帶領同志們收集各種動物油脂和麻子油,從土堿提純碳酸鈉制成燒堿,用大鍋進行皂化,做出了肥皂;用鍋底的炭灰加一定比例的煤油做出了墨水;用竹炭做出了牙粉。這些生活必需品尚好解決,但想生産出軍用物資卻是難比登天。以生産黃磷為例,當時延安幾乎沒有電,無法用電熱法生産。幾經考慮,王勳還是決定用土辦法試一試。他用當地的黏土制成耐高溫、耐腐蝕的陶瓷蒸餾釜,收集各種骨料燒成灰,得出磷酸鈣,幾經試驗最終蒸餾分解得到黃磷。此舉為延安的軍工和民用生産提供了重要原料。

“吃苦耐勞,有堅持性,技術上很精,不保守,能耐心教别人學習技術。”這是當時上司們給予王勳的評價。在延安從事工業生産建設的七八年間,王勳就是憑着這股勁頭,利用簡陋的裝置生産出了軍需和民用工業品,為打破敵人對邊區的經濟封鎖作出了重要貢獻。1944年,王勳被軍委總後勤部授以模範工作者稱号。

1946年秋,随着形勢的發展和工作需要,王勳被派往東北工作,并先後擔任哈爾濱工礦處工程師、東北财經委員會計劃室主任等職。

1948年2月19日,鞍山全面解放。3月初,王勳被上級派往鞍鋼。4月4日,鞍山鋼鐵廠成立,郝希英出任廠長,王勳任副廠長。12月26日,東北行政委員會準許成立鞍山鋼鐵公司,李大璋為首任經理,郝希英、王勳為副經理。

鞍鋼“五百羅漢”的故事 | 王勳:冶金工業先驅者 功勳卓著

1952年,王勳與鞍鋼設計系統同志合影。後排右一張子雄、前排左三李力、左四王勳、右一趙向明、右二王金棟。

在鞍山解放之初的幾個月裡,國民黨軍隊尚盤踞在遼河北岸,與我軍隔河對峙。為防止鞍鋼損失進一步擴大,鞍山市委和鞍鋼決定搶運疏散廠内重要器材和物資。在兩個月中,轉運器材物資1900多車皮,共計5.5萬餘噸。鞍山鋼鐵公司成立後,面對裝置器材極度匮乏的情況,一場轟轟烈烈的捐獻器材運動又在鞍山展開,全市1萬多戶居民捐獻各類器材1123種,共計21萬餘件,這些裝置和器材對随後鞍鋼的恢複生産産生了巨大作用。

此前,在國民黨接手鞍鋼的22個月時間裡,雖制定了複工計劃,可進度極其緩慢。而在共産黨的上司下鞍鋼卻呈現出了另一番生機勃勃的景象。1949年7月9日,鞍鋼舉行開工儀式,在當時的嚴峻形勢下能如此迅速地實作複工堪稱奇迹。然而,即使恢複了生産,鞍鋼産能還是十分低下,遠遠不足以支援未來祖國的建設,王勳深感任重道遠。

1950年1月,王勳随同周恩來、李富春率領的代表團赴蘇聯談判,簽訂多項協定。根據協定,由蘇聯提供設計和裝置,并派專家前往鞍鋼支援建設。1952年,作為“一五”計劃的先期工程,鞍鋼以“三大工程”為代表的建設項目拉開了序幕,僅用時1年零4個月便完成了主體工程的建設任務。1953年12月26日,“三大工程”竣工投産。

鞍鋼“五百羅漢”的故事 | 王勳:冶金工業先驅者 功勳卓著

1978年,冶金部澳洲考察團在考察期間團員們合影。右七為王勳、右八尹玉華、右九高楊。

幾年間,一個又一個工業建設史上的奇迹在鞍鋼上演,作為鞍鋼的主要上司之一,王勳認為這一切都是緊緊依靠黨和群衆的結果。而在1950年到1955年的幾年間,他幾乎每年都要奔赴蘇聯工作幾個月,與蘇方研究設計、裝置傳遞事宜。稍有空閑,他便會去蘇聯的一些冶金工廠和設計院參觀學習和聯系工作。王勳掌握英語、日語和俄語,學識淵博,又因主管設計工作,是以與蘇聯專家接觸十分密切。他利用這一優勢虛心請教,并自學了蘇聯冶金高校的采選、燒結、焦化、冶煉、軋鋼等課程。每次去蘇聯,他總是想方設法争取讓蘇聯有關部門多提供些圖紙、規範、手冊等技術資料,而這些資料在國内來說無疑是“寶貝”,對工業設計人員業務水準的提高起到了很大作用。

多年來的刻苦學習,加上在鞍鋼“三大工程”的充分實踐和曆練,使得王勳在冶金方面得到長足的進步,逐漸成為了行業内的專家,為其日後在冶金工業戰線上大展拳腳奠定了堅實基礎。

“三大工程”後,鞍鋼一分為三,成為重工業部下屬的鞍鋼、鞍建和鞍山黑色冶金設計院三家平級機關。王勳出任重工業部鞍山黑色冶金設計院副院長。1956年,調往冶金工業部,并先後擔任設計司副司長、司長,冶金工業部基本建設局副局長等職。從那一年起直至1976年,王勳主管冶金行業的設計、勘察和基本建設工作前後長達20年。在他的主導下,北京、重慶、標頭、武漢、馬鞍山等地相繼建立起鋼鐵設計院,使得大陸冶金工業設計隊伍不斷壯大。其間,王勳先後被聘為北京鋼鐵學院兼職教授,國家科委冶金組成員,中國金屬學會副理事長、常務理事、榮譽會員,冶金技術經濟學會理事長等職。

鞍鋼“五百羅漢”的故事 | 王勳:冶金工業先驅者 功勳卓著

1983年,王勳在北京留影。

在冶金工業部主管設計工作期間,王勳主持和參與了衆多冶金企業的廠址選擇和設計方案審查,并推動了冶金工廠的通用設計工作。從全盤籌劃、組織設計到因地制宜地推廣應用,他事必躬親,竭盡全力。武鋼軋闆廠的産品方案、鞍鋼三煉鋼廠的連鑄工廠中的房間建設、本鋼二煉鋼的總圖布置這些對日後工業建設起到指導和借鑒作用的經典案例都出自王勳之手。上世紀六十年代,他組織冶金設計機關編制特厚闆軋機、鋁材加工裝置等9大裝置的設計任務書,并配合機械工業部門研發制造成功。這對促進冶金裝置的國産化和提高中國冶金企業的裝備水準有着重要意義。與此同時,在他的帶領下,設計司組織各設計院部分技術人員前後曆時三年,系統編寫和出版了采礦、選礦、燒結、焦化、耐火、煉鐵、煉鋼、軋鋼等一整套設計手冊和參考資料,這套叢書在日後成為了相關行業最具權威性的工具書。

1976年起,王勳先後調任冶金工業部辦公廳副主任、冶金工業部規劃院院長兼黨委書記等職,其間主持編制了中國鋼鐵工業“六五”和“七五”發展規劃,參與上司了中長期計劃和行業技術政策的制定。1983年,根據冶金工業部訓示,與科技司共同組織編制鋼鐵工業技術政策和裝備政策。1984年,在中國金屬學會的上司下,主持編寫《2000年的中國研究資料》一書,這部書是工業界起步較早的對上世紀末經濟問題的預測研究。而他的觀點和真知灼見都曾引起過國家多部門的高度重視,對于國家冶金工業結構調整和發展都産生了深遠影響。1984年,王勳離休。

從延安時期開始,王勳就奮鬥在了工業戰線上。幾十年如一日,他親曆了鞍鋼的從無到有,在他的寸筆之下更是孕育出新中國冶金工業的雛形,不愧為共和國冶金事業的先驅者。他為人謙遜,言辭不多,始終認為中國取得今天的成績都歸功于黨和人民,而自己隻是在那個特定的環境下做了一點應該做的工作。

1997年,王勳因病逝世于北京。

王帥 撰文 智春山 楊偉平 史料提供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