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548年
侯景之亂:梁武帝之死
公元548年八月十日,侯景在壽陽(今安徽壽縣)起兵叛梁,開啟了禍亂梁朝長達四年之久的侯景之亂。
一年前,侯景歸降梁武帝蕭衍。蕭衍原本想借侯景之力統一中原,是以封侯景為梁朝大将軍、河南王。侯景是一位野心家,從他投靠北魏權臣爾朱榮之後,又多次易主,但他始終不甘屈居人下。剛進入梁朝時,侯景向蕭衍申請賜婚。他想娶江南名門望族王家或謝家的女子為妻,以擡高自己塞外鮮卑人的身份。然而南朝門第之見嚴重,蕭衍不同意,但是也沒有直接駁侯景的面子,對他說王謝兩豪門是不可能的,你再看看其他家族吧,朱家、張家都可以。侯景便心有不滿。此外,東魏曾以歸還蕭衍的哥哥蕭淵明為誘餌,要求把叛降的侯景交給東魏處置。侯景聽到消息感到不安,多次上書蕭衍請纓北伐東魏,但都被蕭衍駁回。後來侯景僞造了東魏的信件試探蕭衍心意,蕭衍在回複中答應了用侯景換回蕭淵明。侯景看了大怒。在心腹王偉的撺掇下,侯景決定立即造反。
在準備階段,侯景充分利用了梁朝内部的各種沖突。他知道蕭衍的養子蕭正德也對蕭衍心存不滿,是以暗中勾結他一起起事。侯景還廢除了壽陽百姓的稅收和佃租,籠絡了壽陽城的百姓。
侯景陣仗這麼大,梁武帝當然有所耳聞。朝中不斷有人上書,說侯景要亂,但蕭衍不為所動,他聽信寵臣朱異的建議,認為侯景難成大事,便什麼準備也不做。在這段時間裡,侯景的叛軍已慢慢壯大起來。直到侯景率兵直攻建康城,蕭衍才緊張起來,向都官尚書羊侃咨詢征讨之策。羊侃提議派兩千人急襲馬鞍山一帶,打已渡過長江的侯景一個措手不及。但蕭衍在朱異的說服下拒絕了羊侃的建議。蕭衍還任命已經和侯景串通的蕭正德為平北将軍,正好使得蕭正德成為了叛軍的内應。蕭正德以運送蘆葦的名義為侯景軍隊提供了大批物資。
侯景率軍在十月渡江,四天後與蕭正德裡應外合攻破建康皇城大門,于十一月初一擁蕭正德為帝,自己被封為丞相,繼續攻城。侯景叛軍入城之後,大肆禍亂百姓,城中避難的百姓受驚少食,大多身體浮腫,成批死亡。到了十二月,守城的羊侃也死了。次年三月,侯景輕松攻入皇城,占領建康全城,生擒梁武帝。
梁武帝年歲已高,心中又憤憤不平,恨自己引狼入室,拒絕侯景提出的任何要求,是以侯景斷了他的飲食,549年梁武帝被活活餓死在建康城。
結論:侯景之亂對南朝的政治經濟文化各方面産生深刻的影響,而且使南朝國力大衰,使北朝對南朝占據了絕對的優勢,加速了中國的統一。

侯景之亂:梁武帝輕易聽信佞臣之言,活活被餓死,最終身敗名裂
公元550年
東魏滅亡:北齊,高洋的皇位
公元550年,東魏權臣高洋廢掉孝敬帝元善見自立,改元天保,定都邺城,國号為齊,史稱北齊。
高洋之是以能夠有資格稱帝建國,和他大哥高澄的突然死亡有關。高澄是魏末權臣高歡的長子,也是高洋的大哥。高歡去世後,高澄以長子的身份成了接班人。
不過,高澄很快被手下的奴仆蘭京殺害。蘭京的出身并不卑微,他本是南梁徐州刺史蘭欽的兒子,被高澄在戰場中擒獲,就成了給高澄做飯的奴才。因為屢次想要贖回自己的身份,惹得高澄大怒。蘭京覺得贖回身份無望,趁着送飯的時候,把刀藏在托盤下面,趁機殺了高澄。
高澄死在邺城,而高洋的軍隊當時正駐紮在邺城城東,蘭京作亂的消息從城裡傳來,高洋立刻率兵進城平亂。很快就殺掉蘭京等人,穩住了混亂的局面,迅速掌握了大權。當時的皇帝元善見聽到高澄死亡的消息後,就跟身邊的近臣說,如今高澄死了,看來皇室要振興了。可元善見沒想到,來見他的高洋全副武裝,帶着八千身穿甲胄的将士。高洋來見元善見,是因為他想當皇帝,先來試探下傀儡皇帝元善見對禅讓的态度。取代東魏建立新的國家,不是高洋掌權之後突然野心膨脹。從他的父親高歡那時起,高氏家族就将東魏皇室玩弄于股掌之上,高澄被殺的當天,也在和手下大臣在讨論建國代魏,到了高洋這裡,稱帝幾乎是順理成章的事請了。
但高洋剛剛掌權,很多大臣對他不服氣,覺得他沒水準。回到太原後,高洋召集文武群臣,暢談國事,把以前高澄執政時很多不好的政令,全都改了過來。衆人看高洋能力出衆,也很信服,稱帝的事情緊跟着再次提上了日程。
聽到了衆人建議,高洋決定去問問母親婁氏的建議,婁氏一聽,覺得不行。她說你父親和兄長是龍虎一般的人物,都沒能稱帝,你有什麼大學事,敢當皇帝?高洋一聽,沒有話說,從母親那兒回來,跟依附自己的大臣徐之才說了婁氏的話。徐之才告訴高洋說,正是因為比不過父親和兄長,才要做皇帝提高聲望。高洋猶豫不決,去問重臣肆州刺史斛律金,斛律金聽了召集,從肆州親自跑來勸說高洋,然後又跑去找了高洋的母親婁氏,婁氏聽了說,我的兒子是個直腸子,要當皇帝的事兒,一定是高德政教的。高德政是高洋的心腹,斛律金和婁氏準備懲罰高德政的時候,高洋把他派往邺城打探邺城公卿大臣的意見,而高洋自己,親自率領軍隊,從太原趕往邺城。
但高洋的出行沒能成功,走至半路,很多老臣前來勸阻。長史杜弼說,關中的宇文氏是我們的勁敵,如果廢魏自立,我們沒了元魏皇帝的旗号,關中就會自稱義軍,名正言順地讨伐我們。支援高洋稱帝的徐之才說,齊王(高洋)稱帝之後,關中隻會效忠我們,有什麼可怕的?有雙方争執不下,高洋隻能折返太原。但回到太原後,支援高洋稱帝的大臣沒有停止活動,他們開始蔔卦,得到的是卦象是“乾之鼎”。徐之才解釋說,乾就是指君主,鼎是指五月,勸說高洋在五月從太原出發,到邺城接受魏帝的禅讓。
很快高洋就來到邺城,看見高洋稱帝的心意已決,很多人不再敢出面阻攔。到了邺城的高洋調集民夫,修築受禅台,太保高隆之問他,你這是想要幹什麼?高洋冷着臉說,我當然有用,你沒事問個什麼,難道不怕被我誅滅九族麼?高隆之一聽,不敢說話了。
沒有了内部的阻力,高洋受禅登基。登基後的高洋為了安撫人心,恢複了北魏孝莊帝以來中斷了的俸祿制度,同時追尊父親高歡和兄長高澄為帝,經過高歡、高澄和高洋父子兩代三人的努力,北齊建立了。
結論:高歡稱帝建國,建立了北齊,東魏随之滅亡。北齊、北周和南朝三足鼎立的局面初步奠定。北齊建國之後的第七年(557年),北周建國,三足鼎立的局面最終形成。
創立府兵制:宇文泰的軍隊改革
公元550年,西魏丞相宇文泰設立八柱國大将軍,正式創立府兵制。府兵制把關中地區的軍人整編成六軍,歸屬于軍府,分别由六個柱國大将軍率領,而宇文泰則是全軍的統帥。
宇文泰和高歡一樣,是北魏末年重要的英雄人物。他是鮮卑族的後裔,家在北魏六鎮之一的武川鎮。六鎮之亂爆發時,宇文泰跟随父兄參加了鮮于修禮的部隊。鮮于修禮戰敗後,宇文泰轉投到為朝廷平叛的爾朱榮麾下。但在爾朱榮的陣營裡,宇文泰并不是最耀眼的将星,他隻是作為爾朱榮麾下大将賀拔嶽的副手,随軍出征的。
不過,宇文泰很快迎來了自己的機會。宇文泰跟随賀拔嶽進入關中平叛後,爾朱榮被北魏孝莊帝元子攸所殺,爾朱家族的爾朱兆等人也随後被高歡取代,關中地區出現了權力真空。分别鎮守關中的将領是賀拔嶽和侯莫陳悅,兩強相争之際,賀拔嶽被侯莫陳悅殺死,宇文泰接掌了賀拔嶽的兵權。
很快,宇文泰憑借傑出的軍事才能除掉侯莫陳悅,掌握了關中的軍政主導權,成為割據一方的諸侯,北魏的孝武帝被權臣高歡脅迫,不得已逃到關中,宇文泰得以挾天子以令諸侯。
宇文泰創立府兵制時,面臨的最主要的問題已經不是來自北魏皇族的威脅。此時的北魏名存實亡,分離成東西兩部分,東魏被高歡之子高洋建立的北齊取代,西魏則由宇文泰掌握。宇文泰很清楚,魏國皇室隻是一面象征自己正義的旗幟。真正的決戰要在自己和齊國之間展開。但宇文泰的劣勢很明顯,在經曆過幾次和北齊間的決戰後,他意識到必須有足夠強的軍事實力,才能和北齊争鋒。宇文泰的征兵節奏很快,但士兵太多也帶來了一些負面問題,就是兵員的來源太雜不相統屬,要發揮戰鬥力,需要同步進行軍制改革。
宇文泰想出的整頓軍隊辦法就是府兵制。府兵制的創立以宇文泰設立八柱國大将軍為開端,其實就是用八個大将軍來分别統帥軍隊。
宇文泰早在十幾年前就被傀儡皇帝封為大将軍,為了表示對皇室的尊崇,宇文泰還讓魏國皇室元欣也出任大将軍之職。不過元欣是個纨绔子弟,根本造不成一點威脅。獨當一面的将軍必須有傑出的軍事才能,剩下的六個名額,宇文泰要慎重選擇。最後六個将軍的位子分别給了趙貴、李虎、李弼、于謹、獨孤信和侯莫陳崇,他們都是跟着宇文泰出生入死的戰友。宇文泰把柱國大将軍的頭銜賦予他們,字面的意思就是國家柱石,六個将軍就和宇文泰、元欣一起,組成了八大柱國。
為了将這一軍事制度繼續細化,宇文泰在柱國大将軍下又設定了十二大将軍、開府将軍和儀同将軍,他們的領兵人數層層遞減,建構起了一個組織嚴密的軍事上司體制。這樣宇文泰的府兵制就建立完成了。
宇文泰的府兵制根據西魏士兵來源的實際情況,對雜亂的兵員進行了切割和劃分,也讓帶兵前來投奔宇文泰的各地豪強,通過被賜予一系列的軍事官職,得到了一個合理的安置。關中地區的軍事實力和戰鬥凝聚力,得到了極大的增強。
府兵制的創立影響深遠,一群人的英雄事業得以從此開始。宇文泰憑借府兵抗衡高歡,最終奠定了北周的立國基礎,而府兵制創立之初的将軍楊忠和李虎,也就是後來隋朝和唐朝皇室的先祖。
作為一種軍事制度,府兵制有很多可取之處,它被後來的隋朝和唐朝繼承,前後延續了數百年的時間。可以說,隋唐時期能取得的諸多的對外軍事成就,大都是和府兵制息息相關的。沒有府兵制就不會有隋唐大一統帝國在東亞乃至世界軍事舞台上的耀眼地位。
結論:府兵制的創立,标志着一種新的軍事制度的産生。它不同于漢代的征兵制是朝廷對百姓的征召。宇文泰創立府兵制時,軍隊主要是來自武川鎮的鮮卑族鎮兵,是一群職業軍人。前來投靠的地方豪強,帶來的部隊也有着極強的私兵性質。宇文泰通過府兵制,将這些人統合成一個整體,把兵權牢牢操控在自己手中。府兵制幫助宇文泰奠定了北周的建國基礎,為隋唐承襲,取得了耀眼的軍事成就。
創立府兵制宇文泰的軍隊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