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衆朋友們大家好,歡迎收看《小超訪談錄》。本期節目開場跟以往稍稍有些不同,我想先通過本場嘉賓的歌聲讓您來猜猜她是誰,這就叫做“不見其人,先聞其聲”。首先來聽第一首歌。
嘉賓:我想唱歌可不敢唱,小聲哼哼還得東張西望。
小超:這是第一首歌的第一句,如果您還沒聽夠,咱再來一首。
嘉賓:又是一年三月三,風筝飛滿天。
小超:聽着聽着,咱仿佛就看見了滿天的風筝。如果這首還不過瘾,咱再聽一首。
嘉賓:天地間走來了小小的我,哦,小小的我。
小超:您看看,這又是《三月三》,又是《小小的我》,還有《我多想唱》。在剛才這三首大家熟悉的韻律裡,我們又回想起了曾經那些光輝燦爛的歲月。1986年,在中央電視台第二屆青年歌手大獎賽上,憑借《我多想唱》她獲得了冠軍。不少人現在腦子裡可能都是問号,這冠軍是誰呀?小超在這兒再賣個關子,不說她,先說亞軍和季軍:亞軍是韋唯,季軍是毛阿敏。其實冠軍就在我們今天《小超訪談錄》的現場,也就是我們今天的嘉賓,讓我們歡迎蘇紅老師。

小超:蘇紅老師您好!歡迎來到《小超訪談錄》。往這兒一坐,我先問您個問題:山東來的多嗎?
蘇紅:經常來,因為這是我的家鄉。不瞞大家說,我的老家就在壽光。
小超:說起壽光咱們山東乃至全國不少人都很熟悉:壽光是出蔬菜的地方。蘇紅老師,為什麼您的嗓子如此好,而且又長這麼漂亮呢?是不是因為壽光的蔬菜吃了不少?
蘇紅:對,有這個底子。
【節目講述】
蘇紅,現工作于中華全國總工會文工團,國家一級演員。14歲被遼甯本溪市歌舞團錄取,1984年考入谷建芬聲樂藝術教育訓練中心學習。1986年第二屆全國青歌賽榮獲專業組第一名,一夜之間她的名字連同參賽曲目《我多想唱》《三月三》一起響徹大江南北,而其專集《我多想唱》推出後發行量更是超過百萬大關;1987年春節晚會,憑借一曲《小小的我》,蘇紅再次火遍全國,應該說,她的歌聲融入到了一代人的記憶當中。
【《我多想唱》背後的故事】
小超:很多電視機前的觀衆朋友,對您剛才唱的幾首歌曲都非常熟悉。我再确認一下歌曲的名字,第一首是什麼?
蘇紅:《我多想唱》,就是1986年在中央電視台第二屆青年歌手大獎賽時我選的歌。當時我選了兩首參賽曲目,《我多想唱》和《三月三》。
小超:剛才觀衆朋友們光聽見聲音沒看見表情,您知道我的意思吧?
蘇紅:那咱倆一起唱吧。
小超:您看看,我自己把自己給繞進去了。可是我的嗓子不大行,要不我跟您學學吧。
蘇紅:我想唱歌可不敢唱,小聲哼哼還得東張西望。您來唱。
小超:主持人專業不是唱歌,我說說我自己的感受吧。我對這首歌印象比較深,因為在我上國中或者高中的時候,也是這個心态。那時大家似乎感覺比較拘謹,想唱歌的時候臉皮有點薄,因為緊張,是以一唱歌臉就會發紅。于是後來就出現您歌詞裡唱的那種“小聲哼哼還得東張西望”。
蘇紅:其實當時這首歌也是有時代意義的。因為恢複聯考以後,學生們壓力比較大,就像我歌詞中唱到的那樣。雖然他們已經是一心撲在學習上,但在整個學習環境中,從家長到老師到學校,還是給了他們很大壓力,因為當時主要靠分數來說話。當時安徽的一位高中生,用自己親身感受寫了一首詞,然後給谷建芬老師寄了過來。谷建芬老師就抓住這首詞譜上曲子了,當然,那位學生寄過來的詞隻有一段,第二段詞是當時由谷建芬聲樂教育訓練班一位同學補上的。當時看到這首歌時我就覺得挺有意義。而且當時我弟弟正好上高三,是面臨聯考的學生,跟我歌裡的主人公類似。結果當我回家的時候,就發現他在家正拿着吉他邊彈邊唱。我一回家,他立刻就把吉他扔了,然後趴在桌上開始寫作業,我一看琴弦還在那裡顫動。當時我就覺得這是一個特别好的原型——就是我要唱的這首歌詞的原型。是以我就決定用這首歌參加青歌賽。當時真沒有想過能否獲獎的問題,唯一想法就是把這首歌唱出去,能對社會對學生有一些影響,能夠對學校對老師對家長有一些觸動。
【如何選擇參賽曲目】
小超:當時有沒有想過用這首歌參加比賽就一定能得獎?
蘇紅:沒有,真是從來也沒有那樣想過。當時我選了兩首歌,一首快歌就是《我多想唱》,還有一首慢歌《三月三》,這是唱鄉村風土人情的一首歌曲,裡面有很多小時候的回憶,感覺特别親切而且也有很強的畫面感,是首抒情的歌。《我多想唱》是一首挺有節奏感的歌曲,與《三月三》剛好有些互補,而且當時又比較有社會意義。我覺得獲不獲獎都無所謂,隻要這首歌曲能給人們留下一些印象,留下一些意義就好。
小超:說起來挺巧,有時候您越是想獲獎反而越是獲不着獎,有時候您越是不想要,這獎反而自己就來了,對您來說就是這樣子。說完《我多想唱》,再聊《三月三》。當時唱這首歌的時候,您是不是也想起了老家壽光那漫天飛舞的風筝?
蘇紅:對,說起風筝就不得不提濰坊。濰坊被稱作風筝之都,風筝就是濰坊的象征。是以說,我對風筝也是特别有感情。
小超:提起《三月三》,說了這麼多,蘇紅老師您知道我是什麼意思。讓大家再次聆聽一下《三月三》吧。
蘇紅:又是一年三月三,風筝飛滿天,牽着我的思念和夢幻,走回到童年。記得那年三月三,一夜難合眼,望着牆角糊好的風筝,不覺亮了天,叫醒村裡的小夥伴,一同到村邊,懷抱畫着小鳥的風筝,人人笑開眼。抓把泥土試試風,放開長長的線,風筝帶着天真的笑聲和白雲去做伴。
一曲《三月三》,唱出的不單單隻是童年,一隻老家的風筝,放飛的不僅僅隻有思念,一首《我多想唱》唱到今天,體會的确是時代在變遷。正是八六年的青歌賽,讓蘇紅唱響了這兩首歌曲,也是八六年的青歌賽,讓蘇紅火遍全國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