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主持人小超(孙希超)《小超访谈录》:苏红歌声背后的故事

观众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收看《小超访谈录》。本期节目开场跟以往稍稍有些不同,我想先通过本场嘉宾的歌声让您来猜猜她是谁,这就叫做“不见其人,先闻其声”。首先来听第一首歌。

嘉宾:我想唱歌可不敢唱,小声哼哼还得东张西望。

小超:这是第一首歌的第一句,如果您还没听够,咱再来一首。

嘉宾:又是一年三月三,风筝飞满天。

小超:听着听着,咱仿佛就看见了满天的风筝。如果这首还不过瘾,咱再听一首。

嘉宾:天地间走来了小小的我,哦,小小的我。

小超:您看看,这又是《三月三》,又是《小小的我》,还有《我多想唱》。在刚才这三首大家熟悉的韵律里,我们又回想起了曾经那些光辉灿烂的岁月。1986年,在中央电视台第二届青年歌手大奖赛上,凭借《我多想唱》她获得了冠军。不少人现在脑子里可能都是问号,这冠军是谁呀?小超在这儿再卖个关子,不说她,先说亚军和季军:亚军是韦唯,季军是毛阿敏。其实冠军就在我们今天《小超访谈录》的现场,也就是我们今天的嘉宾,让我们欢迎苏红老师。

主持人小超(孙希超)《小超访谈录》:苏红歌声背后的故事
主持人小超(孙希超)《小超访谈录》:苏红歌声背后的故事

小超:苏红老师您好!欢迎来到《小超访谈录》。往这儿一坐,我先问您个问题:山东来的多吗?

苏红:经常来,因为这是我的家乡。不瞒大家说,我的老家就在寿光。

小超:说起寿光咱们山东乃至全国不少人都很熟悉:寿光是出蔬菜的地方。苏红老师,为什么您的嗓子如此好,而且又长这么漂亮呢?是不是因为寿光的蔬菜吃了不少?

苏红:对,有这个底子。

【节目讲述】

苏红,现工作于中华全国总工会文工团,国家一级演员。14岁被辽宁本溪市歌舞团录取,1984年考入谷建芬声乐艺术培训中心学习。1986年第二届全国青歌赛荣获专业组第一名,一夜之间她的名字连同参赛曲目《我多想唱》《三月三》一起响彻大江南北,而其专集《我多想唱》推出后发行量更是超过百万大关;1987年春节晚会,凭借一曲《小小的我》,苏红再次火遍全国,应该说,她的歌声融入到了一代人的记忆当中。

【《我多想唱》背后的故事】

小超:很多电视机前的观众朋友,对您刚才唱的几首歌曲都非常熟悉。我再确认一下歌曲的名字,第一首是什么?

苏红:《我多想唱》,就是1986年在中央电视台第二届青年歌手大奖赛时我选的歌。当时我选了两首参赛曲目,《我多想唱》和《三月三》。

小超:刚才观众朋友们光听见声音没看见表情,您知道我的意思吧?

苏红:那咱俩一起唱吧。

小超:您看看,我自己把自己给绕进去了。可是我的嗓子不大行,要不我跟您学学吧。

苏红:我想唱歌可不敢唱,小声哼哼还得东张西望。您来唱。

小超:主持人专业不是唱歌,我说说我自己的感受吧。我对这首歌印象比较深,因为在我上初中或者高中的时候,也是这个心态。那时大家似乎感觉比较拘谨,想唱歌的时候脸皮有点薄,因为紧张,所以一唱歌脸就会发红。于是后来就出现您歌词里唱的那种“小声哼哼还得东张西望”。

苏红:其实当时这首歌也是有时代意义的。因为恢复高考以后,学生们压力比较大,就像我歌词中唱到的那样。虽然他们已经是一心扑在学习上,但在整个学习环境中,从家长到老师到学校,还是给了他们很大压力,因为当时主要靠分数来说话。当时安徽的一位高中生,用自己亲身感受写了一首词,然后给谷建芬老师寄了过来。谷建芬老师就抓住这首词谱上曲子了,当然,那位学生寄过来的词只有一段,第二段词是当时由谷建芬声乐培训班一位同学补上的。当时看到这首歌时我就觉得挺有意义。而且当时我弟弟正好上高三,是面临高考的学生,跟我歌里的主人公类似。结果当我回家的时候,就发现他在家正拿着吉他边弹边唱。我一回家,他立刻就把吉他扔了,然后趴在桌上开始写作业,我一看琴弦还在那里颤动。当时我就觉得这是一个特别好的原型——就是我要唱的这首歌词的原型。所以我就决定用这首歌参加青歌赛。当时真没有想过能否获奖的问题,唯一想法就是把这首歌唱出去,能对社会对学生有一些影响,能够对学校对老师对家长有一些触动。

【如何选择参赛曲目】

主持人小超(孙希超)《小超访谈录》:苏红歌声背后的故事

小超:当时有没有想过用这首歌参加比赛就一定能得奖?

苏红:没有,真是从来也没有那样想过。当时我选了两首歌,一首快歌就是《我多想唱》,还有一首慢歌《三月三》,这是唱乡村风土人情的一首歌曲,里面有很多小时候的回忆,感觉特别亲切而且也有很强的画面感,是首抒情的歌。《我多想唱》是一首挺有节奏感的歌曲,与《三月三》刚好有些互补,而且当时又比较有社会意义。我觉得获不获奖都无所谓,只要这首歌曲能给人们留下一些印象,留下一些意义就好。

小超:说起来挺巧,有时候您越是想获奖反而越是获不着奖,有时候您越是不想要,这奖反而自己就来了,对您来说就是这样子。说完《我多想唱》,再聊《三月三》。当时唱这首歌的时候,您是不是也想起了老家寿光那漫天飞舞的风筝?

苏红:对,说起风筝就不得不提潍坊。潍坊被称作风筝之都,风筝就是潍坊的象征。所以说,我对风筝也是特别有感情。

小超:提起《三月三》,说了这么多,苏红老师您知道我是什么意思。让大家再次聆听一下《三月三》吧。

苏红:又是一年三月三,风筝飞满天,牵着我的思念和梦幻,走回到童年。记得那年三月三,一夜难合眼,望着墙角糊好的风筝,不觉亮了天,叫醒村里的小伙伴,一同到村边,怀抱画着小鸟的风筝,人人笑开眼。抓把泥土试试风,放开长长的线,风筝带着天真的笑声和白云去做伴。

一曲《三月三》,唱出的不单单只是童年,一只老家的风筝,放飞的不仅仅只有思念,一首《我多想唱》唱到今天,体会的确是时代在变迁。正是八六年的青歌赛,让苏红唱响了这两首歌曲,也是八六年的青歌赛,让苏红火遍全国各地。

主持人小超(孙希超)《小超访谈录》:苏红歌声背后的故事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