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一曲難忘 武漢版的《知青之歌》

一曲難忘

“藍藍的天上,白雲在飛翔,美麗的揚子江畔,是我可愛的武漢,江城 我的故鄉。長虹般的大橋象巨龍一樣,橫卧在龜蛇山,雄偉的武漢關屹立在我的故鄉”優美的、舒緩的、動情的歌聲,從錄音機裡傳出。頓時,我一陣驚喜, 倍感親切,那是我曾經唱過的歌。立即停住腳步認真聆聽。這歌聲把我帶回到那不堪回首的“知青”生涯,那段被曆史無情蹂躏的青春歲月。

一曲難忘 武漢版的《知青之歌》

記得我是 1969 年底學會唱這首歌的,那是一個寒冷的冬季,鄰近生産隊的知青來到我們知青小屋“串門”。當時,每當農閑及隊上休假日, 我們知青都互相走動,仿佛走親戚。有人談起當時流傳的一首歌,說是從外地傳來的,為了符合武漢知青的實際情況,歌詞作了一些改動。他們唱給我們聽,聽着聽着,在場的知青們都被它深深感動,大家的激動、喜悅和興奮溢于言表。

我們都沒記錄曲譜和歌詞,但很快學會了。我們和着拍子往下唱, “長虹般的大橋像巨龍一樣橫跨在龜蛇山,雄偉的武漢關屹立在我的故鄉……”唱着,有的知青竟哭了起來,美麗的武漢啊,我們想念你。這是我們心靈的歌,一輩子難忘的歌。“告别了媽媽,再見了故鄉,金色的學生時代已載入了青春的史冊一去不複返……”

名為“知青”,但知識卻被踩在腳下,我們根本無法選擇曆史,無法選擇人生,一切都早已給你定死,曆史注定我們從事艱苦的農業勞動。在那被“革命”光環籠罩下的“廣闊天地”裡,是這首歌給我們寄托, 伴随着我們走過那段苦難的曆程。

圍湖造田

難忘那農閑時上水利的日子。農村冬季圍湖造田,我們在龍感湖的堤壩上用棉杆搭個工棚,然後就地将行李鋪蓋攤開,我們得在這臨時居所呆上兩個月。隊裡安排我和巧巧靠近廚房住下。那是一個令我此生難忘的夜,天下着雨,風呼呼地刮,雨嘀嗒嘀嗒漏下來,先淋濕了我們的被子、接着墊絮也濕了,我倆相依為命 , 先是擠着睡,後隻能坐起來,最後連巴掌大的一塊幹地方也沒有,隻好站起來,凍得渾身隻打哆嗦。

我們深夜的響動聲驚動了僅一牆之隔的男勞力,他們知道後好心地勻出一條被子及墊絮,我們才得以熬到天亮。事後巧巧和我異口同聲感歎道,記住這個不尋常的夜晚,今後要把這一夜寫個故事,沒想到這個願望今天真兌現了。

患難真情

提起巧巧,我想起一件刻骨銘心的事。記得那是 1971 年 4 月底“不插五一秧”的日子裡,我們起早摸黑扯秧、插秧。4 月份田裡的水透寒冰涼。我由于身體不适,加上長時間下水田勞動病倒了,躺在床上發着高燒, 渾身上下疼痛難忍。是巧巧借來闆車将我送到離隊 20 公裡的張河衛生院去看病。這推車送病人的情景,猶如電影《天雲山傳奇》中馮晴岚用木闆車将羅群拉回她的住所那一幕。

推車來回 40 多公裡,在黃土路上奔波,累得巧巧大汗淋漓。闆車在行進中不時有農民圍過來,隻聽得“學生好可憐”的啧啧聲。此時,我躺在闆車上兩眼仰望着藍天,飽含着淚水在心裡默念:“好人啊,謝謝啦!”

今天我多麼想和她抱頭痛哭一場。不幸的是巧巧她過早地離開了我, 此刻我隻想對着長空大聲呼喊:“巧巧啊,我好想你 !”我的筆頭沉重得提不起來,僅藉此文帶去我深深的感激和永久的懷念。我的另一位知青朋友、老同學程菊清也不幸于 2005 年病故,願以本文帶去我無盡的思念。

一曲難忘 武漢版的《知青之歌》

同組知青,左起:程吉巧、俞良凡、程菊清、李群寶 、李麗、姚月華

“雙搶”時節

在鄉下最累的要數“雙搶”季節。

一是要收割早稻,最難的是挑草頭(谷把)。草頭都是男勞力捆的,草頭捆得又粗又大,我們要用一人多高的沖擔, 将沖擔的一頭刺向草頭,再使勁全身力氣将草頭高舉起,随即将沖擔另一頭刺進另一草頭,然後順勢一翹擔在肩上,真沉啊!我估計有八九十斤。邁開艱難的步子向前走去,還得大步流星地在如潮的人流中疾步前進, 因為挑重擔的人是不能慢走的,越慢越累。

二是早稻收完了,将地耙完後又得在田裡插二季稻秧。頭頂着烈日下40℃的高溫,腳下踩着發燙的水,弓着腰低着頭插秧,額上黃豆大的汗珠隻往下滴,村裡的年輕人一個勁嚷着:“好難受哇 ! 簡直像在蒸籠裡一個樣。”

我們都默默承受着,我們下鄉去可是要紮根一輩子的啊 ! 在那“知識越多越反動”的年代裡,我們沒有權利選擇,隻能唱着:“随着太陽出, 伴着日月落,沉重的修補地球是光榮而神聖的天職,我的命運……”挨過一年又一年。

一曲難忘 武漢版的《知青之歌》

招工之後

在同去的知青招工回城後的日子裡,這首歌伴随着我面對逆境,毫不洩氣奮鬥不止。我作為“知青”随學校到農村插隊落戶,1970 年開始招工後, 知青點躁動了,家庭成分好的知青首先被招走。我的家庭成分是職員,父親解放前在舊政府機關工作,文革中下放到“五七”幹校。每次招工均因“政審不合格”擱淺。貧下中農幾次推薦我進工廠 ( 如湖北拖拉機廠和 330 工程局等機關 ),都因過不了政審這一關而告吹。

後來我們知青點的人 7 哥走了 6 個,3 間房子隻剩下我一個人,我真的好傷心,的确是萬念俱灰。在那些日子裡,每天收工後,我總有一種莫名的恐懼襲上心頭。一回到知青小屋,就趕緊關好門還用鐵鍬把門抵住, 再用腳盆壘上,然後拿着煤油燈一間間空房檢查,最後坐在竈台旁燒飯, 一面低聲哼着:“未來的道路多麼艱難多麼漫長,生活的腳步深淺在偏僻的異鄉。”一種曆史的屈辱感湧上心頭,當時我精神幾乎瀕臨崩潰。

我唱着“用我們的雙手繡紅地球,赤遍宇宙……”,歌聲給了我信心和希望。我祈盼着、憧憬着,我比以往任何時候更思念故鄉。這時,我暗下決心,一定要回城,回到我朝思暮想的武漢。我恨透了“政審不合格”這幾個可惡的字眼。也不知是哪來的那股勁,我豁出去了, 不顧疲勞地勞動,拼命完成大隊、小隊交給我的各項工作,把每天的生活填得滿滿的。

在農忙時當好廣播員,在插秧季節,每天天蒙蒙亮我就起床了,拿着廣播筒站在村口大聲地宣傳鼓動:“周研三隊的全體社員:為了不插五一秧,獨立團的青年愛華及臘枝等已下田扯秧 ×× 把,請大家向他們學習,出工啦 !”

等到大家陸續出工後,隻見社員們挑着擔子從我面前你追我趕地走過。田頭地邊,我辦了《戰地黃花》的黑闆報,又即興編寫快闆書表揚先進, 促進生産隊掀起趕、幫、超高潮,鼓舞了生産隊社員們的士氣,雙搶工作進展順利,因而得到隊上好評。我積極完成生産隊交給自己的一些宣傳工作,在生産隊醒目的地方,在一些标志性的建築上,用白石灰水在牆上刷寫大型智語。一米見方的黑體或隸書書寫成的“農業學大寨”、“深挖洞、廣積糧、備戰備荒為人民”等智語十分醒目。

原本不擅長唱歌跳舞的我,還得承擔辦宣傳隊的工作。你說自己不會不行,農民說:“你們城裡伢,哪有不會的事。”好吧! 就沖着這話吧, 我又辦起了宣傳隊,也算是為武漢人争光吧。沒想到還真是那麼回事, 我們宣傳隊排練的節目到全大隊巡回演出,國小宣傳隊一連拿回幾個一等獎。我還給生産隊辦起夜校教農民識字,接着我又被評為“五好社員”、“縣知青積極分子”。

在那些日子裡,我累得心力交瘁,隻有夜深人靜躺在床獨自哼起《知青之歌》時,才能又鼓起勇氣去迎接明天。1973 年 4 月,我弟弟和武漢人民中學的 3 位女生,也插隊到我的知青點,大家共同期盼着我這個“老知青”能早日招工到新的崗位。

終于,大家期盼的一天來到了,那是這一年的夏天,大學開始招生, 貧下中農一緻推薦我上大學。此時,國家落實政策 , 父親的問題得到平反, 全家已從“五七”幹校回城,自然我的政審也終于合格了,我高唱着“憧憬的明天相信吧一定會到來……”。

1973 年 8 月 28 日,我收到大學錄取通知書,這是我一生中最激動的一天,興奮得睡不着覺。9 月 1 日我告别了五年的農村生活,在村民和弟弟(我和弟弟在知青點共同生活了 4 個月)的護送下,取道九江乘上了東方紅輪,踏上了去武漢鋼鐵學院(現武漢科技大學)機電系冶金機械專業報到的歸程。大學畢業後我留校工作,工作中的體驗是:有知青經曆這碗酒墊底, 什麼樣的困難也難不倒。

一曲難忘 武漢版的《知青之歌》

1970 年 7 月 11 日,我們與當地青年合影于孔垅

感謝《知青之歌》,是它給了我力量、勇氣,伴随我度過了艱難的五年知青生涯。我一直想打聽原詞曲作者,在紀念知青運動 30 年的時候, 我在武漢出版的《今日名流》1998 年第 10 期上,欣喜地獲悉這首歌的詞曲作者是南京五中高中六六屆知青任毅,感謝他為我們知青寫了一曲自己的歌。同時得知他為此付出了 9 年牢獄生涯的代價,我們在控訴曆史不公的同時,我們隻有放眼向前看,相信明天會更美好。

任毅,我們武漢的知青向你問好 ! 請接受我們的敬禮 !

“藍藍的天上,白雲在飛翔,美麗的揚子江畔是我可愛的武漢江城我的故鄉……”每天清晨沿着美麗的和平大道,我騎着自行車上班去。晨風吹拂着我的頭發,掀動着我的衣衫,迎着初升的太陽,我道一聲“早安,武漢 !”輕聲唱着《知青之歌》,新的一天又開始了。

一曲難忘 武漢版的《知青之歌》

李麗(李麗麗)

武漢十九中六八屆高中生。

1968 年底下放到黃梅縣孔垅區吳河公社周研大隊第三小隊,1973 年 7 月經推薦考入武漢鋼鐵學院(現武漢科技大學),1976 年畢業留校,2003 年 10 月在副研究員崗位上退休。

一曲難忘 武漢版的《知青之歌》

打撈城市記憶 鈎沉三鎮往事

一曲難忘 武漢版的《知青之歌》

漢口聖約瑟女子中學,今武漢市19中學。 王汗吾供圖

編輯:田聯申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分享更多資訊之目的。若有來源标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将及時更正、删除,謝謝。

來武漢旅遊可聯系 接車送機,自己家住房民宿,向導,接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