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一曲难忘 武汉版的《知青之歌》

作者:武汉三镇吃喝玩乐

一曲难忘

“蓝蓝的天上,白云在飞翔,美丽的扬子江畔,是我可爱的武汉,江城 我的故乡。长虹般的大桥象巨龙一样,横卧在龟蛇山,雄伟的武汉关屹立在我的故乡”优美的、舒缓的、动情的歌声,从录音机里传出。顿时,我一阵惊喜, 倍感亲切,那是我曾经唱过的歌。立即停住脚步认真聆听。这歌声把我带回到那不堪回首的“知青”生涯,那段被历史无情蹂躏的青春岁月。

一曲难忘 武汉版的《知青之歌》

记得我是 1969 年底学会唱这首歌的,那是一个寒冷的冬季,邻近生产队的知青来到我们知青小屋“串门”。当时,每当农闲及队上休假日, 我们知青都互相走动,仿佛走亲戚。有人谈起当时流传的一首歌,说是从外地传来的,为了符合武汉知青的实际情况,歌词作了一些改动。他们唱给我们听,听着听着,在场的知青们都被它深深感动,大家的激动、喜悦和兴奋溢于言表。

我们都没记录曲谱和歌词,但很快学会了。我们和着拍子往下唱, “长虹般的大桥像巨龙一样横跨在龟蛇山,雄伟的武汉关屹立在我的故乡……”唱着,有的知青竟哭了起来,美丽的武汉啊,我们想念你。这是我们心灵的歌,一辈子难忘的歌。“告别了妈妈,再见了故乡,金色的学生时代已载入了青春的史册一去不复返……”

名为“知青”,但知识却被踩在脚下,我们根本无法选择历史,无法选择人生,一切都早已给你定死,历史注定我们从事艰苦的农业劳动。在那被“革命”光环笼罩下的“广阔天地”里,是这首歌给我们寄托, 伴随着我们走过那段苦难的历程。

围湖造田

难忘那农闲时上水利的日子。农村冬季围湖造田,我们在龙感湖的堤坝上用棉杆搭个工棚,然后就地将行李铺盖摊开,我们得在这临时居所呆上两个月。队里安排我和巧巧靠近厨房住下。那是一个令我此生难忘的夜,天下着雨,风呼呼地刮,雨嘀嗒嘀嗒漏下来,先淋湿了我们的被子、接着垫絮也湿了,我俩相依为命 , 先是挤着睡,后只能坐起来,最后连巴掌大的一块干地方也没有,只好站起来,冻得浑身只打哆嗦。

我们深夜的响动声惊动了仅一墙之隔的男劳力,他们知道后好心地匀出一条被子及垫絮,我们才得以熬到天亮。事后巧巧和我异口同声感叹道,记住这个不寻常的夜晚,今后要把这一夜写个故事,没想到这个愿望今天真兑现了。

患难真情

提起巧巧,我想起一件刻骨铭心的事。记得那是 1971 年 4 月底“不插五一秧”的日子里,我们起早摸黑扯秧、插秧。4 月份田里的水透寒冰凉。我由于身体不适,加上长时间下水田劳动病倒了,躺在床上发着高烧, 浑身上下疼痛难忍。是巧巧借来板车将我送到离队 20 公里的张河卫生院去看病。这推车送病人的情景,犹如电影《天云山传奇》中冯晴岚用木板车将罗群拉回她的住所那一幕。

推车来回 40 多公里,在黄土路上奔波,累得巧巧大汗淋漓。板车在行进中不时有农民围过来,只听得“学生好可怜”的啧啧声。此时,我躺在板车上两眼仰望着蓝天,饱含着泪水在心里默念:“好人啊,谢谢啦!”

今天我多么想和她抱头痛哭一场。不幸的是巧巧她过早地离开了我, 此刻我只想对着长空大声呼喊:“巧巧啊,我好想你 !”我的笔头沉重得提不起来,仅藉此文带去我深深的感激和永久的怀念。我的另一位知青朋友、老同学程菊清也不幸于 2005 年病故,愿以本文带去我无尽的思念。

一曲难忘 武汉版的《知青之歌》

同组知青,左起:程吉巧、俞良凡、程菊清、李群宝 、李丽、姚月华

“双抢”时节

在乡下最累的要数“双抢”季节。

一是要收割早稻,最难的是挑草头(谷把)。草头都是男劳力捆的,草头捆得又粗又大,我们要用一人多高的冲担, 将冲担的一头刺向草头,再使劲全身力气将草头高举起,随即将冲担另一头刺进另一草头,然后顺势一翘担在肩上,真沉啊!我估计有八九十斤。迈开艰难的步子向前走去,还得大步流星地在如潮的人流中疾步前进, 因为挑重担的人是不能慢走的,越慢越累。

二是早稻收完了,将地耙完后又得在田里插二季稻秧。头顶着烈日下40℃的高温,脚下踩着发烫的水,弓着腰低着头插秧,额上黄豆大的汗珠只往下滴,村里的年轻人一个劲嚷着:“好难受哇 ! 简直像在蒸笼里一个样。”

我们都默默承受着,我们下乡去可是要扎根一辈子的啊 ! 在那“知识越多越反动”的年代里,我们没有权利选择,只能唱着:“随着太阳出, 伴着日月落,沉重的修补地球是光荣而神圣的天职,我的命运……”挨过一年又一年。

一曲难忘 武汉版的《知青之歌》

招工之后

在同去的知青招工回城后的日子里,这首歌伴随着我面对逆境,毫不泄气奋斗不止。我作为“知青”随学校到农村插队落户,1970 年开始招工后, 知青点躁动了,家庭成分好的知青首先被招走。我的家庭成分是职员,父亲解放前在旧政府机关工作,文革中下放到“五七”干校。每次招工均因“政审不合格”搁浅。贫下中农几次推荐我进工厂 ( 如湖北拖拉机厂和 330 工程局等单位 ),都因过不了政审这一关而告吹。

后来我们知青点的人 7 哥走了 6 个,3 间房子只剩下我一个人,我真的好伤心,的确是万念俱灰。在那些日子里,每天收工后,我总有一种莫名的恐惧袭上心头。一回到知青小屋,就赶紧关好门还用铁锹把门抵住, 再用脚盆垒上,然后拿着煤油灯一间间空房检查,最后坐在灶台旁烧饭, 一面低声哼着:“未来的道路多么艰难多么漫长,生活的脚步深浅在偏僻的异乡。”一种历史的屈辱感涌上心头,当时我精神几乎濒临崩溃。

我唱着“用我们的双手绣红地球,赤遍宇宙……”,歌声给了我信心和希望。我祈盼着、憧憬着,我比以往任何时候更思念故乡。这时,我暗下决心,一定要回城,回到我朝思暮想的武汉。我恨透了“政审不合格”这几个可恶的字眼。也不知是哪来的那股劲,我豁出去了, 不顾疲劳地劳动,拼命完成大队、小队交给我的各项工作,把每天的生活填得满满的。

在农忙时当好广播员,在插秧季节,每天天蒙蒙亮我就起床了,拿着广播筒站在村口大声地宣传鼓动:“周研三队的全体社员:为了不插五一秧,独立团的青年爱华及腊枝等已下田扯秧 ×× 把,请大家向他们学习,出工啦 !”

等到大家陆续出工后,只见社员们挑着担子从我面前你追我赶地走过。田头地边,我办了《战地黄花》的黑板报,又即兴编写快板书表扬先进, 促进生产队掀起赶、帮、超高潮,鼓舞了生产队社员们的士气,双抢工作进展顺利,因而得到队上好评。我积极完成生产队交给自己的一些宣传工作,在生产队醒目的地方,在一些标志性的建筑上,用白石灰水在墙上刷写大型标语。一米见方的黑体或隶书书写成的“农业学大寨”、“深挖洞、广积粮、备战备荒为人民”等标语十分醒目。

原本不擅长唱歌跳舞的我,还得承担办宣传队的工作。你说自己不会不行,农民说:“你们城里伢,哪有不会的事。”好吧! 就冲着这话吧, 我又办起了宣传队,也算是为武汉人争光吧。没想到还真是那么回事, 我们宣传队排练的节目到全大队巡回演出,小学宣传队一连拿回几个一等奖。我还给生产队办起夜校教农民识字,接着我又被评为“五好社员”、“县知青积极分子”。

在那些日子里,我累得心力交瘁,只有夜深人静躺在床独自哼起《知青之歌》时,才能又鼓起勇气去迎接明天。1973 年 4 月,我弟弟和武汉人民中学的 3 位女生,也插队到我的知青点,大家共同期盼着我这个“老知青”能早日招工到新的岗位。

终于,大家期盼的一天来到了,那是这一年的夏天,大学开始招生, 贫下中农一致推荐我上大学。此时,国家落实政策 , 父亲的问题得到平反, 全家已从“五七”干校回城,自然我的政审也终于合格了,我高唱着“憧憬的明天相信吧一定会到来……”。

1973 年 8 月 28 日,我收到大学录取通知书,这是我一生中最激动的一天,兴奋得睡不着觉。9 月 1 日我告别了五年的农村生活,在村民和弟弟(我和弟弟在知青点共同生活了 4 个月)的护送下,取道九江乘上了东方红轮,踏上了去武汉钢铁学院(现武汉科技大学)机电系冶金机械专业报到的归程。大学毕业后我留校工作,工作中的体验是:有知青经历这碗酒垫底, 什么样的困难也难不倒。

一曲难忘 武汉版的《知青之歌》

1970 年 7 月 11 日,我们与当地青年合影于孔垅

感谢《知青之歌》,是它给了我力量、勇气,伴随我度过了艰难的五年知青生涯。我一直想打听原词曲作者,在纪念知青运动 30 年的时候, 我在武汉出版的《今日名流》1998 年第 10 期上,欣喜地获悉这首歌的词曲作者是南京五中高中六六届知青任毅,感谢他为我们知青写了一曲自己的歌。同时得知他为此付出了 9 年牢狱生涯的代价,我们在控诉历史不公的同时,我们只有放眼向前看,相信明天会更美好。

任毅,我们武汉的知青向你问好 ! 请接受我们的敬礼 !

“蓝蓝的天上,白云在飞翔,美丽的扬子江畔是我可爱的武汉江城我的故乡……”每天清晨沿着美丽的和平大道,我骑着自行车上班去。晨风吹拂着我的头发,掀动着我的衣衫,迎着初升的太阳,我道一声“早安,武汉 !”轻声唱着《知青之歌》,新的一天又开始了。

一曲难忘 武汉版的《知青之歌》

李丽(李丽丽)

武汉十九中六八届高中生。

1968 年底下放到黄梅县孔垅区吴河公社周研大队第三小队,1973 年 7 月经推荐考入武汉钢铁学院(现武汉科技大学),1976 年毕业留校,2003 年 10 月在副研究员岗位上退休。

一曲难忘 武汉版的《知青之歌》

打捞城市记忆 钩沉三镇往事

一曲难忘 武汉版的《知青之歌》

汉口圣约瑟女子中学,今武汉市19中学。 王汗吾供图

编辑:田联申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分享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来武汉旅游可联系 接车送机,自己家住房民宿,向导,接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