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假如德軍占領莫斯科,蘇聯會滅國嗎?

看到這個問題,我想大多數喜歡曆史的朋友肯定會心裡默念一句:“曆史沒有假設”。但是老話說得好,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是以作為一個曆史的旁觀者,現在我們就當這個假設成立,将目光重新聚焦在1941年10月,看看結果是否會是以而發生變化嗎?

假如德軍占領莫斯科,蘇聯會滅國嗎?

首先是這場戰争即便是勝利,德軍也會是以付出慘重的代價。了解曆史的朋友肯定知道,影響莫斯科戰争勝利的因素太多了,我簡單總結了以下五點:

一是在戰争初期,德軍高層就先攻打莫斯科還是烏克蘭這一問題上做了很大的争吵,雙方分為了兩派,一派是以希特勒為首元首派,另一派是以前方将領古德安裡為首的速戰派。希特勒認為烏克蘭的原料和農産品對德軍非常重要,而且烏克蘭的蘇聯紅軍對德軍也是一個重要的威脅,是以德軍最終在希特勒的主張下決定先打烏克蘭,而這一決策給蘇軍留下了緩沖調整的時間。

二是蘇聯著名的特工理查德·佐爾格為蘇軍提供了兩個非常重要的情報,一是德國将在1941年6月22日發動巴巴羅薩計劃;二是日本的戰略性決策東進還是南進,在日本高層作出後幾個小時便出現在斯大林的辦公桌上。這兩個情報讓斯大林有了提前防禦的準備,同時也将遠東的幾十個師的兵力火速加入到莫斯科的保衛戰争中。

假如德軍占領莫斯科,蘇聯會滅國嗎?

三是1941年11月7日,蘇聯莫斯科紅場舉行了聲勢浩大的閱兵式,數十萬的紅軍官兵走過主席台接受了斯大林等蘇聯黨政上司人的檢閱,這場閱兵一定程度上極大鼓舞了蘇聯軍民的士氣。這就跟我國曆史上所發生的巨鹿之戰中項羽所帶來的部隊破釜沉舟一幕很像,切斷一切後路,剩下的隻有無所畏懼的沖鋒。蘇聯的紅場閱兵正是起到了這樣的作用。

四是德軍的後勤問題。德軍早在攻打到斯摩棱斯克的時候,其後勤補給問題就已經變得非常嚴峻,盡管高層将進攻重點轉向了兩翼,得空加強中央方向上的後勤補給線,同時也将鐵路線修到了斯摩棱斯克。但現在德軍目前又在此基礎上向前推進了上百公裡,而且這次中央集團軍群的實力又空前強大,這一系列問題使得德軍的後勤補給的壓力驟增,後期即便大大減少甚至放棄了食物、冬裝的運輸,全力輸送武器和彈藥也依舊不能滿足前線的需求。并且對德國而言早已沒有了後備軍早補充兵力,最後一次大規模補充在莫斯科戰役發起前,這就意味着前線德軍每傷亡一個人,就降低一分戰鬥力。而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就是莫斯科蘇軍一直在得到源源不斷的新銳部隊,不僅彌補了前線的損失,甚至在莫斯科近郊還組建了一條新的防線。

五便是衆所周知的天氣的影響。入冬的寒冷讓身穿單薄衣服的德軍損失慘重。

基于上面的五點,德軍在攻打莫斯科的時候面對不再是毫無防備的蘇聯紅軍,而是有了一定防衛後備充足并且是無所畏懼的蘇聯紅軍,這注定德軍盡管勝利也是伴随着付出沉重代價的勝利,而這之後,德軍是否能在敵人的家園守衛住這費勁全力攻下的莫斯科,并且繼續攻打下一座城池嗎?很顯然這個結果出現的機率不是百分百,甚至是百分之五十都很難說。

其次有人可能會說,放眼全局,莫斯科此時是蘇聯全國的交通樞紐,所有鐵路彙聚的地方,如果失去莫斯科,蘇聯會失去統一的後勤和軍隊運輸體系,對蘇軍整體戰略方針來說這個打擊是非常大的,而且作為首都的莫斯科,被占了後會嚴重打擊軍民士氣。面對這種雙重打擊,盡管德軍損失慘重,但是面對士氣堕落且失去統一的後勤和軍隊運輸體系,德軍或許能守住呢?

其實這個推理也很好被反駁,就拿我們國家來說,1937年12月13日日本攻陷南京,當時的南京對國民黨來說,那是首都,更是其最高行政機關——南京國民政府的所在地,是其統轄全國各地的政治經濟中心,失守南京,我們也沒有見國民黨直接向日本投降,而是重新撤離到另外一個城市繼續建立一個政府與之對抗。當時的日本面對一盤散沙并且還有甘當走狗的漢奸為之賣命,我們也沒有見日本能夠在短時間内占領中國,更何況一群血氣方剛的蘇軍呢?

假如德軍占領莫斯科,蘇聯會滅國嗎?

德軍在攻打莫斯科失敗後,決定趁歐洲尚未開辟第二戰場之機,繼續增強蘇德戰場上的德軍兵力,并于1942年夏在蘇德戰場南翼實施重點進攻,企圖迅速攻占高加索和斯大林格勒,然後北取莫斯科,南出波斯灣。在1942年9月12日,德軍集結50多個師的兵力,其中直接攻打斯大林格勒的兵力就有13個師17萬人之多,這沒有包括裝備,但是就這樣,德軍依舊沒有攻打下來,反而損失慘重。蘇軍面對強大的德軍采用“和稀泥”的巷戰戰術,頑強抵抗最終取得勝利。

最後我還想說一句,自古到今,正義最終肯定會戰勝非正義,得民心者得天下。法西斯本就是非人類的邪惡的,有壓迫就有反抗,有反抗就有戰争,德軍一開始就是錯誤的,那麼他最終得到的就隻會是失敗,隻不過是時間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