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真正的起跑線是孩子内心的覺醒,否則父母再怎麼強迫都沒用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

“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是我們當下教育裡的一句奇葩理論,可是很多家長卻對此深信不疑。

他們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強行塞給他們大量的知識,期望他們能記住能背誦的知識量超過同齡人,這種本質上就是攀比的教育隻會将孩子推向深淵,是父母給孩子挖的最大的坑。

為什麼在我們的社會裡,很多孩子上了大學以後逃課、上網、抑郁,根本不知道自己要做什麼?對未來充滿迷茫,有的人甚至走上了危害社會的道路?

是因為這些孩子從根上就被扼殺了自我,但人類的最終目的就是成為自我。

真正的起跑線是孩子内心的覺醒,否則父母再怎麼強迫都沒用

真正的起跑線并不是孩子上了多少教育訓練班,背了多少課文,而是孩子内心的覺醒,對生命探索的能力,追求生命品質的動力。

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最典型的表現就是超前教育,可實際上超前教育效果并不明顯,還會消磨孩子的對學習的興趣。

在兒童心理學中,有一個非常著名的研究“格賽爾雙生子實驗”:

讓一對同卵雙胞胎男孩來進行爬樓梯的訓練,哥哥在48周不太會爬的時候開始訓練,弟弟在53周的時候開始訓練。當弟弟才開始訓練的時候,哥哥明顯要比弟弟爬得熟練多,但當弟弟訓練三周後,弟弟和哥哥的爬樓梯水準就沒有什麼差異。

真正的起跑線是孩子内心的覺醒,否則父母再怎麼強迫都沒用

哥哥比弟弟早訓練的5到6周,實際上并沒有什麼把兩人的差距拉大。由此可見超前教育着實沒有必要。

是以教育的目的并非是增加多少知識量,而是是否促進了兒童的認知結構,個體基因裡的可能性是否被激發出來。

我們國家的教育大部分屬于“失敗”的,因為我們教出來的大部分孩子,除了會背誦大量的文章、方程式以外,辨思的能力、認知結構相當的原始,并多少文明社會訓練的痕迹。

我們無法不承認應試教育反人性,它扼殺了孩子太多的潛能,它無法激發孩子體内的自我意識,促成自然天性依順它的固有原則成長。

但是整個教育體系的改革需要時間,是以要想真正讓孩子不要輸在起跑線,家長要懂得識别這些體系背後的弊端,從家庭教育開始,引導刺激孩子的自我覺醒。

真正的起跑線是孩子内心的覺醒,否則父母再怎麼強迫都沒用

知識如果隻是用來記住的話,那它就失去了它原本的價值意義。

填鴨式灌輸知識隻不過是家長們自我安慰的手段罷了,并沒有什麼意義,反而可能激起反作用,腐蝕孩子原本美好的潛能。隻有孩子的自我意識覺醒了,他所學到的東西,才能夠幫助他了解生命中發生的每一件事。

如此他的精神世界才是立體的,在沒有人強迫他、在成年後需要承擔責任的時候,在重大事件面前他才能思考并做出選擇。

是以父母如果真的希望孩子有一個美好的未來,真的應當摒棄大衆趨之若鹜的教育方式,花精力培養對孩子真正有用的思維技能以及行為模式。

真正的起跑線是孩子内心的覺醒,否則父母再怎麼強迫都沒用

尋求一種符合事物發展規律的模式,這種模式不會讓孩子感受到窒息痛苦,讓孩子在快樂中追求并安排個性的發展。

心理學上有一個詞叫“關鍵期”,是指

有研究顯示,一個孩子從四五年級到高中大學的學習習慣是相對恒定的,也就是說孩子在四五年級之前的學前教育、一二年級的重點不在于學多少内容,而在于培養孩子的學習能力興趣。

但放眼望去有太多家長幹着本末倒置的事情,在孩子接受能力并不夠強的時候,灌輸大量内容,錯失挖掘孩子潛能的最佳時機。

真正的起跑線是孩子内心的覺醒,否則父母再怎麼強迫都沒用

人是一種有意識的動物,我們做的每一件事情都是有目的的,哪怕這件事不會産生經濟效果,但他能獲得快樂滿足也是目的。

但我們固有教育制度下出來的孩子,大多對自己的人生沒有太多想法看法,也不知道自己活着的目的是什麼,随波逐流是他們大多數人的常态。

這些孩子學會了很多知識,但卻不知道這些知識能用來做什麼——這是我們教育的悲哀。

《教育的目的》裡說:“一切取決于誰擁有知識以及他用知識做什麼。給個性增添價值的是這樣的一種知識,它經過處理,可以改進直接經驗的各個方面。鑒于知識的能動性,教育中過分嚴格的訓練是極其有害的。積極而富有創新精神的思維習慣,隻有在充分自由的環境下才能産生。”

能夠應用于實際的知識,才是真正有用的。人類的大腦能夠接受的資訊是有限的。學海是無涯,但個人要有個人的軌迹,什麼都懂的人往往什麼都不精。

真正的起跑線是孩子内心的覺醒,否則父母再怎麼強迫都沒用

當孩子的自我覺醒,他們知道自己要去何方,對什麼感興趣,想要達成什麼成就會是輕輕松松的就搞定的事情。

成就的教育應該是培養出樂于享受工作的勞工、科技人員,而不是一群疲于奔命、厭倦無奈的勞工,這樣的人無論有多高的手藝,你覺得他能開發出新産品,推進社會的進步嗎?

教育是一項複雜的課題,家庭教育更是。

很多不停歇腳步把孩子塞進各類補習班的父母,不過是本質焦慮卻不願動腦筋,以為讓孩子不停學習,比别家孩子能多背幾首詩就是赢在起跑線了,一廂情願在自欺欺人罷了。

- The End -

作者 | 神奇小小

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群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參考資料:[1] Brim, OG.; Baltes, PB.; Bumpass, LL.; Cleary, PD.; Featherman, DL.; Hazzard, WR.; Shweder, RA. National Survey of Midlife Development in the United States (MIDUS), 1995–1996. Ann Arbor, MI: Inter-university Consortium for Political and Social Research; 1996.

[2]Brown, B. (2015). Daring greatly: How the courage to be vulnerable transforms the way we live, love, parent, and lead. Penguin.

微信公衆号:第一心理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