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真正的起跑线是孩子内心的觉醒,否则父母再怎么强迫都没用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

“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是我们当下教育里的一句奇葩理论,可是很多家长却对此深信不疑。

他们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强行塞给他们大量的知识,期望他们能记住能背诵的知识量超过同龄人,这种本质上就是攀比的教育只会将孩子推向深渊,是父母给孩子挖的最大的坑。

为什么在我们的社会里,很多孩子上了大学以后逃课、上网、抑郁,根本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对未来充满迷茫,有的人甚至走上了危害社会的道路?

是因为这些孩子从根上就被扼杀了自我,但人类的最终目的就是成为自我。

真正的起跑线是孩子内心的觉醒,否则父母再怎么强迫都没用

真正的起跑线并不是孩子上了多少培训班,背了多少课文,而是孩子内心的觉醒,对生命探索的能力,追求生命质量的动力。

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最典型的表现就是超前教育,可实际上超前教育效果并不明显,还会消磨孩子的对学习的兴趣。

在儿童心理学中,有一个非常著名的研究“格赛尔双生子实验”:

让一对同卵双胞胎男孩来进行爬楼梯的训练,哥哥在48周不太会爬的时候开始训练,弟弟在53周的时候开始训练。当弟弟才开始训练的时候,哥哥明显要比弟弟爬得熟练多,但当弟弟训练三周后,弟弟和哥哥的爬楼梯水平就没有什么差异。

真正的起跑线是孩子内心的觉醒,否则父母再怎么强迫都没用

哥哥比弟弟早训练的5到6周,实际上并没有什么把两人的差距拉大。由此可见超前教育着实没有必要。

所以教育的目的并非是增加多少知识量,而是是否促进了儿童的认知结构,个体基因里的可能性是否被激发出来。

我们国家的教育大部分属于“失败”的,因为我们教出来的大部分孩子,除了会背诵大量的文章、方程式以外,辨思的能力、认知结构相当的原始,并多少文明社会训练的痕迹。

我们无法不承认应试教育反人性,它扼杀了孩子太多的潜能,它无法激发孩子体内的自我意识,促成自然天性依顺它的固有原则成长。

但是整个教育体系的改革需要时间,所以要想真正让孩子不要输在起跑线,家长要懂得识别这些体系背后的弊端,从家庭教育开始,引导刺激孩子的自我觉醒。

真正的起跑线是孩子内心的觉醒,否则父母再怎么强迫都没用

知识如果只是用来记住的话,那它就失去了它原本的价值意义。

填鸭式灌输知识只不过是家长们自我安慰的手段罢了,并没有什么意义,反而可能激起反作用,腐蚀孩子原本美好的潜能。只有孩子的自我意识觉醒了,他所学到的东西,才能够帮助他理解生命中发生的每一件事。

如此他的精神世界才是立体的,在没有人强迫他、在成年后需要承担责任的时候,在重大事件面前他才能思考并做出选择。

所以父母如果真的希望孩子有一个美好的未来,真的应当摒弃大众趋之若鹜的教育方式,花精力培养对孩子真正有用的思维技能以及行为模式。

真正的起跑线是孩子内心的觉醒,否则父母再怎么强迫都没用

寻求一种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模式,这种模式不会让孩子感受到窒息痛苦,让孩子在快乐中追求并安排个性的发展。

心理学上有一个词叫“关键期”,是指

有研究显示,一个孩子从四五年级到高中大学的学习习惯是相对恒定的,也就是说孩子在四五年级之前的学前教育、一二年级的重点不在于学多少内容,而在于培养孩子的学习能力兴趣。

但放眼望去有太多家长干着本末倒置的事情,在孩子接受能力并不够强的时候,灌输大量内容,错失挖掘孩子潜能的最佳时机。

真正的起跑线是孩子内心的觉醒,否则父母再怎么强迫都没用

人是一种有意识的动物,我们做的每一件事情都是有目的的,哪怕这件事不会产生经济效果,但他能获得快乐满足也是目的。

但我们固有教育制度下出来的孩子,大多对自己的人生没有太多想法看法,也不知道自己活着的目的是什么,随波逐流是他们大多数人的常态。

这些孩子学会了很多知识,但却不知道这些知识能用来做什么——这是我们教育的悲哀。

《教育的目的》里说:“一切取决于谁拥有知识以及他用知识做什么。给个性增添价值的是这样的一种知识,它经过处理,可以改进直接经验的各个方面。鉴于知识的能动性,教育中过分严格的训练是极其有害的。积极而富有创新精神的思维习惯,只有在充分自由的环境下才能产生。”

能够应用于实际的知识,才是真正有用的。人类的大脑能够接受的资讯是有限的。学海是无涯,但个人要有个人的轨迹,什么都懂的人往往什么都不精。

真正的起跑线是孩子内心的觉醒,否则父母再怎么强迫都没用

当孩子的自我觉醒,他们知道自己要去何方,对什么感兴趣,想要达成什么成就会是轻轻松松的就搞定的事情。

成就的教育应该是培养出乐于享受工作的工人、科技人员,而不是一群疲于奔命、厌倦无奈的工人,这样的人无论有多高的手艺,你觉得他能开发出新产品,推进社会的进步吗?

教育是一项复杂的课题,家庭教育更是。

很多不停歇脚步把孩子塞进各类补习班的父母,不过是本质焦虑却不愿动脑筋,以为让孩子不停学习,比别家孩子能多背几首诗就是赢在起跑线了,一厢情愿在自欺欺人罢了。

- The End -

作者 | 神奇小小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参考资料:[1] Brim, OG.; Baltes, PB.; Bumpass, LL.; Cleary, PD.; Featherman, DL.; Hazzard, WR.; Shweder, RA. National Survey of Midlife Development in the United States (MIDUS), 1995–1996. Ann Arbor, MI: Inter-university Consortium for Political and Social Research; 1996.

[2]Brown, B. (2015). Daring greatly: How the courage to be vulnerable transforms the way we live, love, parent, and lead. Penguin.

微信公众号:第一心理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