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熔爐》——改變南韓的電影

作者:木十元電影

國小期間,我有一個家境貧寒的同學,他白天要上課,晚上還要幫單身父親處理工作。可想而知,他的學業并不好。于是,考試成績出來後,班主任對他公然開罵,這還不是一次兩次的事情。最可恨的是,我們還沒有投訴的管道。

父母一般關心老師對孩子的意見,孩子對老師的意見則不聽不問。結果,她的惡劣行徑一直持續到我們畢業為止。但是,這一切,和今天的電影完全不能相提并論。

《熔爐》是一部2011年南韓電影,作品根據一所聾啞人學校裡,發生的真實虐童事件而改編。而這個事件,無論聽過多少次,都依然讓我難以接受。

《熔爐》——改變南韓的電影

這是我看過的最令人痛苦的電影之一,但它也是南韓電影史上,最重要的電影之一。話題沉重,但我們都應該直面這個沉重的問題。今天,就一起來談談,熔爐裡的故事,[改變南韓的電影]。

仁浩是慈愛聾啞人學校新聘的美術老師,盡管他努力去親近小朋友,但學生們都刻意保持距離。主要學生妍鬥是一個自我封閉的孩子。宥利心不在焉,總是在吃東西。還有民秀,一個上課遲到,面有瘀傷的男孩。電影花了頗大篇幅來塑造一個謎團,挑起觀衆疑心。

《熔爐》——改變南韓的電影

那天晚上,仁浩聽到學校洗手間傳來哭聲。但是保安截停了他,“這裡的孩子們貪玩,經常鬼叫”。我們的直覺裡,大人才是值得信賴的權威,而孩子經常是問題的所在,即使有着最好的意圖,也很難抵抗這種偏見。仁浩轉身離開,接下來要發生的事情,難以置信。

我們隻關心老師對孩子的意見,孩子對老師的想法則不聞不問。但是,如果我們認真去了解孩子的故事,我們就會發現,從他們的角度來看,這個世界大不相同,這個世界如此惡劣。

妍鬥的自白,讓我們看到學校的黑暗面。校内有數名侵犯者,還有許多受害者。帶着孩子們的證詞,他們向教育局尋求幫助。他們去找警察,無人伸張正義,邪惡便肆虐無忌。

《熔爐》——改變南韓的電影

也許大家覺得有點誇張,但這正是家暴受害者,不敢求助的原因。根據全國家庭暴力熱線釋出的一項調查顯示,近一半的受訪家暴受害者,覺得自己報警時被受到歧視。報過警的女性裡,有三分之二的人,表示不敢再報警。

而其中最主要原因是因為,“警察不相信她們或根本不管”。當中最讓人難過的資料,莫過于,四分之一因家暴或性侵而報警的女性,遭受到警察的逮捕或威脅逮捕。

我們面對暴力總是大義凜然,但事實上,即使你和我,其實也沒有想象中那麼願意拔刀相助。第一次目睹他的同僚暴打民秀的時候,仁浩也沒有阻攔。不就是體罰嗎,有點極端,但是……,也沒那麼過分,對吧?

《熔爐》——改變南韓的電影

我們都比較信任掌權之人,在這種情況下,我們信任老師,多于信任一個問題兒童。我們不知道誰是壞人,是以我們選擇中立。當初,其實應該出手阻攔,而不是去問問題,邪惡能肆虐,是因為我們不去伸張正義。幸好,新聞媒體報道了這件事,案子也上了法庭,但噩夢才剛剛開始。

審判中,我們看到了司法系統的運作,“前官禮遇”。在南韓,司法系統有一個叫“前官禮遇”的不成文規矩。法官或檢察官退休後,專職律師,可在法庭上受到特殊待遇。

不出所料,辯護律師是退休法官,幹擾證人,辯方傳喚兩名證人,均提供了虛假證詞。保安因為不想丢工作,暗中選擇了幫助校長。幫受害者做檢查的醫生,謊稱受害者沒有遭受性侵的迹象,她與校長亦有關聯。

《熔爐》——改變南韓的電影

生活在貧困之中,不出意外,一些孩子的父母,接受了和解。原來,司法系統不是來幫助弱勢群體的。和構成系統的人一樣,系統本身也是冷漠的。

受害者都不得不在公共場合坦白出痛苦的記憶,隻是為了看到一絲正義,同時,還要被污蔑。這就是虐待案件受害人要面對的現實。這個系統中的每個人都在做自己的工作,沒有人伸出援手。而這些孩子,沒有人幫助,便說不了話,他們的聲音被磨滅了。

幸運的是,檢方破解了所有證人證詞,并帶來了無可辯駁的證據。每一個被告都被定罪,全員被判,緩刑。

《熔爐》——改變南韓的電影

如果說電影能夠改變世界,這便是代表作。電影上映兩個月後,片中的學校終于被封閉,案件重新調查,學校管理者因侵犯18歲學生,被判12年監禁。同年,南韓通過了“熔爐法”,廢除對13歲以下兒童和殘障人士,進行性侵犯的案件訴訟時效,最高刑罰也被提高了。

不過,這部電影最大意義,是警惕了我們所有人。我們整個社會都沒能很好地去,傾聽孩子們的故事,傾聽弱者的話語,傾聽無助者的聲音。

正如電影所展示的那樣,一不警惕,我們也會成為施暴者的最大助手。不阻止,便是助纣為虐。這部電影改變了南韓,因為它改變了人心。電影讓人們醒來,讓人們主動去幫助弱者,給予他們希望。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