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今古齊觀 | 刺繡

文|田東江

路過廣州市新滘中路的“海珠同創彙”,看到偌大海報上有“紋·藝複興——中式傳統紋樣刺繡展”,且聲稱“探尋紋樣刺繡背後的故事”,趕快去參觀了一下。卻隻是“面料圖書館”過道上懸挂了十幾幅紋樣龍、鳳、大象一類的繡品,印刷标簽上簡單、專業地注明了繡法而已,并沒有“故事”得到呈現。

今古齊觀 | 刺繡

刺繡,是一種傳統美術工藝,就是以針引彩線在布帛上刺成或曰繡成花、鳥等圖案。刺繡在我國的曆史相當悠久,1958年,長沙楚墓中便出土了兩千多年前的龍鳳圖案刺繡品。《詩·唐風·揚之水》有“揚之水,白石鑿鑿。素衣朱襮,從子于沃”句,這個“襮”,是繡有黼文的衣領。黼文衣,即繡有斧形文的衣,用白布衣罩上,但朱領仍然露出。這是諸侯之服。《史記·貨殖列傳》載:“夫用貧求富,農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繡文不如倚市門。”意謂若緻富,則務農不如做工,做工不如經商,搞刺繡不如賣刺繡。表明刺繡已作為産業出現。我們一向認為封建社會的人們隻知道土裡刨食,是典型的小農意識,這裡對農業、手工業、商業創造經濟效益的次序等級認識得清清楚楚。

刺繡工藝從很早開始也達到了很高的水準,甚至令人叫絕。王嘉《拾遺記》有個故事,說的是三國時候,孫權有個趙夫人是丞相趙達的妹妹,“善畫,巧妙無雙,能于指間以彩絲織雲霞龍蛇之錦,大則盈尺,小則方寸,宮中謂之‘機絕’”。這還不算什麼,“孫權常歎魏、蜀未夷,軍旅之隙,思得善畫者使圖山川地勢軍陣之像”,趙夫人說:“丹青之色,甚易歇滅,不可久寶;妾能刺繡,作列國方帛之上,寫以五嶽河海城邑行陣之形。”于是她就刺繡了一幅地圖,“時人謂之‘針絕’”。《三國志·吳書》有趙達傳記,雲“孫權行師征伐,每令達有所推步,皆如其言。權問其法,達終不語,由此見薄,祿位不至”。趙達具有未蔔先知的本領,但對誰都不肯洩露天機,對孫權也是一樣,令其知其然而不知其是以然,是以孫權并不待見他,他也沒當過丞相。孫權的衆多“夫人”中,姓徐的、姓步的、姓潘的、姓袁的、姓王的都有,并沒有姓趙的,這故事無論是否杜撰,在王嘉落筆時刺繡技藝所達到的程度已可窺一斑。蘇鹗《杜陽雜編》雲,唐順宗時南海14歲女子盧眉娘,“能于一尺絹上繡《法華經》七卷,字之大小不逾粟粒,而點畫分明,細于毛發。其品題章句,無有遺阙”。

今古齊觀 | 刺繡

不過,東漢王充對刺繡工藝似乎覺得沒有什麼,其《論衡·程材》雲:“齊部世刺繡,恆女無不能;襄邑俗織錦,鈍婦無不巧。目見之,日為之,手狎也。”山東世世代代搞刺繡,普通婦女也沒有不能的,河南那裡的織錦也是,天天看,天天做,就熟手了。歐陽修《賣油翁》文未知是否受此啟發,他見陳堯咨射箭百發百中,隻是微微點頭認可,陳堯咨發問,他不是說了句“無他,但手熟爾”嗎?但如趙夫人、盧眉娘等出類拔萃的刺繡技藝,恐怕僅僅以“手熟”是不能一言以蔽之的。

從前穿着有刺繡紋樣的衣服的人,不僅辨別着相應的地位,而且可能代表一種權力。漢武帝時,“繡衣直指”已成官名。概武帝天漢年間,民間起事者衆,地方官員督捕不力,因派直指使者衣繡衣,持斧仗節,興兵鎮壓,刺史郡守一下督捕不力者皆伏誅。這種特派官員便稱為“繡衣直指”,繡衣,彩色的絲綢衣服,服者地位尊貴;直指,謂處事無私。由繡衣直指衍生出繡衣使者、繡衣執法、繡衣禦史等,意思相當。

明清時的官服叫補服,因為前胸及後背各綴有一塊“補子”,上面以金線或彩線繡成鳥獸圖案,跟軍銜标志差不多,一望而知這人的品級高下。繡飛禽的代表文官,繡猛獸的代表武官,這是文武之分。具體是何種飛禽、何種猛獸,則是品級之分。如補子是“仙鶴”,那是文官一品大員;“錦雞”,二品;“孔雀”,三品。武官呢,一品是“麒麟”、二品是“獅子”,三品是“豹”、四品是“虎”……不過,《萬曆野獲編》雲:“今武弁所衣繡胸,不循欽定品級,概服獅子;自錦衣至指揮佥事而上,則無不服麒麟者。”如條目所雲,屬于“武弁僭服”。沈德符考證景泰四年(1452)就這個樣子了,“至于獅子補,又不特卑秩武人,今健兒荷刀戟者,無不以為常服。偶犯令辄和衣受縛,宛轉于鞭撻之下,少頃,即供役如故。孰知一二品采章,辱亵至此”。

今古齊觀 | 刺繡

必須看到,前人在借事言事時,刺繡每每躺槍。如《三國志·吳書·華覈傳》載,“今事多而役繁,民貧而俗奢,百工作無用之器,婦人為绮靡之飾,不勤麻枲,并繡文黼黻,轉相仿效,恥獨無有。”如《鶴林玉露》雲:“巧女之刺繡,雖精妙絢爛,才可人目,初無補于實用,後世之文似之。”《冷廬雜識》雲,“古者婦功在于麻枲、絲繭、織紝組紃,其成也,質實堅重而可以為久。後世乃以刺繡為工,輕而易敗,朝為被服之華,夕同土苴之棄,耗力費财,甚無謂也”,又雲“今俗尚侈靡,婦女履底或有繡文……又若繡衫、繡扇充溢吳市,敝化奢麗,視若尋常”,将刺繡視為習俗之弊。

時至今日,中國刺繡以四大名繡為代表,即湘繡、蜀繡、粵繡、蘇繡,粵繡中又分廣繡和潮繡。刺繡背後的确有無數故事,要看你怎樣發掘,發掘到了什麼。

(作者系南方日報進階編輯)

【作者】 田東江

南方評論

來源:南方+ - 創造更多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