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徐微風拂去這個秋天最後的饋贈,落葉帶着眷戀和祝福來到北京東四馬大人胡同10号,為與新中國同齡的中科院獻生日禮。偌大的北京城已然蘇醒,時光洪流洗禮了胡同大門上歲月留下的痕迹,不變的是那顆向科學進軍的心。且讓我們撥開塵封的曆史,去找尋和重溫那段振奮人心的故事。

北京東四馬大人胡同(今更名為育群胡同)街頭
誰能想到中國自然科學最高學術機構的初創地與明朝時期的馬大人之間存在着一種巧妙的機緣呢?你或許會疑惑,中科院的曆史鏡頭為何給“馬大人”一個特寫?
中國科學院的初創地——馬大人胡同10号(今育群胡同17号)現狀
這段鮮為人知的往事需要我們回溯到建國之初。在解放戰争即将取得全國勝利的時候,黨中央考慮在新中國成立後建立統一的科學院。
《建立人民科學院草案》第1頁(圖檔來源于網絡)
新成立的中國科學院“院部”開始并沒有辦公位址,最初的辦公會議都是在院上司臨時下榻的北京飯店舉行的,寄居在飯店肯定不是長遠之計,這種權宜的困境亟待解決。于是,相關負責人聯系了當時主抓中華全國自然科學工作者代表大會籌備會議(簡稱“科代籌”)會務工作的吳玉章。吳玉章時任華北大學的校長(今人民大學),後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首批學部委員。
吳玉章像(圖檔來源于網絡)
中國科學院聘吳玉章為學部委員的聘任書(圖檔來源于網絡)
“科代籌”的辦公地點,在北京馬大人胡同10号。汪志華是吳玉章在科代籌的秘書,他同時又兼任科學院辦公廳的職務。中國科學院的建立與“科代籌”緊密相連,中科院的建院提案在“科代籌”上第一次提出。
中華全國第一次自然科學工作者代表大會籌備會議留影(圖檔來自網絡)
正是因為科學院與“科代籌”在某種程度上的“親屬關系”,于是就有了後來科學院與“科代籌”的商榷——“借貴方一塊寶地”用于暫時辦公。1949年11月1日,中國科學院在馬大人胡同開始正式辦公。
上海的中央研究院機關聯合緻電祝賀中國科學院成立的電報(圖檔來源:中國科學院院史館)
1949年11月1日,“中國科學院于十一月一日暫在東四馬大人胡同十号開始辦公,電話四·一二○七。”的通函發出,中國的科技事業由此開啟了嶄新的篇章。由此,中國科學院宣告成立。
以郭沫若院長等院上司名義發出的辦公通函(中國科學院檔案館資料)
“馬大人”雖然在曆史上沒那麼有名,但是“馬大人胡同”這看似并不起眼的城中一隅,竟是孕育新中國科學夢的搖籃。
育群胡同17号外景
中科院在成立之初,周總理就提出,要讓中國科學院成為全國提高科學水準、培養新生力量的火車頭。鬥轉星移,日月輪轉。峥嵘七十二載,從百廢待興到海晏河清,從“向科學進軍”到“科學的春天”,中科院以馬大人胡同為起點不斷向前奔湧,在曆史前進的車輪中滾滾向前。無論是昨天掩藏在普通居民區裡的破舊老院,還是今天屹立在三裡河莊嚴肅穆的機關大樓,都在時間的長河裡傳承着生生不息的意志和力量。承載中科院最初夢想的馬大人胡同現已古韻不再,在中國科學院72歲生日的這一天,作為國科大的一份子,我們選擇翻開曆史檔案參與這次尋根之旅,是為了知曉中科院其獨有的絢麗榮耀與艱辛曲折。未來,作為國科大的一份子,我們相信,我們将與祖國、與時代、與中科院一起,共同參與和見證中國科技的發展與騰飛!
作者:董則奧 中國科學院大學人文學院在讀研究所學生
攝影:常皓然 中國科學院大學中丹學院在讀研究所學生
來源:中國科學院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