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今古齐观 | 刺绣

文|田东江

路过广州市新滘中路的“海珠同创汇”,看到偌大海报上有“纹·艺复兴——中式传统纹样刺绣展”,且声称“探寻纹样刺绣背后的故事”,赶快去参观了一下。却只是“面料图书馆”过道上悬挂了十几幅纹样龙、凤、大象一类的绣品,印刷标签上简单、专业地注明了绣法而已,并没有“故事”得到呈现。

今古齐观 | 刺绣

刺绣,是一种传统美术工艺,就是以针引彩线在布帛上刺成或曰绣成花、鸟等图案。刺绣在我国的历史相当悠久,1958年,长沙楚墓中便出土了两千多年前的龙凤图案刺绣品。《诗·唐风·扬之水》有“扬之水,白石凿凿。素衣朱襮,从子于沃”句,这个“襮”,是绣有黼文的衣领。黼文衣,即绣有斧形文的衣,用白布衣罩上,但朱领仍然露出。这是诸侯之服。《史记·货殖列传》载:“夫用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绣文不如倚市门。”意谓若致富,则务农不如做工,做工不如经商,搞刺绣不如卖刺绣。表明刺绣已作为产业出现。我们一向认为封建社会的人们只知道土里刨食,是典型的小农意识,这里对农业、手工业、商业创造经济效益的次序等级认识得清清楚楚。

刺绣工艺从很早开始也达到了很高的水平,甚至令人叫绝。王嘉《拾遗记》有个故事,说的是三国时候,孙权有个赵夫人是丞相赵达的妹妹,“善画,巧妙无双,能于指间以彩丝织云霞龙蛇之锦,大则盈尺,小则方寸,宫中谓之‘机绝’”。这还不算什么,“孙权常叹魏、蜀未夷,军旅之隙,思得善画者使图山川地势军阵之像”,赵夫人说:“丹青之色,甚易歇灭,不可久宝;妾能刺绣,作列国方帛之上,写以五岳河海城邑行阵之形。”于是她就刺绣了一幅地图,“时人谓之‘针绝’”。《三国志·吴书》有赵达传记,云“孙权行师征伐,每令达有所推步,皆如其言。权问其法,达终不语,由此见薄,禄位不至”。赵达具有未卜先知的本领,但对谁都不肯泄露天机,对孙权也是一样,令其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所以孙权并不待见他,他也没当过丞相。孙权的众多“夫人”中,姓徐的、姓步的、姓潘的、姓袁的、姓王的都有,并没有姓赵的,这故事无论是否杜撰,在王嘉落笔时刺绣技艺所达到的程度已可窥一斑。苏鹗《杜阳杂编》云,唐顺宗时南海14岁女子卢眉娘,“能于一尺绢上绣《法华经》七卷,字之大小不逾粟粒,而点画分明,细于毛发。其品题章句,无有遗阙”。

今古齐观 | 刺绣

不过,东汉王充对刺绣工艺似乎觉得没有什么,其《论衡·程材》云:“齐部世刺绣,恆女无不能;襄邑俗织锦,钝妇无不巧。目见之,日为之,手狎也。”山东世世代代搞刺绣,普通妇女也没有不能的,河南那里的织锦也是,天天看,天天做,就熟手了。欧阳修《卖油翁》文未知是否受此启发,他见陈尧咨射箭百发百中,只是微微点头认可,陈尧咨发问,他不是说了句“无他,但手熟尔”吗?但如赵夫人、卢眉娘等出类拔萃的刺绣技艺,恐怕仅仅以“手熟”是不能一言以蔽之的。

从前穿着有刺绣纹样的衣服的人,不仅标识着相应的地位,而且可能代表一种权力。汉武帝时,“绣衣直指”已成官名。概武帝天汉年间,民间起事者众,地方官员督捕不力,因派直指使者衣绣衣,持斧仗节,兴兵镇压,刺史郡守一下督捕不力者皆伏诛。这种特派官员便称为“绣衣直指”,绣衣,彩色的丝绸衣服,服者地位尊贵;直指,谓处事无私。由绣衣直指衍生出绣衣使者、绣衣执法、绣衣御史等,意思相当。

明清时的官服叫补服,因为前胸及后背各缀有一块“补子”,上面以金线或彩线绣成鸟兽图案,跟军衔标志差不多,一望而知这人的品级高下。绣飞禽的代表文官,绣猛兽的代表武官,这是文武之分。具体是何种飞禽、何种猛兽,则是品级之分。如补子是“仙鹤”,那是文官一品大员;“锦鸡”,二品;“孔雀”,三品。武官呢,一品是“麒麟”、二品是“狮子”,三品是“豹”、四品是“虎”……不过,《万历野获编》云:“今武弁所衣绣胸,不循钦定品级,概服狮子;自锦衣至指挥佥事而上,则无不服麒麟者。”如条目所云,属于“武弁僭服”。沈德符考证景泰四年(1452)就这个样子了,“至于狮子补,又不特卑秩武人,今健儿荷刀戟者,无不以为常服。偶犯令辄和衣受缚,宛转于鞭挞之下,少顷,即供役如故。孰知一二品采章,辱亵至此”。

今古齐观 | 刺绣

必须看到,前人在借事言事时,刺绣每每躺枪。如《三国志·吴书·华覈传》载,“今事多而役繁,民贫而俗奢,百工作无用之器,妇人为绮靡之饰,不勤麻枲,并绣文黼黻,转相仿效,耻独无有。”如《鹤林玉露》云:“巧女之刺绣,虽精妙绚烂,才可人目,初无补于实用,后世之文似之。”《冷庐杂识》云,“古者妇功在于麻枲、丝茧、织紝组紃,其成也,质实坚重而可以为久。后世乃以刺绣为工,轻而易败,朝为被服之华,夕同土苴之弃,耗力费财,甚无谓也”,又云“今俗尚侈靡,妇女履底或有绣文……又若绣衫、绣扇充溢吴市,敝化奢丽,视若寻常”,将刺绣视为习俗之弊。

时至今日,中国刺绣以四大名绣为代表,即湘绣、蜀绣、粤绣、苏绣,粤绣中又分广绣和潮绣。刺绣背后的确有无数故事,要看你怎样发掘,发掘到了什么。

(作者系南方日报高级编辑)

【作者】 田东江

南方评论

来源:南方+ - 创造更多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