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一夏#

一、典籍摘要
1、《中藥大辭典》:“散血熱,消腫,止痛。治咽喉痹痛,癰疽腫毒,風痹疼痛,骨折。并治面神經麻痹,重症肌無力。通絡止痛,散結消腫。用于風濕頑痹、麻木癱瘓、跌撲損傷、癰疽腫痛。”
2、《中華本草》:“通絡;強筋;散結;止痛;消腫;解毒。主風濕痹痛;肌膚麻木;肢體癱瘓;跌打損傷;骨折腫痛;癰疽瘡毒。喉痹;牙痛;疠風;頑癬;惡性惡性良性腫瘤。”
3、《本草綱目》:“治傷寒熱病,咽喉痹痛,消痞塊,并含之咽汁,或磨水噙咽。”
4、《得配本草》:“消痞塊,散乳癰,治喉痹,塗丹毒。配豆根、青木香,吹喉痹。配木香、膽礬末,掃喉風。”
5《中藥志》:“散血熱,消腫毒。治癰疽,惡瘡。”
6、《飲片新參》:“解熱毒喉痹痛。研末和麝香、冰片、輕粉吹耳,治斑痘毒攻目。”
7、《外科證治全生集》:“能搜筋骨入骱之風濕,祛皮裡膜外凝結之痰毒。”
8、《全國中草藥彙編》:“通經絡,消結腫,止疼痛。主治:面神經麻痹,半身不遂,手足無力,小兒麻痹後遺症,淋巴結結核,跌打損傷,骨折;外用治皮膚癌,癰疖疔瘡。”
9、《醫學衷中參西錄》:“其開通經絡,透達關節之力,實遠勝于他藥。”
二、現代研究
1、成分:“主含番木鼈堿(士的甯)、馬錢子堿等多種生物堿類成分,還含脂肪油、蛋白質、綠原酸等。
2、作用:本品有抗炎、鎮痛、抗血栓形成、抗心律失常、抗惡性良性腫瘤、調節免疫、中樞興奮及鎮咳、祛痰作用。對細菌或一些皮膚真菌有抑制作用。
3、臨床:應用于治療面神經麻痹、重症肌無力症、結核病、子宮頸糜爛、癰腫等。
4、藥理:
1)對中樞神經系統的作用 本品所含的番木鼈堿對整個中樞神經系統都有興奮作用,首先興奮脊髓的反射機能,其次興奮延髓的呼吸中樞及血管運動中樞,并能提高大腦皮質的感覺中樞機能。
2)對消化系統的作用 番本鼈堿具有強烈苦味,可刺激味覺感受器反射性增加胃液分泌,促進消化機能和食欲。
3)抗菌作用:馬錢子的水煎劑(1:2)在試管内對許蘭氏黃癬菌,奧杜盎氏小芽胞癬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體外試驗表明,0.1%馬錢子堿能完全抑制流感嗜血杆菌,肺炎雙球菌,甲型鍊球菌和卡他球菌的生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