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住黃河岸邊,黃河刀魚的話題時常萦繞在耳邊。
最早見黃河刀魚是在1970年麥收前。那天我們十幾個勞力自黃河北坐船回家。船到南岸有一人吆喝:左一大隊的船打魚了,咱去看看打得多嗎?我們來到船跟前看到船工正在收網,刀魚在網裡金光燦燦、活蹦亂跳,船工兜着網把魚倒在長柳條筐裡,裝了四筐足有二三百斤。船上甲長喊:有買的嗎?三毛五一斤,沒有買的我們就推去縣城賣了。莊鄉們面面相觑失望地轉身離去。
那時聽老人們說:這種魚就黃河裡有,咱這個地方的最好,因為它逆流而上到東平湖産卵,遊到我們這裡已由黑脊梁骨變成了黃脊梁骨,肉最肥最好吃,籽也基本飽滿了,再往上遊就慢慢變瘦了。
黃河刀魚煎的時候隻要用油擦一下鍋,越煎油越多,煎到兩面金黃出鍋裝盤,一層魚一層鹽;還可以把頭尾剁下來,單獨做成刀魚丸子湯,雖然魚身子不太當菜,但是丸子湯泡上窩頭,一家人連吃帶喝就是一頓好飯。
那時生活困難,糧食基本和刀魚同價,供銷社散酒八毛錢一斤,一塊錢揣在兜裡就感覺挺富。莊鄉們還流傳着一個笑話:張大爺早上拾糞,在糞旁撿了一塊錢後就急急地往家走,一邊走一邊盤算,買上二斤刀魚六毛,剩下四毛再打上半斤酒,真是越盤算越高興!回到家就給他老伴說:發了個小财,也有刀魚也有酒。随即翻開兜一看,不但剛拾得一塊錢沒了,連原來自己兜裡的一塊錢也沒了。懊惱地說:人坑人,錢坑錢,拾一塊掉兩塊,倒黴大了勁了。
1972年黃河開始出現斷流,至1996年的25年間19年斷流。1975年我參加工作後,食堂有時做黃河刀魚每條兩角錢,算起來還不算貴,大約在七八角錢一斤。但是自1987年開始黃河春季連續斷流,極大的影響了黃河刀魚的繁殖生長,地處黃河入海口的東營市刀魚徹底絕迹。市面上雖然有時見冰凍的黃河刀魚,後經人們了解實際是從淮河流域進的貨,每條隻有一二兩重。另外,長江刀魚千元一斤的消息也經常見諸新聞,經有心人查詢刀魚實際是在海裡生長,每年春季沿淡水河逆流而上産卵繁殖,并非僅黃河獨有。
刀魚生性多疑、離水即死難以養殖。1997年黃河小浪底水利樞紐工程建成後,黃河雖不再出現斷流,但黃河污染尚未得到徹底根治,入海口的過度捕撈以及沿黃河太多的浮橋依然限制着黃河刀魚的生長繁殖。市面上偶爾見到黃河刀魚不但個頭小且都是黑脊梁骨,實際都是在黃河口捕撈的,但盡管如此仍不失珍貴。
去年我去濟南看望幾位老朋友,想來想去買了幾斤較好的黃河刀魚。幾位老朋友中曾有一人是山東生産建設兵團(黃河農場)的戰士,待色澤金黃、香氣四溢的刀魚端上桌後他邊吃邊說:40多年了沒想到還能吃到這玩意兒。想想在兵團的時候我們年輕頑皮,偷着買了黃河刀魚,把鐵鍁頭涮幹淨直接放在上邊煎,那油滋啦滋啦的!經他一炫耀其他人紛紛稱贊。
期盼随着“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訓示的落實,黃河流域的生态環境越來越好,黃河刀魚也越來越多!
作者簡介:李晨,原就職于山東省墾利縣運輸公司,已退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