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提示】調查稱校園欺淩發生率為32.4% 弱勢群體更易受欺淩
光明網評論員:威脅、辱罵、群毆……當下校園欺淩事件越來越頻發,已經從單純的校園事故轉化為一種普遍的社會問題。近日,華中師範大學教育治理現代化課題組釋出了一則調查報告,課題組對山東、廣東、湖南、湖北、廣西、四川等六省的抽樣調查顯示,校園欺淩的發生率為32.4%,而遭受欺淩後選擇“藏在心裡”的學生經常遭受欺淩的機率為45.2%。
接近三分之一的校園欺淩發生率,也就是說每三個孩子,就有一個可能遭遇校園欺淩。如果說未成年學生不懂事,心智發育不成熟,偶爾欺負同學還可以了解并矯正,但老師為什麼不管?家長為什麼不替自家孩子讨個公道?令人詫異。課題組的調研發現,許多被欺淩的孩子根本沒有把受欺淩事告訴老師和父母,而這樣做的後果是,接近一半的受欺淩學生經常遭受欺淩。“見你一次打你一次”,這句周星馳電影裡的玩笑話,看來還真道出了一些“校園小霸王”在現實世界裡的蠻橫嚣張。
毫無疑問,校園欺淩是一種社會不公,而如何應對社會不公,本身也是孩子們走向社會的一堂必修課。要讓學生們發自内心地明白,對不法侵害絕不能忍氣吞聲逆來順受,否則侵害者隻會變本加厲。而對欺淩者的及時制止,并給予一定懲戒,同樣是教育其識别自身行為的危害與社會規則的剛性,防止其最終陷入無可挽回的犯罪深淵中去。
被欺淩的孩子為何沉默?這一方面是由于欺淩者的霸道和被欺淩者的軟弱,欺淩者往往威脅被欺淩者不準告訴家長和老師;另一方面是家長、老師、學校、社會的監護和教育缺位,導緻越是沉默寡言的孩子,就越容易遭受欺淩,這就是課題報告所提到的校園欺淩中常見的“欺淩陷阱”。
家長是未成年孩子的法定監護人,孩子被欺負了首先應當替孩子要個說法,但現實是,許多家長與孩子之間缺乏溝通,這些孩子往往性格内向自閉,不善與人溝通,這種情況在留守兒童群體中尤為普遍。父母不在身邊,老人年邁體弱,孩子在學校裡就成了天然的弱勢群體,也是欺淩者欺負的主要對象。教師與學生朝夕相處,但由于缺乏教育懲戒權,他們或而出于維護班級團結和學校聲譽的考慮,或而顧忌相關法律法規的空白,許多情況下都采取“和稀泥”的手段息事甯人。這樣欺淩者就會更加有恃無恐,而被欺淩者也就更加沉默不語。
防範和治理校園欺淩,學校、教師、家長和社會都應當承擔起相應的責任,而讓被欺淩的學生敢于向欺淩者說不,并且讓這種“勇敢說不”有切實制止欺淩的直接效果,則是最關鍵的着力點。前些年,有一個廣為關注的校園欺淩案件,三名留學生在美國暴力圍毆一名同學,受害人被扒光衣服、用煙頭燙傷身體,用打火機點燃頭發,整個折磨過程長達5個小時。受害人事後果斷報警,最終美國檢方判處兩名主犯終身監禁,保釋金超3600萬人民币。這種“天價判罰”就帶有一種鼓勵反抗校園欺淩的普法宣傳性質。
從越來越頻發的案件中,可看出校園欺淩正呈現低齡化、網絡化的趨勢。在預防和治理工作中,如何調動教師、學校、家長、社會形成治理合力,對欺淩行為認定和處罰怎樣安排,特别是對未成年學生如何懲戒,都需要加快補齊相關的法律短闆。隻有将預防和治理校園欺淩納入法治軌道,才能讓每個孩子在陽光下健康成長。
(轉載請注明來源“光明網”,作者“光明網評論員”)
【上一篇】誰薅了誰的羊毛 受傷的又是誰
來源: 光明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