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飛虎隊存在了多長時間?
1941年8月1日,蔣介石釋出指令,正式成立中國空軍美國志願大隊,任命“陳納德上校為該大隊指揮員”,以高價(陳納德部的第一批100架霍克-81戰機單價45000美元)采購戰機供其使用。
1942年7月3日,陳納德根據美國陸軍部和蔣介石的指令,解散美國航空志願隊,而以志願隊部分隊員為主組建隸屬美國陸軍第10航空隊的第23大隊。
也就是說,飛虎隊實際存在的時間為11個月。
二、飛虎隊創始人陳納德的軍銜
1936年1月,中華民國空軍毛邦初上校邀請陳納德中尉到杭州笕橋的中央航空學校擔任飛行教官。6月3日,宋美齡任命他為中華民國空軍顧問,幫助建立中國國民黨空軍。
1937年4月,以上尉軍銜從美軍退役。7月初,陳納德抵達中國考察空軍。8月,參加國民黨最高防務會議,參與制定中國空軍作戰計劃。迫于日本外交壓力,陳納德的活動逐漸轉為非公開。
1938年,接受宋美齡邀請,在柳州籌建中國航空訓練學校,後該校遷往昆明,訓練中國空軍和建立地面空襲預警網。
1940年,受蔣介石召見,同毛邦初前去美國招募飛行員和購買飛機。
1941年8月1日,以私人機構名義的中國空軍美國志願航空隊成立,陳納德擔任上校隊長。7月和10月,200多人分兩批來華。12月7日,陳納德率第1中隊和第2中隊到昆明。
1942年7月4日,美國航空志願隊轉變為美國駐華空軍特遣隊,陳納德擔任準将司令。
三、飛虎隊員的工資多高?
1941年7月中旬,陳納德回到中國時,已有68架飛機、110名飛行員、150名機械師和其他一些後勤人員到達中國。分為亞當和夏娃、熊貓及地獄天使三個中隊。
戰前任航空委員會秘書長的宋美齡認為到必要時,隻要有錢,何愁買不到飛機,是以,她想出一個辦法,把空軍的經費儲蓄起來,暫時停止購買飛機,隻要現有的飛機能維持經常訓練就行。抗戰爆發後,随着日軍的全面進攻,東南沿海主要港口盡數被日軍占領,使得引進先進戰機之路基本斷絕;加上西方多國擔心刺激日本,紛紛拒絕向中國出售先進戰機,這一時期的戰機價格反而大大提高。
國民政府的戰機和飛行員在作戰中損失較大,加上采購飛機運送、組裝、試飛、換裝需要不少時間,導緻戰争初期中國空軍被迫使用許多更加老舊的戰機升空作戰,并過早地在殘酷的消耗戰中将本來就不多的戰機和飛行員損失殆盡。面對無兵可用的窘境,宋美齡才設法與陳納德聯絡,耗費十餘倍于中國飛行員、數倍于美國飛行員的薪水聘請美國飛行員,同時花重金保障其生活 。
從投入看,飛虎隊絕對是一支純正的雇傭兵部隊:根據民國政府與美國飛行員簽訂的合同,每一位飛行員都能獲得不菲的報酬。飛行員月薪600美元,小隊長月薪650美元,中隊長月薪700美元。另外擊落每架日機有500美元獎金。
陳納德于1937年從美國陸軍航空隊退役前,軍銜不過是上尉,軍饷标準為每月110美元。而他受聘為國民政府航空顧問時,中方給他的每月最低工資标準是1000美元。除此之外,還包吃、包住,出差外出提供汽車和飛機,還給他配翻譯。這些全由國民政府買單,并不從陳納德的顧問工資裡扣。
與此相比較,1年後美國陸軍航空隊飛行員月薪最多也隻有347美元 。當日美軍來華的飛行員工資不僅數倍于中國本土飛行員,也遠高于美國航空飛行員。
不僅如此,這些飛虎隊隊員在中國的生活水準之高,是當時的普通中國人無法想象的。根據陳納德提出的要求,國民政府“應給每個飛行員提供單人房……給全體人員提供分隔、獨立的浴室及廁所……給每五十個人提供遊戲娛樂房。這些房間應該有打牌桌、遊戲桌或乒乓球桌。”實際提供給這些人的則是星級酒店的服務。
以1937年前尚未貶值的法币折算,“飛虎隊”每個普通飛行員的月薪約合法币2000元。當時中國空軍軍銜最高的上校飛行員,月薪也隻合法币600元,普通的少尉飛行員的月薪隻合法币100元。如果以1941年已經大為貶值的法币計算,中美飛行員同工不同酬的差距則更誇張。
如果說中美經濟發展水準不同,不好同比的話,那麼來看看當時美國國内的收入情況。
據統計,1935年,美國的家庭或單身個人,有39%平均年收入1500美元(月均125美元),30%平均年收入在780美元(月均65美元)以上,12%在2500美元(月均208美元)以上,3%在5000美元(月均416美元)以上,1%在1萬美元(月均833美元)以上。
查詢1935至1941年間的經濟資料,美國經濟增長率及通脹率均保持平穩,币值及國民收入波動均不明顯,期間資料基本可作橫向比較。這就是說,“飛虎隊”飛行員的月收入,均可跻身美國國内前3%收入的群體(中隊長很可能排入前2%以内),這絕對是高收入富裕階層的水準。
1942年7月3日,成立不到一年的“飛虎隊”宣告解散。原“飛虎隊”成員可自願選擇加入或不加入新成立的“美國陸軍航空隊駐華特遣隊第23大隊”,但薪金改為按美軍标準發放。
因為薪資待遇下降很嚴重和中國條件問題等,雖然美軍都給直接轉移了軍籍到現役,但除了陳納德這個不飛且在中國得到厚待的司令的确成了14航空隊的司令以外,整個飛虎隊隻有5名飛行員留下,其中沒有一名飛行員選擇繼續留在中國,隻有少數地勤人員留下來轉入美軍服役。
二戰時期,美國陸軍航空隊地勤人員的軍饷标準是每月30美元,一般飛行員月薪才150美元。1942年美國陸軍航空隊在前線的飛行員中,月薪最高的一位,将各種戰地補貼、出勤補貼加在一起,每月也隻有347美元。
在夥食标準方面,國民政府給“飛虎隊”每人每日提供肉類(牛、豬或雞)550克、雞蛋4個、蔬菜620克、洋芋310克、幹菜60克、面粉380克、豬油60克、糖180克、鹽15克、水果340克、花生30克、茶葉12克以及其他香料。為了制作道地的西餐,國民政府還特意花外彙購買西菜竈、面包竈等裝置。
據事後統計,存在不到一年的“飛虎隊”,前後花費了國民政府約800萬美元。
四、飛虎隊的戰果如何
“飛虎隊”戰時曾宣稱:從1941年11月至1942年5月,共消滅日機297架,其中空中擊落171架。
黃仁霖在“飛虎隊”解散告别晚宴上,稱:“自從成立以來,在緬甸、印度支那、泰國和中國戰鬥曆時7個月,共擊落日機299架,擊傷153架。美國志願隊4名駕駛員在空戰中陣亡,6名被高射炮射中陣亡,3名被敵人炸彈炸死,3名被俘,10名在空難事故中喪生。美國志願隊共在空戰中損失飛機12架,在地面上損失飛機61架(包括撤退時自毀的22架戰機)……”
在國民政府的戰時宣傳中,“飛虎隊”擊毀敵機的數量從268架至299架不等,而實際支付了擊落296架敵機的獎金。
戰後,有航空史研究學者經過考證,根據當時日本陸軍航空隊在緬甸戰場上的部署以及日方的戰損資料來進行比對,認為“飛虎隊”所取得的戰果不會超過115架日機,其中可能還包括英國人的戰果,而自身則損失了80架戰鬥機。
而航空史專家Ana更是堅稱,根據中美日三方資料,“飛虎隊”能确認的戰果僅有31架,包括14架轟炸機、14架Ki-27(97式)戰鬥機和3架Ki-43“隼”式戰鬥機。
此外,從1941年12月20的昆明空戰到1942年7月3日解散,在超過半年的時間裡,“飛虎隊”戰鬥出動102次,包括空戰26次、轟炸23次、掩護轟炸4次、空中攔截10次,這些資料史學界及當事人并無異議。而以“飛虎隊”的規模來衡量,這個作戰強度偏低;想要取得前面所說那樣巨大的戰果,需要驚人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