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當不再期待他人的拯救,我們才能找回自己的力量源頭

當不再期待他人的拯救,我們才能找回自己的力量源頭

有意識的抉擇:回到内在去感覺

我們每個人内在都有兩個部分,一個是想要逃離不舒服和痛苦的退化孩童,一個是想要了解這些經驗可貴之處的靈魂。是以,重要的是,我們需要有意識地作出抉擇,讓自己回到内在去感受,而非習慣性地反彈或試圖用某些方式避開自己的感覺。

作者說道:我們的一位女學員對她的男朋友充滿了不滿,她覺得對方沒有真正地陪伴自己。她抱怨對方“像個計算機一樣停留在頭腦當中”,總是忙着做其他的事,不關心她的感覺,他甚至也不關心自己的感覺。也是以,她一直在“離開他”和“留下來”這兩個決定中徘徊不定。事實上,她也真的離開過好幾次,但是每一次都再次回到男友身邊,繼續懷抱着對他的期待,期待有一天他會改變 —— 對自己變得更為敞開。後來他們兩個人決定來參加工作坊,希望能夠看到并面對關系中的的問題。

和大多數的例子一樣,這位女學員所經驗到的被剝奪感,反映出了她童年時期的經驗。她的的父親是一個情感疏離的人,未曾給予她陪伴,這造成了她内在深度的饑渴。在情緒上,她極度渴望男性的注意力與陪伴,但同時,她的内在也攜帶了一種“我不值得有男人來陪伴我”的感覺。這種把自己的痛苦投射出去、把責任歸咎于他人的方式,隻是一種分散焦點的做法,不過這也是我們大多數人經常做的事情。是以,她面臨着一個困難的挑戰,那就是讓自己去感受男朋友不在時的痛苦與恐懼,借此找回自己内在的感覺,并且找到自己内在的空間去容納這些恐懼,而不是試着從外在尋找救援。當然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當我們丢掉想要他人有所改變的期待時,那會迫使我們去面對自己被剝奪的恐懼。一開始的時候,我們常常會抗拒這種生命課題,因為我們内在有一股強烈的信念,認為:如果我們放手或接受自己被剝奪的感覺,就會再也無法得到想要的東西;也因為我們從過去的經驗裡學習到,抗争是我們唯一能夠讓自己如願以償的方式。然而,愛卻是完全不同的一回事,在愛的領域裡,控制與努力隻會讓我們感到更加無力。

當我們遭遇失去、被拒絕或是沒有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時,非常重要的一點是,我們對自己要有足夠的耐心與慈悲。我們常常說“你沒有任何方法能夠把事情完全做對”。如果我們意識不到這一點,當我們碰到上述的情況時,我們很可能會對他人有所反彈;比如 急忙進入某種上瘾性的行為中以減輕自己的痛苦;或是掉入某種強迫性的行為,像是不斷打電話給别人,努力說服他人我們已經改變了,請他們再度接受我們;或是不斷要求對方解釋清楚他選擇離開的原因。最後,我們往往會發現 —— 自己的腦海裡不斷重複着同樣一個念頭,而且看起來好像完全沒有辦法停止。有時候,我們的不安與易怒是如此的強烈,就像是在轉輪中不斷奔跑的老鼠;有時候,我們又是如此的抑郁或絕望,甚至起床都要用盡所有的力氣才。我們的頭腦不斷地奔跑着,似乎沒有任何東西能夠幫助我們消除這種恐慌。

當不再期待他人的拯救,我們才能找回自己的力量源頭

這種被遺棄與被剝奪的感覺,之是以會讓人感到如此痛苦,是因為它們與我們的羞愧感有着密不可分的關系。

【當我們被孤單地留在那裡,或者某人讓我們感到極度的失望時,我們不隻需要去面對這個孤單的感覺,同時也需要去感受自己那種不值得被愛的羞愧感】

大部分的時候,我們自己内在常常會有個聲音說:我們不值得有人陪伴、有人愛、不值得被人接納或接受照顧。一個在童年時期沒有被成人接受的孩子,長大之後也往往會覺得自己不值得被接受。是以,當我們被傷痛攥住時,很難去分辨什麼狀況才是最糟的 —— 是我們永遠都會孤單一人的孤獨與恐懼,還是自己不值得被愛的羞愧感?被遺棄和被剝奪的感覺,就像是一杯混雜這些複雜感覺的雞尾酒。

選擇 面對自己被剝奪與被遺棄的經驗 ——

要從被剝奪與被遺棄的經驗中複原,最大的障礙不是悲傷與痛苦,而是恐懼以及我們對痛苦的抗拒。我們每個人的内在其實都有一個永不枯竭的力量源泉,讓我們能夠面對自己所遭遇的失去和挫折,但是如果我們不了解發生了什麼樣的事情,也不去了解事情發生的原因,我們就很難去面對與處理。通常,我們不會允許這些傷痛的感覺自然地存在,而是會選擇抗拒。然而抗拒和逃避隻會讓痛苦變得更加難以承受,以及徘徊得更久,這比我們願意感受它、允許它通過的時間要久得多。

愛總是帶來失落,這是愛的經驗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果我們敞開心扉,我們的心會經曆許多次的傷害;而且,當我們越是親近某人,被遺棄的經驗就會變得越是強烈而頻繁。

這些被遺棄與匮乏的經驗,開啟了我們埋藏在無意識中的部分,除非我們允許自己敞開并感受這些部分,否則它們沒有辦法得到療愈。我們在孩童時期被遺棄的驚懼與痛苦經驗,一直蟄伏在我們的内在,而當下生活中任何一種類似的經驗都會引發出這些情緒。唯有當我們能夠不帶抗拒地接納這些恐懼的感覺時,它們才會離去;也隻有如此,所有那些困惑、驚吓、憤怒、怨恨以及哀傷才能夠一一歸位。當我們能夠擁抱被剝奪與被遺棄的感覺時,我們就開啟了内在深沉的平靜。大多數的人之是以在生命裡不斷地抗争,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我們還不願意去感受自己的無助與孤單。

當不再期待他人的拯救,我們才能找回自己的力量源頭

放下“希望事情有所改變”的期待

【克裡希的分享:

一位女士,她和男人之間的故事可以說是一連串的心碎。她總是被那些不願意做出承諾、無法全心全意和她在一起的男人所吸引,而後這些男人都會愛上其他的女人。這位女士是一個非常聰明、有生命力以及能夠鼓舞人心的人,但是每當她和男人在一起的時候,就會失去自我,而變得順從、抱怨與萎縮。當她處在親密關系中,她會抱怨對方陪伴自己的時間不夠多,而當她沒有親密關系的時候,她則抱怨自己沒有辦法找到一個真正想要的伴侶。慶幸的是,她在多年的内在工作之後,終于開始了解關于被遺棄與羞愧的感覺。她發現,由于羞愧感的影響,自己總是被那些不可能的男人所吸引,而她對于關系的饑渴與絕望,又把這些男人從她身邊推開。而随着年齡的增長,她的絕望也變得越來越深,她害怕自己永遠都找不到想要的伴侶。除此之外,她也對經過這麼多年的内在工作後,自己仍然沒有本質的改變這一點感到絕望。

其實這種情況是很自然的,我們每個人都會來到這樣的階段,開始懷疑自己 —— 到底還要花多少時間去感受自己被遺棄、被剝奪以及羞愧的感覺,也會懷疑事情到底是否會有所改變。特别是對于那些曾經廣泛探索過自己傷口的人,這種反複和自我懷疑似乎是那麼地殘忍又不公平。

我們常常會問人們下面兩個問題:

1 你是否仍然期待會有人拯救你,好讓你不再需要感受到自己的恐懼、痛苦和孤單?

2 你是否覺得自己值得被愛,值得有人相伴?

對于這兩個問題,人們的回答常常分别是“是”和“不”。某種程度上來說,當我們在遺棄和羞愧這兩個主題上工作時,我們需要看到自己有多少思想和行為,仍然受到自己退化孩童的掌控,仍然期待被拯救,同時又覺得自己不值得被愛。無論如何,我們退化孩童的欲望是不會獲得滿足的,因為我們的高層自我想要的是成長,而不是一直受到退化孩童的控制。

【當我們接受自己已經得到的事物時,我們就會得到我們想要的】

這是一種極為奇怪的沖突現象。讓我們能夠放松且深深地接受生命所帶給我們的經驗,并為此感到心滿意足時,即使是内在最深的欲望都會得到滿足。而當我們深深地接受這份羞愧與孤單的感覺不會消失,安住其中、不再對抗與逃避的時候,事情就會開始有所蛻變,然後我們的人際互動模式也會開始轉變。

歡迎您的留言與分享~

圖檔來自網絡

愛與光 與我們同在~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