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縱觀曆史,有胸懷者必有大智,有大智者更顯其胸懷。春秋時期齊國的鮑叔牙就是這樣一個光耀青史的人物。他寬待管仲、舉薦管仲的心胸,就是源自于他“知人、信人”的大智慧。而集中展現這種智慧的事件,就是公元前645年著名的:“病榻論相”。
<h1>一.“病榻論相”的始末</h1>
《史記•齊太公世家》記載,管仲臨終時齊桓公前去探望,并希望他能夠舉薦一位相國。當齊桓公提及讓鮑叔牙擔任相國時,管仲明确表示鮑叔牙愛憎太過分明,不可以為相:“鮑叔牙,君子也。雖然,不可以為政,其人善惡過于分明,夫好善者可也。惡惡已甚,人誰堪之?鮑叔牙見人之一惡,終身不忘,是其短也。”否認了鮑叔牙後,管仲遂向齊桓公盛贊隰朋,并舉薦他接任相國之位。
恰巧,深受齊桓公寵幸的近臣易牙,聽到了這次曆史性談話。易牙是桓公的廚師,善于烹饪美食。齊桓公一次戲言自己沒有吃過人肉,為了邀寵易牙便殺死了自己三歲的兒子,并将其肉烹饪後獻給桓公,這讓桓公深為感動。
“管仲議相”時,易牙聽到了他和齊桓公的這次對話,便對鮑叔牙說,管仲是您舉薦的,但是他臨終前卻勸阻國君拜您為相,并推薦了隰朋,我真是為您憤憤不平啊:“仲父之相,叔所薦也。今仲父病,君往問之,乃言叔不可以為政,而薦隰朋,吾意甚不平矣。”
聽了易牙的話,鮑叔牙笑着回答:這正是我推薦他的原因,他以國為重而不懷私心,我要是當了相國,你們這些奸臣就沒有容身之地:“仲忠于為國,不私其友。使吾為司寇,驅逐佞人,則有餘矣。若使當國為政,即爾等何所容身乎?”鮑叔牙的铿锵言辭,讓易牙羞愧得無地自容。
<h1> 二.管仲的千年慨歎
</h1>
“病榻論相”事件的始末,是鮑叔牙的智慧和胸懷的集中展現。透過“病榻論相”事件,就不難了解管鮑兩人早年相處時,所發生的種種關于鮑叔牙的美談。這些在《春秋列國志》和《史記•管晏列傳》等書中都有記載。
《春秋列國志》記載:鮑叔牙早年和管夷吾一起經商,管夷吾所得比鮑叔牙總是多一倍,随從人員對此憤憤不平。鮑叔牙解釋說:”仲非貪此區區之金,因家貧不給。我自願讓之耳。”
二人後來一同征戰,管夷吾每遇戰陣總是居于後,而還兵時又往往居于前驅。很多人笑其怯戰,鮑叔牙解釋說:“夷吾有老母在堂,留身奉養,豈真怯鬥耶。”二人偶爾籌計事情時意見不合,鮑叔牙對人講:“人固有遇不遇,适夷吾遇其時,定當百不失一矣。”管夷吾感歎說,“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叔矣。”
《史記•管晏列傳》中更以管仲自述的形式對這些事情作了叙述:“我當初貧困的時候,曾經和鮑叔經商,分财利時自己常常多拿一倍,但鮑叔不認為我貪财,知道我生活貧困。我曾經為鮑叔辦事,結果更加窮困,但鮑叔不認為我愚笨,知道時機有利和不利。我曾經屢次做官都被免職,但鮑叔不認為我沒有才幹,知道我沒有遇到好時機。我曾多次作戰,多次戰敗逃跑,但鮑叔不認為我膽小,知道我還有老母的緣故。
公子糾被殺後,召忽為他而死。同為老師的我,卻沒有追随子糾,但鮑叔不認為我無德,知道我不會拘于小節,卻會因為功名不顯耀于天下而恥。生我的是父母,了解我的是鮑叔啊!”《列子•力命》等其他諸多内容對此也有同樣的記載,并反複引述了管仲那句“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子也”的著名慨歎。
<h1> 三.鮑叔牙與龐涓、李斯</h1>
春秋戰國時期列國紛争、狼煙四起,亂世的存在極大地刺激了各諸侯國對人才史無前例的需求。以此同時,“學得文武藝,貨賣帝王家”的“仕人”們,也在四處尋找展現才能、成就功名的大舞台。是以,在時代的大變革時期,既充滿了機遇,更充斥着嫉妒和陰謀。
這才出現了雖然都師同鬼谷子,龐涓依然處心積慮地陷害才能高于自己的孫膑,而李斯則妒賢嫉能地阻斷秦王任用韓非子的想法,并逼迫其自殺:“王悅之,未任用,李斯嫉之,曰:‘韓非,韓之諸公子也。今欲并諸侯,非終為韓不為秦,此人情也。今王不用,久留而歸之,此自遺患也;不如以法誅之。’王以為然,下吏治非。李斯使人遺非藥,令早自殺。韓非欲自陳,不得見。王後悔,使人赦之,非已死矣。”是以,孫膑和韓非子都是遭朋友妒忌陷害的悲劇人物,而這樣的悲劇人物在曆史上為數不少,隻是都已經被蔓草湮沒……
當然,龐涓與李斯妒友害友,都是管仲身後多年的事情了。倘若管仲死而有知,他又該如何慨歎鮑叔牙呢?鮑叔牙之于龐李二人,真可謂天上人間、冰火兩重天!鮑叔牙,他的所作所為,足以讓龐李“歎為天人”而無地自容!不是嗎?回顧鮑叔牙的一生,他竭盡所能排除萬難,外加個人自謙讓賢,終于把管仲推薦給了齊桓公。
《史記•管晏列傳》記載:“鮑叔既進管仲,以身下之。” 之後的他,便終身都将自己置于管仲之下,并守護他、支援他。直至管仲去世以後,他依然嚴格奉行管仲的主政方略。“諸侯尚從齊之令,以能用鮑叔,不改管仲之政故也。”這就是被後人奉為美談的“管鮑之交”!
<h1> 四.管鮑的默契與共識</h1>
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讓管鮑的友誼,在風雲疊起的春秋亂世,依然能經曆重重考驗呢?鮑叔牙在無意間自露心迹,那就是他駁斥易牙的挑唆時所說的話:“仲忠于為國,不私其友。”以此而論,鮑叔牙也是“忠于為國,不私己、不私情”。在這一點上,管鮑二人默契地達成了高度的共識!是以“道不同不相與謀”,而道同,則無可不言、無可不信。正是因為這一點,管鮑二人那艘“友誼的小船”才乘風破浪,從波谲雲詭的春秋時期起航,一直穿越千年,被曆代奉為友誼的圭臬。這其中,鮑叔牙發揮着極為重要的作用。
當然,關于鮑叔牙其人、鮑叔牙之于齊國,齊桓公有着清醒的認識和高度評價,是以他才會先後兩次要讓鮑叔牙為相。而《春秋列國志》裡記載的一件事情,也側面印證了齊桓公這種真實的心理。
齊桓公一次在大澤之陂狩獵時見到了不明鬼物,管仲對此也無法解釋。齊桓公因心懷疑懼,當夜便大病不起。管仲于是懸書于門、拜求高人,終于找到了一個叫皇子的人。皇子博學多識,他向桓公較長的描述了所見鬼物的形狀,并說明鬼物名叫“委蛇”,“見之者必霸天下!”聽了皇子的話,齊桓公“冁然而笑,頓覺心神俱爽,病随之大愈”。
他不但重賞了皇子還重賞了管仲,對此豎貂詫異不已:“仲父不能言,而皇子言之,仲父安得受賞乎?” 齊桓公解釋說:“寡人聞之:‘任獨者暗,任衆者明,微仲父,寡人固不得聞皇子之言也!”齊桓公明确表示,如果沒有管仲的推薦怎麼能遇到皇子呢?從這個事件可以看出,齊桓公一定深刻懂得,如果沒有鮑叔牙,齊國就不會有管仲這樣的奇才、賢相!而這一切既源于鮑叔牙深谙“任衆者明”的智慧,更源于他“忠于為國,不私己、不私情”的情懷。當然,鮑叔牙之于齊國的功績,更在于他不昏聩、敢直言!
<h1>五.盛世之诤臣與诤友</h1>
齊桓公繼位後第一次設朝,諸大夫都來朝賀。鮑叔牙當即反對說子糾在魯必為大患,現在怎麼能慶賀呢?“子糾在魯,有管夷吾為輔,魯又助之,心腹之疾尚在,未可賀也。”并建議齊桓公立刻發兵伐魯消除後患。齊桓公應允:“寡人請舉國以聽之!”鮑叔牙于是統帥大軍至魯國,逼迫魯君殺死子糾,徹底消除了齊國的隐患。
之後的周惠王十年,齊國的盟主地位初步确立,齊桓公大設宴席犒勞群臣。酒至半酣,桓公感慨:“樂哉,今日之飲!”鮑叔牙随即提醒:君王和臣子都要樂不忘憂!希望君王不要忘記流落莒國的日子、管仲不忘囚禁魯國的日子、甯戚不忘賣牛而高歌與我王車前的時候!“‘明主賢臣,雖樂不忘其憂。君毋忘出奔,管仲毋忘檻囚,甯戚毋忘飯牛車下之日。”齊桓公于是離席再拜鮑叔牙說:“寡人與諸大夫,皆能毋忘,此齊國社稷無窮之福也!”
因而,蘇洵在其著名的政論文《管子論》中說:“齊之治,吾不曰管仲,而曰鮑叔牙”。文中,他把齊國的強盛和霸業,沒有歸功于管仲,而是歸于鮑叔牙。可見在蘇洵眼裡,鮑叔牙之于齊國的巨大作用。雖然,蘇洵僅僅是着眼于鮑叔牙作為伯樂的這一點,而得出的這個結論。
與之相似的是,葵邱之盟後桓公自謂功高無比,大興宮室、乘輿服禦堪比周王。國人認為僭越而議論紛紛。此時管仲也在府中築台三層,号為“三歸之台”,奢華無比。鮑叔憂慮之中便問管仲:“君奢亦奢,君僭亦僭,毋乃不可乎?”雖然管仲解釋曰:君主的勤勉一方面是為了成就霸業,另一方面也是為了更好地享受人生之樂。自己這樣做就為了不讓君主一人被指責:“夫人主不惜勤勞,以成功業,亦圖一日之快意為樂耳。吾之是以為此,亦聊為吾君分謗也,”聽了管仲的解釋,鮑叔牙雖然沉默未語,但心中不以為然。
<h1> 六.老臣的孤獨與哀痛</h1>
在管仲和隰朋都死去後,齊桓公讓鮑叔牙執秉國政。鮑叔牙立即向齊桓公提出,讓他遵照管仲遺言遠離豎刁、易牙等人。然而不久,齊桓公又将三人召回。對此,這位耿直的老臣終因诤谏無效,憂思成疾、抑郁而終。從此,他再也不會為國事,而夙夜興歎、傷痛難眠。
因為,當管仲、甯戚、隰朋等肱股之臣相繼去世以後,擔任相國秉持國政的鮑叔牙是孤獨無依的。當時的齊國,風雲激變、暗流湧動:無虧等五位公子各樹黨羽,互相猜忌觊觎君位。而此時的齊桓公,衰耄之年志氣昏惰。兼之又有豎刁等小人蒙蔽其耳目,緻使桓公在禍患将至時,依然聽信谄媚不納忠言。面對岌岌可危的國事,作為守國老臣的鮑叔牙,是何其清醒而又何其痛苦!
然而,何人可與話登臨?徒倚危欄日又沈。千古蒼茫青史夢,一年迢遞故人心!正是在這樣的苦痛中,鮑叔牙撒手離去。在他的身後,頃刻間風雲激蕩、血雨腥風......對此,鮑叔牙,可曾地下有知、扼腕淚流?而今,千年的時光已經走過,“功業歸青史,音容閟惠帷”。再翻書冊,徒留“烏衣門巷在,過客有餘悲”的唏噓和嗟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