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纵观历史,有胸怀者必有大智,有大智者更显其胸怀。春秋时期齐国的鲍叔牙就是这样一个光耀青史的人物。他宽待管仲、举荐管仲的心胸,就是源自于他“知人、信人”的大智慧。而集中展现这种智慧的事件,就是公元前645年著名的:“病榻论相”。
<h1>一.“病榻论相”的始末</h1>
《史记•齐太公世家》记载,管仲临终时齐桓公前去探望,并希望他能够举荐一位相国。当齐桓公提及让鲍叔牙担任相国时,管仲明确表示鲍叔牙爱憎太过分明,不可以为相:“鲍叔牙,君子也。虽然,不可以为政,其人善恶过于分明,夫好善者可也。恶恶已甚,人谁堪之?鲍叔牙见人之一恶,终身不忘,是其短也。”否认了鲍叔牙后,管仲遂向齐桓公盛赞隰朋,并举荐他接任相国之位。
恰巧,深受齐桓公宠幸的近臣易牙,听到了这次历史性谈话。易牙是桓公的厨师,善于烹饪美食。齐桓公一次戏言自己没有吃过人肉,为了邀宠易牙便杀死了自己三岁的儿子,并将其肉烹饪后献给桓公,这让桓公深为感动。
“管仲议相”时,易牙听到了他和齐桓公的这次对话,便对鲍叔牙说,管仲是您举荐的,但是他临终前却劝阻国君拜您为相,并推荐了隰朋,我真是为您愤愤不平啊:“仲父之相,叔所荐也。今仲父病,君往问之,乃言叔不可以为政,而荐隰朋,吾意甚不平矣。”
听了易牙的话,鲍叔牙笑着回答:这正是我推荐他的原因,他以国为重而不怀私心,我要是当了相国,你们这些奸臣就没有容身之地:“仲忠于为国,不私其友。使吾为司寇,驱逐佞人,则有余矣。若使当国为政,即尔等何所容身乎?”鲍叔牙的铿锵言辞,让易牙羞愧得无地自容。
<h1> 二.管仲的千年慨叹
</h1>
“病榻论相”事件的始末,是鲍叔牙的智慧和胸怀的集中展现。透过“病榻论相”事件,就不难理解管鲍两人早年相处时,所发生的种种关于鲍叔牙的美谈。这些在《春秋列国志》和《史记•管晏列传》等书中都有记载。
《春秋列国志》记载:鲍叔牙早年和管夷吾一起经商,管夷吾所得比鲍叔牙总是多一倍,随从人员对此愤愤不平。鲍叔牙解释说:”仲非贪此区区之金,因家贫不给。我自愿让之耳。”
二人后来一同征战,管夷吾每遇战阵总是居于后,而还兵时又往往居于前驱。很多人笑其怯战,鲍叔牙解释说:“夷吾有老母在堂,留身奉养,岂真怯斗耶。”二人偶尔筹计事情时意见不合,鲍叔牙对人讲:“人固有遇不遇,适夷吾遇其时,定当百不失一矣。”管夷吾感叹说,“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叔矣。”
《史记•管晏列传》中更以管仲自述的形式对这些事情作了叙述:“我当初贫困的时候,曾经和鲍叔经商,分财利时自己常常多拿一倍,但鲍叔不认为我贪财,知道我生活贫困。我曾经为鲍叔办事,结果更加穷困,但鲍叔不认为我愚笨,知道时机有利和不利。我曾经屡次做官都被免职,但鲍叔不认为我没有才干,知道我没有遇到好时机。我曾多次作战,多次战败逃跑,但鲍叔不认为我胆小,知道我还有老母的缘故。
公子纠被杀后,召忽为他而死。同为老师的我,却没有追随子纠,但鲍叔不认为我无德,知道我不会拘于小节,却会因为功名不显耀于天下而耻。生我的是父母,了解我的是鲍叔啊!”《列子•力命》等其他诸多内容对此也有同样的记载,并反复引述了管仲那句“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的著名慨叹。
<h1> 三.鲍叔牙与庞涓、李斯</h1>
春秋战国时期列国纷争、狼烟四起,乱世的存在极大地刺激了各诸侯国对人才史无前例的需求。以此同时,“学得文武艺,货卖帝王家”的“仕人”们,也在四处寻找展现才能、成就功名的大舞台。因此,在时代的大变革时期,既充满了机遇,更充斥着嫉妒和阴谋。
这才出现了虽然都师同鬼谷子,庞涓依然处心积虑地陷害才能高于自己的孙膑,而李斯则妒贤嫉能地阻断秦王任用韩非子的想法,并逼迫其自杀:“王悦之,未任用,李斯嫉之,曰:‘韩非,韩之诸公子也。今欲并诸侯,非终为韩不为秦,此人情也。今王不用,久留而归之,此自遗患也;不如以法诛之。’王以为然,下吏治非。李斯使人遗非药,令早自杀。韩非欲自陈,不得见。王后悔,使人赦之,非已死矣。”因此,孙膑和韩非子都是遭朋友妒忌陷害的悲剧人物,而这样的悲剧人物在历史上为数不少,只是都已经被蔓草湮没……
当然,庞涓与李斯妒友害友,都是管仲身后多年的事情了。倘若管仲死而有知,他又该如何慨叹鲍叔牙呢?鲍叔牙之于庞李二人,真可谓天上人间、冰火两重天!鲍叔牙,他的所作所为,足以让庞李“叹为天人”而无地自容!不是吗?回顾鲍叔牙的一生,他竭尽所能排除万难,外加个人自谦让贤,终于把管仲推荐给了齐桓公。
《史记•管晏列传》记载:“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 之后的他,便终身都将自己置于管仲之下,并守护他、支持他。直至管仲去世以后,他依然严格奉行管仲的主政方略。“诸侯尚从齐之令,以能用鲍叔,不改管仲之政故也。”这就是被后人奉为美谈的“管鲍之交”!
<h1> 四.管鲍的默契与共识</h1>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管鲍的友谊,在风云迭起的春秋乱世,依然能经历重重考验呢?鲍叔牙在无意间自露心迹,那就是他驳斥易牙的挑唆时所说的话:“仲忠于为国,不私其友。”以此而论,鲍叔牙也是“忠于为国,不私己、不私情”。在这一点上,管鲍二人默契地达成了高度的共识!所以“道不同不相与谋”,而道同,则无可不言、无可不信。正是因为这一点,管鲍二人那艘“友谊的小船”才乘风破浪,从波谲云诡的春秋时期起航,一直穿越千年,被历代奉为友谊的圭臬。这其中,鲍叔牙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当然,关于鲍叔牙其人、鲍叔牙之于齐国,齐桓公有着清醒的认识和高度评价,所以他才会先后两次要让鲍叔牙为相。而《春秋列国志》里记载的一件事情,也侧面印证了齐桓公这种真实的心理。
齐桓公一次在大泽之陂狩猎时见到了不明鬼物,管仲对此也无法解释。齐桓公因心怀疑惧,当夜便大病不起。管仲于是悬书于门、拜求高人,终于找到了一个叫皇子的人。皇子博学多识,他向桓公详细描述了所见鬼物的形状,并说明鬼物名叫“委蛇”,“见之者必霸天下!”听了皇子的话,齐桓公“冁然而笑,顿觉心神俱爽,病随之大愈”。
他不但重赏了皇子还重赏了管仲,对此竖貂诧异不已:“仲父不能言,而皇子言之,仲父安得受赏乎?” 齐桓公解释说:“寡人闻之:‘任独者暗,任众者明,微仲父,寡人固不得闻皇子之言也!”齐桓公明确表示,如果没有管仲的推荐怎么能遇到皇子呢?从这个事件可以看出,齐桓公一定深刻懂得,如果没有鲍叔牙,齐国就不会有管仲这样的奇才、贤相!而这一切既源于鲍叔牙深谙“任众者明”的智慧,更源于他“忠于为国,不私己、不私情”的情怀。当然,鲍叔牙之于齐国的功绩,更在于他不昏聩、敢直言!
<h1>五.盛世之诤臣与诤友</h1>
齐桓公继位后第一次设朝,诸大夫都来朝贺。鲍叔牙当即反对说子纠在鲁必为大患,现在怎么能庆贺呢?“子纠在鲁,有管夷吾为辅,鲁又助之,心腹之疾尚在,未可贺也。”并建议齐桓公立刻发兵伐鲁消除后患。齐桓公应允:“寡人请举国以听之!”鲍叔牙于是统帅大军至鲁国,逼迫鲁君杀死子纠,彻底消除了齐国的隐患。
之后的周惠王十年,齐国的盟主地位初步确立,齐桓公大设宴席犒劳群臣。酒至半酣,桓公感慨:“乐哉,今日之饮!”鲍叔牙随即提醒:君王和臣子都要乐不忘忧!希望君王不要忘记流落莒国的日子、管仲不忘囚禁鲁国的日子、宁戚不忘卖牛而高歌与我王车前的时候!“‘明主贤臣,虽乐不忘其忧。君毋忘出奔,管仲毋忘槛囚,宁戚毋忘饭牛车下之日。”齐桓公于是离席再拜鲍叔牙说:“寡人与诸大夫,皆能毋忘,此齐国社稷无穷之福也!”
因而,苏洵在其著名的政论文《管子论》中说:“齐之治,吾不曰管仲,而曰鲍叔牙”。文中,他把齐国的强盛和霸业,没有归功于管仲,而是归于鲍叔牙。可见在苏洵眼里,鲍叔牙之于齐国的巨大作用。虽然,苏洵仅仅是着眼于鲍叔牙作为伯乐的这一点,而得出的这个结论。
与之相似的是,葵邱之盟后桓公自谓功高无比,大兴宫室、乘舆服御堪比周王。国人认为僭越而议论纷纷。此时管仲也在府中筑台三层,号为“三归之台”,奢华无比。鲍叔忧虑之中便问管仲:“君奢亦奢,君僭亦僭,毋乃不可乎?”虽然管仲解释曰:君主的勤勉一方面是为了成就霸业,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更好地享受人生之乐。自己这样做就为了不让君主一人被指责:“夫人主不惜勤劳,以成功业,亦图一日之快意为乐耳。吾之所以为此,亦聊为吾君分谤也,”听了管仲的解释,鲍叔牙虽然沉默未语,但心中不以为然。
<h1> 六.老臣的孤独与哀痛</h1>
在管仲和隰朋都死去后,齐桓公让鲍叔牙执秉国政。鲍叔牙立即向齐桓公提出,让他遵照管仲遗言远离竖刁、易牙等人。然而不久,齐桓公又将三人召回。对此,这位耿直的老臣终因诤谏无效,忧思成疾、抑郁而终。从此,他再也不会为国事,而夙夜兴叹、伤痛难眠。
因为,当管仲、宁戚、隰朋等肱股之臣相继去世以后,担任相国秉持国政的鲍叔牙是孤独无依的。当时的齐国,风云激变、暗流涌动:无亏等五位公子各树党羽,互相猜忌觊觎君位。而此时的齐桓公,衰耄之年志气昏惰。兼之又有竖刁等小人蒙蔽其耳目,致使桓公在祸患将至时,依然听信谄媚不纳忠言。面对岌岌可危的国事,作为守国老臣的鲍叔牙,是何其清醒而又何其痛苦!
然而,何人可与话登临?徒倚危栏日又沈。千古苍茫青史梦,一年迢递故人心!正是在这样的苦痛中,鲍叔牙撒手离去。在他的身后,顷刻间风云激荡、血雨腥风......对此,鲍叔牙,可曾地下有知、扼腕泪流?而今,千年的时光已经走过,“功业归青史,音容閟惠帷”。再翻书册,徒留“乌衣门巷在,过客有余悲”的唏嘘和嗟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