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果是中國傳統糕點當中普及程度極高的一個品種,各地的京果有大有小,有胖有瘦,有的硬一點有的酥一點,各有各的特色,但歸根結底,原材和制作工藝的特征是一緻的。何為京果呢,用糯米粉制作,油炸出來的,外面挂了糖霜,吃起來脆脆的一種傳統點心。
我的解釋和描述大概有些多餘,即使到了現代化的今天,全然不知道京果為何物的朋友還是很少的吧。

南京的京果在做法上大概屬于揚州一派,揚派京果在甯鎮揚地區很普及,不但味道口感一緻,連大小規格什麼的都很一緻,真像是一個師傅傳下來的。甯鎮揚地區除了吃一樣的京果之外,還吃一種叫“京果粉”的食品。京果粉的普及程度就遠不如京果了,出了甯鎮揚一帶還真沒怎麼見過。
京果粉是粉末狀的,用開水沖調了就能吃,糊糊可稠可稀友善快捷,過去牙口不好的老年人要是想吃點香甜的味道,京果粉幾乎是不二之選。是以在八九十年代甚至更早的年代,京果粉就是一種探訪老年人時首選的禮品。我小時候能吃到京果粉都是沾了我奶奶的光。老婆說她小時候也是跟着她外婆吃過京果粉,她記得外婆挺喜歡吃零食,好像還去食品店買過京果粉呢。
我一直很好奇,京果粉和京果到底是什麼關系,難道是把京果磨碎就做成了京果粉?老婆覺得很有可能,因為她記得在京果粉裡還有沒完全粉碎的京果渣渣。
回想起物資匮乏時代,如果廠裡生産的産品品質不夠好,隻要是還能用的,都要以等外品、處理品、次品的價格賣給群衆。因為物資匮乏,品質差些都不是什麼事兒,隻要東西還能用,在群衆這兒都是搶手貨。
從食品店的角度說,京果易碎,糖粉容易脫落,經過運輸取放,掉下來的糖粉和碎掉的京果難道當垃圾扔了嗎,在那個時代不太可能。也許食品店把京果殘渣收拾收拾就當京果粉給賣了吧。
從食品廠生産的角度來說也一樣,京果生産過程中大概也會出現一些次品廢品,說不定幾個生産周期下來,等産生的廢品次品夠數了,粉碎裝袋就可以做成京果粉給賣了。
朋友老袁曾在人民食品廠工作過,聊起京果粉,老袁說過去京果粉算是産銷量蠻大的産品,等着用殘次品做原材料來加工是不現實的,以老袁所知,過去食品廠的京果粉是用糯米和大米按比例加工成米粉之後做的,詳細做法他不清楚,我們認真猜測了一下,估計是把米粉用油炒熟之後再加糖做成的吧。
跟老婆交流了食品廠裡京果粉可能的做法之後,她說這不是我們小時候吃的涼炒面嘛。我一想還真是,小時候家裡會把面粉炒熟存放起來當點心吃,我還炒過呢。大人們管這個叫涼炒面還是洋炒面,大概是這個發音,到底是哪個字我也不知道。涼炒面跟京果粉一樣的吃法,用開水沖調,喜歡稀的就多加水,喜歡稠的就少加水,涼炒面裡沒有糖鹽,想吃甜的自己加糖,想吃鹹的自己加鹽。
說起南京涼炒面的做法吃法,北方的朋友就不陌生了,這不就是“油茶”嘛。北京天津一帶的文化民俗景點裡支了個龍嘴大茶壺賣的“茶湯”,大概也是南京涼炒面的親戚。這樣一算,京果粉大概就是米粉版的油茶了。
老袁說起過去各大國營食品廠做的京果粉,南京做的最好的是桃源村,但品質上還是比不過揚州的五亭。
前兩年我去揚州,在大麒麟閣懷舊時還買過五亭的京果粉,回來試了下感覺還不如桃源村的好吃。這話講給老袁聽,老袁覺得很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