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張祖諒上任60軍,180師取消番号,可部隊沒有傳達,張去了趟志司

實作“打好仗”的要求,指戰員們一上陣地就嚴密監視敵人。

第一個捷報,是從181師542團6連方向傳來。

542團在1951年10月25日開始接替68軍203師608團防禦任務,28日接防完畢。團長武占魁在本團主陣地上觀察良久,他又到各個山頭的側面觀察敵情和地形,敵方地形在800米以上,本團陣地多在500-600米左右的标高,敵高我低,便于敵方觀察和發揚火力,我軍換防行動盡管在夜間秘密進行,也極易被敵人發現一些征候。敵人火力強,易造成我之傷亡。他還發現敵人偵察頻繁,炮擊增多,判斷敵人可能乘我換防後立足未穩,向510高地或662.0高地突然攻擊。于是,急令前沿分隊加強防禦,細心觀察敵人動向:迅速拟定了反擊敵人突然襲擊方案,指定配屬本團指揮的榴彈炮兵和團屬120迫擊炮、82迫擊炮進行試射,監視敵人可能來襲的方向,做好支援步兵抗擊敵人的準備。

武占魁文化不高,他作戰勇敢,經驗豐富,粗中有細。這一次他的預見性很快得到證明。10月31日12時,敵人以炮兵向6連1個排扼守的510高地猛轟,在這個小小的山頭上落下炮彈1500餘發,野戰工事全部被毀,堅固工事也遭到嚴重破壞。黃昏,敵人并沒有發起攻擊,武占魁令前沿分隊不可放松警惕,令團觀察所仔細觀察敵情。

張祖諒上任60軍,180師取消番号,可部隊沒有傳達,張去了趟志司

午夜剛過,11月1日0時30分,南北韓軍第3師出動兩個多連兵力向1排陣地進攻。武占魁令炮兵迅速發射,向敵進攻隊形集中射擊。

2營6連沉着應戰,把敵人放到三五十米時突然開火,擊退了敵人一波又一波的沖擊,守住了陣地。戰至天明,6連1排擊退了敵人12次沖擊,斃傷敵人200餘名,繳獲美制卡賓槍(半自動步槍)40餘支,機槍2挺,這些都是當時比我軍武器裝備好的兵器,戰士們自然十分高興。60軍首戰告捷,軍首長立即傳令嘉将,給1排記集體三等功。

新戰士譚元深在班長負傷後,主動指揮全班擊退敵人四次沖擊,榮記二等功一次。

在540團方向,一上陣地就遭到南北韓軍第28團1個連的進攻,他們采用近戰開火,火力追擊等戰法,殲敵50餘人,守住了陣地。

張祖諒軍長帶着上級的信任,同志的企盼,來到軍部。各師都派一名負責幹部到軍部歡送韋傑軍長,歡迎張祖諒軍長。179師參謀長姚曉程作為這個師的代表,到軍部後與張祖諒同住一個防空掩體内。

張祖諒詢問接防情況,姚曉程說,接好防了,部署也調整就緒,工事在加強,冷槍冷炮已開展起來。張祖諒說,下一步怎麼打呢?姚答,還沒研究。張說,要打出去,不能死守陣地,打出去殲滅敵人,鍛煉部隊。姚曉程說,對。張祖諒找了許多同志談話,了解各方面情況,虛心細緻地工作。對第五次戰役中180師受損失的問題,他不去評頭論足,本着向前看的精神,帶領部隊打好仗。他上任的時候,上級已經來了電報訓示,決定将180師改為志願軍獨立師,将第33師調歸60軍建制。

張祖諒上任60軍,180師取消番号,可部隊沒有傳達,張去了趟志司

軍黨委成員和180師的上司同志有一種難以言狀的感覺,現在全軍士氣高昂,求戰心切,尤其180師決心打好翻身仗的勁頭己經鼓得足足的。如果此事一傳開,180師的番号都沒有了,還打什麼翻身仗,必然挫傷他們的積極性,甚至對全軍都有影響。180師師長李鐘玄、參謀長王振邦、政治部主任袁本慧研究後沒有向下傳達。張祖諒認為,暫時不傳達是對的,他曾向志願軍首長和第3兵團首長表示,這支部隊在國内打得不錯,根底是好的。第五次戰役沒有搞好原因很複雜,今後謙虛謹慎,同心同德,保證搞好。他了解、研究了全軍的基本情況以後,向兵團首長提出保留180師的意見,得到他們的支援。他又親自到志願軍總部彙報。他說,取消番号對士氣影響太大,現在全軍上下團結一心,決心打好仗,氣可鼓,不可洩。他建議仍然保留180師番号,今後保證搞好。志願軍首長同意了他的意見。

張祖諒在軍黨委會上宣布了上級的決定:“33師暫歸21軍建制,60軍3個師建制不變,要自己跌倒自己爬起來。”180師上司同志聽到這一消息,情緒更高了,他們動員組織大家一定要争口氣,為祖國争光,為志願軍增光,為180師增添新的榮譽,一定要打一好翻身仗。

張祖諒經過調查研究,聽取了各方面的意見,與王誠漢、鄧仕俊、趙蘭田多次研究如何打好仗。他們根據上級總的意圖,最後決定從“小”仗開始,進行陣地練兵,取得經驗,逐漸擴大作戰規模。在具體戰法上首先開展冷槍冷炮活動,在本軍全正面開展“打活靶”。

軍、師主要上司幹部都下到基層,摸到前沿具體指導,各團負責幹部具體組織實施。60軍防禦陣地與敵軍陣地犬牙交錯,距敵人前沿最遠的約2000米,最近的100米左右,一般的都在500米左右,與敵隔山對峙。敵人依仗炮兵、航空兵火力的優勢,欺志願軍火炮少,兵器射擊距離近,故敵人白天在陣地上活動多,看地形、修工事、運物資,甚至在陣地上曬衣服、打籃球、翻單杠等。于是,組織第一梯隊團、營和前沿連隊射擊能手、值班機槍、火炮,隐蔽在便于觀察、便于發揚火力的地方選擇2-3個發射陣地,待敵人出來以後突然開火,消滅敵人。為防止敵人火力報複,掃一槍(炮)就換一個地方。

張祖諒上任60軍,180師取消番号,可部隊沒有傳達,張去了趟志司

開始,有的同志對“打活靶”的作用缺乏認識,認為我們打一槍,敵人還十槍,我們打10炮,敵人還100炮,是惹火燒身。經過試點,上司幹部具體指導,前沿連隊開展這一活動後非常見效,打得敵人不敢輕易活動,龜縮在工事裡。張祖諒、王誠漢到各機關總結經驗,逐漸提高“打活靶”的水準。此後,敵人在陣地上活動少了,但有些事又非出來不可,如大小便、通信、補給及其它非暴露不可的活動,但動作快了,時間短了。于是各機關又改進“打活靶”的方法,對敵人必經之路、必定出來活動的地方,指定射手、機槍、火炮進行監視,标定好射擊諸元,一旦發現目标,立即開火,這樣有效地提高了射擊技術,為射手們提供了一個練射擊的極好機會。

“打活靶”中湧現出一批神槍手。扼守572.4高地的180師540團5連戰士楊池文就是其中一個。他被選為連隊狙擊手後,密切監視敵人。11月初,他發現北漢江以西3名敵人,沿交通溝向北運動,當敵人距他300米左右時,他瞄準跑在最前邊的那個敵軍,扣動扳機,槍響敵人倒下。觀察員報告說:“打中啦”。楊池文觀察,擊中的卻不是最前邊的那一個,而是最後的那一名敵軍;原來是他瞄準的方向是對的,但山地俯角射擊,容易誤近為遠,是測定距離上的誤差。他總結了經驗,又找戰場物體進行試射、練習,摸到了規律。不久,他又發現敵人一名炊事兵送飯,楊池文瞄準敵人腰部射擊,彈着點老在敵人向後顯示,一連射擊20多發子彈,用“子彈”歡送這名敵人近200米。于是他迅速改變射擊方法,取提前量,在敵人行進的前方找一棵樹瞄準待機,當敵人進入瞄準具的缺口時,他果斷擊發,将敵人擊倒;接着又一名敵人竄上來,他又采用提前量瞄準射擊,再一次擊中敵人。不久,兩名敵人出來拉屍體,楊池文運用對運動目标射擊的經驗,再次擊中一名敵人,這一天,他對運動目标“打活靶”,擊倒5名敵人。

以後,他在戰友的配合下,不斷變換位置,改變射擊方法,對固定目标,他采用精确瞄準射擊;對運動目标,他采用待機射擊和追随射擊;他還巧妙地對付敵人的報複射擊,以後發展到能封鎖敵人的火力點。楊池文邊打邊總結經驗,提高自己,還把經驗介紹給戰友。在40天時間裡,他一人“打活靶”就擊中敵人103名,還培養了39名反擊手。他們這批狙擊手還與60炮、82迫擊炮、無後座力炮分隊的值班火炮互相配合,遠的炮打,近的槍打。集團目标炮打,單個目标槍打。戰果越打越大。軍黨委為了失去冷槍冷炮活動,培養更多的狙擊手,給楊池文記一等功一次。

張祖諒上任60軍,180師取消番号,可部隊沒有傳達,張去了趟志司

各師、團指揮員都細心組織“打活靶”。542團團長武占魁具體交待任務,總結經驗。炮1連迫擊炮排副排長李遠貴用28發炮彈,斃傷25名敵人。步槍手賈漢民,用5發子彈擊斃4名敵人。武占魁及時總結他們的經驗,團黨委分别給他們記功,推動了全團的“打活靶”活動。

除了小炮參加冷炮射擊“打活靶”以外,後來軍炮團的76.2野炮也參加了“打活靶”的戰鬥。張連奎團長親自組織試驗,取得經驗,在軍團推廣。這個團7連6班的一門“超齡炮”戰績尤為突出,到1952年底,共擊毀擊傷敵坦克16輛,火炮6門、機槍10挺、汽車7輛。

全軍“打活靶”在全線展開,既是戰場練兵,又是争取主動,有效打擊敵人的戰鬥。大家越打技術越精,戰法越活,情緒越高。僅1952年11、12兩個月,全軍狙擊手用冷槍射擊殲敵1437名,平均每天殲敵23.6名;冷炮殲敵1678名,平均每天殺傷敵人25.8名;這一活動占同期全軍殲敵總數的75.7%。還擊毀擊傷敵人坦克7輛,汽車13輛,各種火炮13門,有力地打擊了敵人的氣焰,而自己付出的代價極小。如果從消費比的原理分析,這種戰法較之進攻戰鬥或防禦戰鬥的戰果和消耗之比,都要經濟合算得多。

在魚隐山上,部署了第536團高射機槍連,他們一上陣地就開展了對空射擊打活靶。1952年10月28日,也就是這個高機連上陣地的第2天,他們利用這座千米高山,把高射機槍組成交叉火網。不久4架敵機襲來,射手們利用地形優勢,展開射擊。射手李振民一個點射擊中1架敵機。在11和12月份他們又擊落敵機16架。高山,射界開闊,又彌補了高射機槍射程近的缺陷,他們發揮優勢,改進戰術,突然開火。到1953年4月,全連共擊落敵機24架,擊傷29架。他們被譽為魚隐山上的“獵戶莊”。

張祖諒上任60軍,180師取消番号,可部隊沒有傳達,張去了趟志司

80軍采取的第二個戰法就是開展小分隊戰鬥活動。這是一種特殊的戰鬥樣式,也是在特定的對峙條件下創造的一種戰法,它既不同于進攻,也不同于防禦,也不同于襲擊。它是綜合各種戰鬥的特長,又以穩定的防禦體系為依托,派出規模不等的小分隊,或三五人,或十餘人至二十餘人,采用陣前設伏、以逸待勞的戰法,截殲襲擾我方陣地之敵。

全軍換防不久,敵人偵察分隊、小股步兵經常到前沿襲擾,有的甚至插入我方前沿陣地側後襲擾。他們根據敵人活動特點,第一步在我方前沿或側後截殲敵人,捉敵散兵。11月幾次截擊奏效,敵人畏殲,縮小了活動範圍。軍上司研究了各種戰況,要求各部把小分隊活動逐漸推向敵人前沿。于是,第二步就活動在敵我緩沖區。第三步把鬥争的焦點推向敵軍前沿,有利時機還襲擊敵人前沿目标。這種戰法非常有效,條令上沒有,更無專門的教材,完全是從實際出發的一種創造。據11月12月統計,全軍出去小分隊活動234次,與敵人戰鬥42次,殲敵348名,俘敵34名。這較北韓戰場上上級要求一個軍每月戰鬥殲滅美軍1個營、南北韓軍1團的目标的要求,雖未達到,冷槍冷炮活動和小分隊活動兩項相加的殲敵人數看,是勝利完成了。同時為以後逐漸擴大殲敵規模創造了條件。

他們采取的第三個戰法就是開展政治攻勢,政治攻勢必須以戰鬥勝利為基礎,與戰場搏鬥互為作用。

60軍黨委根據總政治部、志願軍政治部關于“孤立美軍,瓦解僞軍(南北韓軍)”的訓示,十分重視瓦解敵軍的工作。軍首長分工趙蘭田副政委上司這項工作,軍政治部與司令部一起分析了本軍正面南北韓軍第7師、3師、5師、20師及美10軍1個連的特點,開展政治攻勢。當時敵方陷入持久消耗,厭戰情緒增長。我軍陣地鞏固,炮兵增多,後勤供應有了保障,士氣高昂,戰法靈活,開展政治攻勢時機已成熟。若配合積極的作戰,必能收到良好效果。

張祖諒上任60軍,180師取消番号,可部隊沒有傳達,張去了趟志司

軍政治部拟定了在對峙條件下瓦解敵軍、在進攻戰鬥中瓦解敵軍的兩套方案。還拟定了對“孤立美軍,瓦解僞軍”的基本内容。在對峙條件下主要采用散發宣傳品、送還敵屍、釋放俘虜、播音宣傳等形式進行。進攻戰鬥中的瓦解敵軍主要是戰鬥中結合軍事打擊進行喊話,優待俘虜以擴大影響等形式進行。

軍黨委和政治部就專門針對感恩節、聖誕節、春節的特點,展開三次大規模的政治攻勢,結合經常的不間斷的攻勢,共發傳單等宣傳品60萬份,傳遞信件1946封,送和平徽章750個,戰士們自制的“聖誕老人”1個,智語684條,漫畫189幅,月曆牌1154份,和平信箱63個,宣傳禮物袋1748個,水果糖408斤,魚121條,年糕400斤,酒82瓶,蘋果176斤。送還敵軍屍體5具。在陣地釋放了一批傷、病俘虜。那時播音手段落後,各級想辦法把“洋”廣播器材和“土”廣播器材結合起來,播音1028次,約1173小時。陣前喊話1475次,約1440餘小時。還組織一些人搞社會調查,做好僞軍軍屬工作。這些活動削減了敵軍鬥志,使有的敵人在戰鬥中不頑抗,有的發現我軍在陣地活動也不報告、不主動射擊,也有的在戰鬥中主動繳械,有的投誠,進而縮短了戰鬥時間,減少了我軍傷亡。1953年1,2月份60軍正面平均每月都有幾十名南北韓軍投誠,比一個連、營規模的進攻戰鬥戰果還要大。有三起投誠者是被俘以後,經教育釋放,他們還是感到志願軍對他們好,于是又傳回投誠。有的一見面就用半生半熟的中國話說:“你的,毛澤東的,頂好!”有的投誠人員主動指出敵方火力點和隐蔽工事,有的教志願軍使用繳獲的美械裝備。

戰場喊話也起到很大作用,1953年1月5日,535團9連在攻擊883.7高地東北無名高地戰鬥中,攻克敵人地堡,又用喊話争取了6名敵軍投降。

張祖諒上任60軍,180師取消番号,可部隊沒有傳達,張去了趟志司

瓦解敵軍工作更加鼓舞我軍鬥志,澄清了許多模糊認識。開始,有的同志認為,“現代化戰争比鋼鐵,比技術,瓦解敵軍工作沒有用”。“外國人對我們沒有用,抓過來或投降過來反而要添麻煩”。“對俘虜放了怕暴露軍事秘密,不如殺了省事”。“戰鬥那麼緊張,自己的傷員烈士還很難帶下來,倒真能顧上俘虜”。這些不正确的認識,經過耐心細緻的教育和瓦解敵軍工作的成就,順利解決,使這項工作越做越好,有效地配合了戰鬥的進行。

他們扼守陣地,“打活靶”、瓦解敵人、抗擊敵人進攻,大力開展小分隊活動,取得了可喜的戰績,又熟悉了敵情、地形,總結了實戰經驗,創造了以劣勢裝備戰勝優勢敵人的一些新戰法,士氣越打越高,信心更足。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