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英雄的土地,一部紅色的傳奇。
每到節假日,陝甘邊革命根據地照金紀念館遊人如織,人們在此重溫那段峥嵘史詩,汲取信仰的力量。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以照金為中心的陝甘邊革命根據地,在中國革命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要加強對革命根據地曆史的研究,總結曆史經驗,更好發揚革命精神和優良作風。
照金位于陝西省銅川市,地處陝甘毗鄰地區,四面環山,溝壑縱橫,地勢險要。
1927年大革命失敗後,中國共産黨人開始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統治,開創革命根據地。20世紀30年代初,劉志丹、謝子長、習仲勳等老一輩革命家在這裡英勇開展革命活動,建立了以照金為中心的西北地區第一個山區革命根據地——陝甘邊革命根據地。在根據地建立與發展過程中,孕育形成了具有鮮明時代特征、彰顯共産黨人初心使命的照金精神——不怕犧牲、頑強拼搏的英雄氣概,獨立自主、開拓進取的創新勇氣,從實際出發、密切聯系群衆的工作作風。
照金精神,是陝甘邊革命根據地成功開創和西北革命力量發展壯大的重要精神支撐和精神動力,是中國共産黨人崇高理想追求和紮實工作作風的精華,曆經歲月洗禮而不褪色分毫,是黨和人民寶貴的精神财富。
2018年5月30日,習近平總書記給照金北梁紅軍國小學生回信,勉勵同學們多了解中國革命、建設、改革的曆史知識,多向英雄模範人物學習,熱愛黨、熱愛祖國、熱夫妻民,用實際行動把紅色基因一代代傳下去。
在這片英雄的土地上,一處處革命舊址講述着堅如磐石的信仰信念,一件件紅色文物彰顯着曆久彌新的照金精神。
不怕犧牲、頑強拼搏的英雄氣概
“陳家坡,不一般,明燈廣場在眼前,明燈亮,明燈紅,明燈照耀向前行,陳家坡會議是明燈,指明了革命新征程……”在陝西省銅川市照金鎮陳家坡會議舊址展館的門前古樹下,講解員杜天祥身着紅軍服、手打小快闆,正在給遊客生動講述着發生在照金的革命故事。
1927年大革命失敗後,面對國民黨當局實行的白色恐怖,以劉志丹、謝子長、習仲勳等為代表的西北共産黨人在“八七會議”精神指引下,開始組建西北反帝同盟軍、紅軍陝甘遊擊隊,建立西北地區第一支主力紅軍——紅二十六軍,并開展遊擊鬥争,建立革命政權,進行土地革命,建立了黨在西北乃至北方地區的第一個山區革命根據地——以照金為中心的陝甘邊革命根據地,開辟了陝甘革命鬥争新局面。
在這一艱苦的曆程中,根據地的建立者們面對國民黨軍隊數次重兵“圍剿”的艱難處境,面對屢遭挫敗的鬥争形勢,卻依然前仆後繼,勇往直前。正如劉志丹所言:“幹革命還能有不失敗的時候?失敗了再幹!”正是秉持着不畏失敗、不畏強敵的堅強信念,中國共産黨人團結帶領根據地人民群衆奮力反擊。在第一次薛家寨保衛戰中,遊擊隊員憑險據守、奮勇阻擊、冒雨殺敵,用根據地自制的麻辮手榴彈和土地雷,一次次打退敵人的進攻,取得了寶貴的勝利。
在信仰與生命面臨抉擇時,革命先烈們不曾有絲毫猶豫。耀縣起義的上司者、紅四十二師師長王泰吉為了擴大革命武裝力量,主動要求去豫陝邊做兵運工作,途經陝西淳化時被捕入獄,在敵人面前視死如歸,英勇就義。第二次薛家寨保衛戰中,女紅軍遊擊隊戰士在寨子失陷時被敵人逼到石崖絕壁上,甯死不屈,縱身跳崖。
“入黨就是要為自己的信仰奮鬥到底。作為一個人來說,奮鬥到底,就是奮鬥到死。”劉志丹堅定地表示,自加入中國共産黨之日起,就把一切都獻給了黨,無論是在什麼情況下,都對自己的選擇沒有懷疑過,對自己的信念沒有動搖過。
中國革命的勝利,是無數革命先烈用鮮血和生命換來的,他們信仰堅定、不畏犧牲、頑強拼搏,為黨和人民事業作出了巨大犧牲與貢獻。
這份報國熱情和使命擔當在時代變遷中代代相傳。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一線、防汛抗洪救災前方和戍守邊疆的前哨等祖國最需要的地方,90後、95後甚至00後都已主動扛起責任,勇挑重擔,沖鋒在前。
“清澈的愛,隻為中國。”這是2020年6月在守邊護邊時壯烈犧牲的陳祥榕烈士生前寫下的戰鬥口号,這位英雄犧牲時年僅18歲。他用生命守護着祖國的領土完整,以英雄壯舉诠釋了不怕犧牲、頑強拼搏的英雄氣概。
獨立自主、開拓進取的創新勇氣
1933年8月,陝甘邊特委在照金陳家坡召開黨政軍聯席會議,即陳家坡會議,這是在陝甘邊革命鬥争連續遭受嚴重挫折且與上級組織失去聯系、根據地面臨生死存亡的危急關頭召開的一次會議。
習仲勳、秦武山等陝甘邊黨和紅軍上司人堅持從實際出發,獨立自主地探索制定符合實際的戰略方針,鞏固和擴大了以照金為中心的陝甘邊革命根據地,将紅二十六軍第四團、西北群眾抗日義勇軍和耀縣遊擊隊等彙聚根據地的各路革命武裝統一起來,使陷入低潮的陝甘邊革命形勢出現了新的重大轉機,為恢複和重建紅二十六軍、堅持與發展陝甘邊革命根據地作出了重要貢獻,标志着陝甘邊黨和紅軍開始走向成熟。
陳家坡會議挽救了陝甘邊革命根據地、挽救了西北紅軍、挽救了陝甘邊革命,在陝甘邊黨和紅軍的發展史上具有重要的曆史地位,被譽為陝甘邊革命曆史上的“遵義會議”。
在陝甘邊革命根據地照金紀念館裡,一群孩子圍在展櫃前,好奇地打量着幾個黑乎乎形似小香瓜的鑄鐵疙瘩,“小香瓜”的頂端還鑄有一個小環,綁着麻繩辮子。
“這是照金蘇區時期紅軍薛家寨修械所研制的麻辮手榴彈,投擲方式相當于今天的擲鍊球。将麻辮手榴彈高高舉過頭頂掄數圈,用力一甩,落地即炸。它在照金蘇區反‘圍剿’鬥争和薛家寨保衛戰中發揮了很大的威力。”據陝甘邊革命根據地照金紀念館講解員介紹,麻辮手榴彈是當年修械所的勞工們獨家研制的武器,展現了在艱苦條件下獨立研究、主動創新的精神。
這種自主研究、勇于創新的精神還展現在陝甘邊革命根據地發展與建設上。中國共産黨人積極創造符合當地特點的治理方案,建立起黨組織和群團組織,培養了一批批革命骨幹。
面對國民黨的經濟封鎖,1933年春夏之際,陝甘邊區革命委員會在薛家寨山下的亭子溝建立了貿易集市,紅軍遊擊隊和機關後勤部門在集市上堅持“公買公賣”“讓群衆先買”的原則,并保護白區來的中小商賈。慢慢地,照金周邊不管是白區還是蘇區,群衆、商販都來這裡交易,貨雜人旺,集市氛圍濃厚。亭子溝貿易集市,不僅友善了周圍群衆,更重要的是打破了敵人對蘇區的經濟封鎖,活躍了蘇區經濟,為紅軍籌集糧秣等必需品,最大限度地解決了部隊的給養問題,為黨上司南梁和陝北革命根據地建設積累了寶貴經驗。
初心不變,照金巨變。步入新時代,在這片紅色的土地上,俯下身子、邁開步子,唯真求實的進取精神使照金面貌煥然一新。在脫貧攻堅中,針對部分貧困戶存在的“習慣窮”“争當窮”“無奈窮”“等靠要”等落後思想狀況,當地推出“八星勵志”扶貧扶志活動,提振群衆脫貧主動性。“八星勵志”扶貧扶志活動實施以來,湧現出多名先進典型,全面激發了貧困群衆内生動力。
照金還推出了“黨支部+龍頭企業+集體合作社+貧困戶”模式,建構貧困群衆利益聯結機制,不僅培育了一批特色優勢産業,拓寬了群衆增收管道,還實作了就近就業,使“活好找、錢不少、離家近”的工作成為現實。
獨立自主是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基本立足點,是中國共産黨和中國人民始終堅持的原則。在艱難困苦的環境中,中國共産黨人從實際出發,自主探索救亡方案,一步步取得了革命勝利。在新時代,共産黨人初心不改,繼續秉持切實為人民群衆謀福利的進取精神,推動各項事業從成功不斷走向新的成功。
從實際出發、密切聯系群衆的工作作風
習近平總書記在“七一勳章”頒授儀式上強調,踐行宗旨,就是對人民飽含深情,心中裝着人民,工作為了人民,想群衆之所想,急群衆之所急,解群衆之所難,密切聯系群衆,堅定依靠群衆,一心一意為百姓造福,以為民造福的實際行動诠釋了共産黨人“我将無我、不負人民”的崇高情懷。
照金的曆史和今天,與黨的事業休戚相關,與人民群衆聯系緊密。
曾經,照金人民飽受剝削壓迫,生活悲慘困苦。直到中國共産黨出現,才改變了這一切。在殘酷的革命鬥争中,中國共産黨人始終堅持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始終堅持密切聯系群衆,得到了人民群衆的真心擁護和支援,成為踐行黨的群衆路線的光輝典範。
在根據地建立過程中,劉志丹曾說,隻要政策對頭,緊緊依靠群衆,困難是可以克服的。習仲勳一村一村做調查研究,一家一戶探訪發動群衆,相繼組織起農會、貧農團、赤衛隊和遊擊隊,為根據地建立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紅軍陝甘遊擊隊到達照金後,沒收并配置設定了大地主囤積的糧食,群衆感激地稱分的是“救命糧”,紅軍是“救命恩人”。随後,在根據地轟轟烈烈的土地革命運動中,紅軍結合當地實際,組織發動群衆沒收地主土地配置設定給貧苦農民,廢除反動政府的一切苛捐雜稅,同時積極推行發展生産的經濟政策,實行了禁煙、禁賭、放足等新政策,樹立起社會新風尚。
中國共産黨時時處處維護和代表着廣大人民群衆的利益,也得到了人民群衆的真心愛戴。一首傳唱至今的陝甘民歌這樣唱道:“羊肚子手巾三道道藍,哥哥跟的是咱劉志丹。老劉站在山上喊一聲,咱們千家萬戶齊響應。”習仲勳在上司陝甘邊區蘇維埃政府工作時,群衆有了困難便趕來找他,而無論誰來,習仲勳馬上就見。邊區政府曾頒布這樣一項法令:凡一切黨政軍幹部,如有A錢十元錢以上者槍斃。一系列紀律和法規的實施,保證了對人民利益秋毫無犯和為政清廉,深受根據地人民擁護。
據陝西黨史專家袁武振介紹,根據地軍民魚水情誼深,軍民團結如磐石,即使革命事業出現了困難與危險,也總能在群衆支援下渡過難關。敵人曾數次調動大批兵力,妄圖一舉蕩平陝甘邊根據地。當時照金遊擊隊槍支不足、彈藥匮乏,敵人雖對渭北、照金展開瘋狂進攻,但在群衆的全力掩護支援下,基層黨的組織沒有遭到破壞,遊擊隊也沒有遭受嚴重損失。到了冬天,淳化、耀縣一帶的遊擊運動又大大發展起來。陝甘邊革命根據地雖經起伏,卻能持續發展壯大,與中國共産黨人一心為民、始終密切聯系群衆密不可分。
“照金蘇區時期,革命先輩們始終植根群衆、依靠群衆,打土豪、分‘救命糧’,開展土地革命,廢除苛捐雜稅,才赢得了群衆的真心愛戴,使根據地各項工作深深植根于人民的沃土中,生根、發芽、開花,結出累累碩果。”中共銅川市委黨校黨史專家陳建宏說。
回望來時路,黨和人民始終血脈相連、生死與共,而這也正是我們黨的力量之源、勝利之本。
烽煙雖已遠,峥嵘歲月稠。光陰飛逝,如今的革命老區照金紅牆白瓦、依山臨水,成了鑲嵌在群山中的一顆明珠。近年來,照金堅持開發利用紅色資源,推進城鎮化建設,大力發展社群工廠、紅色旅遊、特色種植養殖等緻富産業,群衆就業門路不斷拓寬,人民實作安居樂業。通過建設陝甘邊革命根據地照金紀念館、紀念廣場、紀念碑和照金幹部教育基地,打造展現紅色記憶、傳承文化脈絡的美麗小鎮,吸引無數遊客來到照金追尋革命遺迹、接受紅色教育,形成了既符合實際又獨具特色的發展模式。
“透過照金精神産生與發展波瀾壯闊的曆史程序,我們深刻體會到人民群衆是曆史的創造者,亦能從中感悟老一輩無産階級革命家艱苦樸素、心系人民的高尚情操。在新時代,繼承和弘揚照金精神,就必須牢牢堅持從實際出發、密切聯系群衆的工作作風。”陳建宏說。
“照金精神作為中國共産黨人精神譜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已深深融入中華民族血脈和靈魂,成為鼓舞激勵中國人民不斷攻堅克難、砥砺奮進,從勝利走向勝利的強大精神動力。”中共銅川市委書記樊維斌說,“百年恰是風華正茂。在中國共産黨成立100周年之際,我們要從黨的光榮輝煌曆史中汲取前行的智慧與力量,赓續紅色血脈、傳承紅色基因,繼承光榮革命傳統,弘揚照金精神,接續奮鬥,甘于奉獻,為實作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中國夢凝聚磅礴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