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族喜歡狩獵,大概在東西方文化裡,沒有差别。中國皇帝也有這麼一個古老的傳統,就是帶着宮中皇子、王族、貴胄們打獵。

東漢著名史學家班固的《漢書》中專門記載了這個故事:
冬,上幸長楊射熊館,布車騎,大獵。
《史記》中也有記載:
(相如)常從上至長楊獵。是時天子方好自擊熊彘(zhì),馳逐野獸,相如上疏谏之。
由上可知,古代皇室在長楊這個地方專門設有“射熊館”,以供皇家打獵之用。那麼,為何這個打獵館要用“熊”來命名呢?
班固在另一部書《白虎通義》中說道:
《含文嘉》曰:“天子射熊。諸侯射麋(mí),大夫射虎、豹,士射鹿、豕(shǐ)。”天子是以射熊何?示服猛,巧佞(nìng)也。熊為獸猛巧者,非但當服猛也。示當服天下巧佞之臣也。諸侯射麋者,示達遠迷惑人也。麋之言迷也。大夫射虎豹何?示服猛也。士射鹿、豕(shǐ)者?示除害也。各取德所能服也。
王充在《論衡》中也有一段相同的記載:
天子射熊,諸侯射麋,卿大夫射虎豹,士射鹿豕,示服猛也。
這時我們明白了,原來熊是供皇帝本人射獵的。理由是:熊,猛而巧佞。射而服之,喻皇威制下臣之巧佞。
是以,熊這個古時的祥瑞之獸,等級很高,隻能由皇帝本人射殺。而這也引出了一個關于“康熙帶乾隆獵熊”的故事。
和丸教子
孟母,是孟子的母親,她有一個婦孺皆知的故事,叫 “孟母三遷”。千百年來,“孟母三遷”作為教子有方的典型範例,被世人傳頌。其實,古代曆史上還有一位母親,也是一位模範母親,她的故事叫“和丸教子”。
《新唐書》“卷第一百五十四•列傳第八十八•柳仲郢(yǐng,音“影”)傳”:
柳公綽,字寬,京兆華原人。……子仲郢,字谕蒙。母韓,即臯女也,善訓子,故仲郢幼嗜學,嘗和熊膽丸,使夜咀咽以助勤。長工文,著《尚書二十四司箴》,為韓愈咨賞。元和末,及進士第,為校書郎。牛僧孺辟武昌幕府,有父風矩,僧孺歎曰:“非積習名教,安及此邪?”入為監察禦史,遷侍禦史。
說的是有位叫柳仲郢的人,小時候好學,非常勤奮。他的母親韓氏,也非常善于教子,就經常“和丸”,就是調和“熊膽丸”,讓這位柳仲郢夜裡服用,幫助他發奮苦讀。後來,柳仲郢考上了進士,還得到韓愈的賞識。
後來,柳仲郢母親韓氏的這個舉動,被稱為“和丸教子”。還被明代人編入到《幼學瓊林》中,《幼學瓊林》是專做學童啟蒙的兒童讀物,有點像我們今天知道的“三字經”。書中寫到:“和丸教子,仲郢母之賢。”使得韓氏稱為了我們中國古代有一個“教子有方”的母親典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