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日休“奉和魯望漁具十五詠.釣車”奉和的就是陸龜蒙。古人彼此稱呼字号表示尊重,親近 。陸龜蒙 皮日休是同命相憐的好朋友,經常彼此唱和。陸龜蒙也稱呼皮日休“襲美”。 如 “頃自桐江得一釣車以襲美樂煙波之思因出以為玩…酬答”
旋屈金鈎劈翠筠,手中盤作釣魚輪。
忘情不效孤醒客,有意閑窺百丈鱗。
雨似輕埃時一起,雲如高蓋強相親。
任他華毂低頭笑,此地終無覆敗人。
曾招漁侶下清浔,獨繭初随一錘深。
細輾煙華無轍迹,靜含風力有車音。
相呼野飯依芳草,疊和山歌逗遠林。
得失任渠但取樂,不曾生個是非心。
---《全唐詩. 卷625-22》

打出投竿,支好固定牢,就互相招呼着,在岸邊草地上野餐,吃喝高興了,一時興起就吼它幾嗓子,至于釣沒釣到魚,管它呢,玩兒的就是這個随心所欲 ,遠離是非。
有人可能要問:不是至晚漢代就有了釣車嗎? 為什麼800年後的晚唐,陸龜蒙得到釣車還那麼珍貴?那麼興奮?
這個問題對于老釣魚人可能好了解。就如玻璃鋼工藝技術上世紀四十年代美國人就已經轉為民用,我國自主研制成功玻璃鋼制品也是一九五八年。我8歲(上個世紀六十年代)就釣魚,但用上買來的伸縮式玻璃鋼釣魚竿,已經是文革後的上世紀八十年代,以前就是用根獨節竹竿。至于使用釣車 也就是魚線輪,已經是上世紀九十年代的事兒了, 距離漢代畫像石的釣車已經2000年了。
雖然此時的魚線輪與古人的釣車結構,材料已經都有了重大改變,輪體也已經用上了工程塑膠甚至金屬,繞線傳動裝置也借助金屬軸承而不是古代的竹木咬合,但工作原理是一樣的。
新式裝備也需要技術普及和商品流通,甚至财力和機遇。
陸龜蒙的這首詩後半部分,乍眼一看,好像沒一句與釣魚有關,但通過動作 情景, 陸龜蒙卻已經将用釣車釣魚的技術特點和優勢寫得淋漓盡緻。
曾招漁侶下清浔,獨繭初随一錘深。
看陸龜蒙詩裡的情景,就像我兒時放暑假了,窗外夥伴招呼一聲“走啊,釣魚去!”轉眼就到了釣位,整理好鈎漂線餌,讓鉛墜綴着釣組, 舉竿轉身,看準釣點, 發力 –甩投,釣組就嗖的一聲, 掠過水面,被投得遠遠地,毫無際涯,隻能聽見釣組牽動釣車的呼呼放線聲。他們的釣組何以打得那麼遠,以至于“細輾煙華無轍迹”?關鍵就是那個“一錘”, 這個“錘”就是現在用的鉛墜。隻要它的分量适當,垂釣高手都能借助魚線輪把釣組抛投出百八十米!
看似雖然沒有刻意描繪釣魚,但“細輾煙華無轍迹,靜含風力有車音”卻是釣車釣魚的真實寫照。借助釣車一下子就把釣組抛投得無影無蹤,隻聽到呼呼的“要線”聲,短短十四個字,就寫出了技術的娴熟,也寫出了新式裝備的優越。
出于對新式釣魚裝備的喜愛,陸龜蒙還特意寫了首以釣車命名的詩:
溪上持隻輪,溪邊指茅屋。
閑乘風水便,敢議朱丹毂
高多倚衡懼,下有折軸速。
曷若載逍遙,歸來卧雲族
----《全唐詩.卷620_5》“漁具十五詠.釣車”
好像自從有了釣車,魚線輪就成了釣具中的王牌,釣魚不再是持竿 而是“持隻輪”。以掌控軸速來左右釣魚。實際上抛竿還得魚線輪與釣竿相結合才抛得出,投得遠,釣得準。詩人這樣寫 是為了強調釣車在釣魚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它帶給了人們的更大樂趣。有了釣車,釣魚人更加逍遙自在,忘情山水 笑傲權貴 活得更舒坦快活。
陸龜蒙跟皮日休顯擺輪車, 顯擺他的裝備精良 引起了皮日休詩興。不但把魚線輪寫進了詩歌中,而且内行,深刻生動地描寫了釣魚。
“魯望以輪鈎相示,緬懷高緻,因作三篇”應該寫于鹹通十年(公元869年)為蘇州刺史從事到僖宗乾符二年(公元875年) 皮日休任毗陵副使之間。毗陵即常州.此時皮日休與當時退居蘇州養魚種地的陸龜蒙往來友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