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一本香港大學生的“敦煌手帳”

新華社香港6月6日電 題:一本香港大學生的“敦煌手帳”

新華社記者 李豫川

翻開手帳的牛皮封面,一幅幅水彩畫映入眼簾,褐色的大佛殿、黃色的岩石、藍色的嘉峪關機場……這是香港浸會大學的大一學生羅小曼手繪的“敦煌手帳”。

羅小曼是個娴靜淡雅的女生。她的錢沒有花在衣服和化妝品上,而是花在了本子、膠紙、顔料等文具上,“希望别人通過我的文字和畫了解我”。她用心中代表敦煌的顔色來畫她的手帳。

祖國有那麼多美麗有趣的地方

羅小曼幼時随父母從廣東來到香港。由于父親有寫日記的習慣,她耳濡目染,自小就将自己的喜怒哀樂寫進本子裡。從最初隻有文字,到後來圖文并茂,每一頁都用心做,就這樣,一本又一本,羅小曼已經做了七、八本手帳。

一本本牛皮手帳整齊地排列在書桌上,它們是小曼的“好朋友”。小曼時不時拿出來翻翻,每本手帳都訴說着一段故事。

2012年,羅小曼第一次參加香港學生赴内地交流團。那趟雲南之行開闊了她的視野:原來,祖國有那麼多美麗有趣的地方。小曼還記得,她和幾十個香港學生坐了5個多小時汽車,為一個偏遠村落的村民送水。一位老奶奶用布滿老繭的手緊緊握着小曼的手,用方言為她唱了一首歌,“從來沒有一個人用這種方式感謝我”。

2017年春天,羅小曼再次參加了香港學生赴内地交流團。這次,她如願去了向往已久的敦煌。

為精美絕倫的敦煌壁畫而贊歎

30個香港大學生從深圳出發,先到西安,再到嘉峪關,雖然一路勞頓,但大家都很興奮。這些在1997年香港回歸前後出生的香港孩子都是第一次去祖國的大西北,舒适快捷的高鐵、整潔的城市街道、沿途大大小小的風車,随處可用的移動支付令他們驚訝。“内地變化好大,敦煌也很現代化了。”羅小曼說,西部的發展大大出乎同學們的意料。

不光是敦煌莫高窟精美絕倫的壁畫讓他們贊歎,曼妙獨特的敦煌舞也讓他們驚豔。看過敦煌舞表演後,同學們都被深深地吸引住了,有的女生還饒有興緻地向舞者學習一些敦煌舞的基本動作。

站在著名的莫高窟第96号洞窟(“九層樓”)前,小曼激動不已。她用黃色和黑色小楷在手帳中詳細記錄了洞窟内的每一個細節,比如壁畫中為何是反彈琵琶……由于窟内不能拍照,她又在網上一幅一幅地搜出所見壁畫的照片,列印出來,小心翼翼地貼進手帳。

手帳中有一頁貼着駱駝和佛像的照片,照片空白處被她着上了土黃、咖啡和黑色。她說,敦煌是絲綢之路的要道,很多商人曾騎着駱駝來到這裡,經過千年洗禮,敦煌燦爛的文化才被後人發掘,“能在博物館中觸摸敦煌悠久的文化,是今人之幸”。

參觀敦煌研究院院史陳列館,一本本不同時期敦煌研究員們所做的敦煌筆記讓羅小曼和同學們震撼。研究員們對敦煌每一個洞窟的研究都非常細緻,筆記本很厚,紙發黃了,鋼筆字的每一筆都很用力。聽到有研究員40多年未出敦煌一步,小曼震驚了,她佩服這些把畢生精力都獻給敦煌的人。由于敦煌壁畫是以礦物質作顔料,空氣和陽光都會對壁畫有所損害,是以,不同時期的研究員們留下的筆記就顯得彌足珍貴。

在小曼的手帳中,西北師範大學敦煌學院的趙老師是位重要人物。趙老師臨摹敦煌壁畫已有幾十年,他每天花在臨摹上的時間超過10小時,也曾用了十年時間臨摹一幅畫。趙老師說,臨摹的意義在于,若有一天,後人無法再看到敦煌真容,他們還能從臨摹的壁畫中去感受敦煌。

敦煌現有壁畫約4萬多平方米,洞窟綿延45公裡,藏品3萬多件。趙老師告訴小曼,在敦煌,就算讀過萬卷書的人也會覺得自己才學淺陋。小曼打心眼裡佩服趙老師為延續敦煌文化甘受寂寞,“經過無數人千年的營造才鑄就了敦煌”。

讓更多香港人了解敦煌喜歡敦煌

敦煌之行前,小曼隻曉得學藝術要學西方,學新東西,現在她明白,中國文化中有許多好東西可以發掘,要去尋根。

小曼說,香港雖是東西文化交融之地,她身邊知道敦煌的朋友卻很少,是以她迫不及待地想讓更多香港人知道有這樣一個神秘美麗的地方。如何更好地用香港人喜歡的方式推廣敦煌,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羅小曼正在摸索,“要學更多東西,投入更多時間”。

敦煌歸來,她制作了個人社交網頁,将參觀敦煌16個洞窟的筆記放到了自己的社交網上,獲得不少點贊。原來,對此感興趣的香港人還不少,小曼信心更足了。她立志要像趙老師保護敦煌文化那樣投入而執着地學習、推廣中華傳統文化。

她說,香港文化的根是中國傳統文化。

據此次敦煌交流團負責人介紹,這批香港孩子所寫的上萬字的《敦煌報告》讓敦煌的研究員們很感動。他們正與敦煌相關機關積極籌備,争取讓60幅敦煌洞窟的臨摹畫,于年内在香港多所大學和中學展出。

“我願意當志願者,為更多香港人講解我收獲的敦煌知識。”小曼笑着說。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