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群狼戰術”獵殺的第一個目标是英國“雅典娜”号客輪。1938年9月,英國“雅典娜”号客輪悠閑地行駛在大西洋上。船上的旅客正沉浸在平靜而安逸的旅行中。突然,他們聽到了幾聲巨響,并感到了強烈震蕩。一刹那間,客輪上油煙滾滾,海水湧進了船艙。幾分鐘後,“雅典娜”号客輪開始下沉并最終葬身海底。此後幾年,盟國的大型運輸船隊屢有同樣遭遇,而罪魁禍首正是德國海軍的U型潛艇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1">U艇獵殺者</h1>
Q船最早取得戰果的時間,是在其投入作戰半年之後。1915年6月23日,由拖船改成的誘餌船“塔拉納基”号(HMS Taranaki)和英國潛艇C24通力合作,前者扮演普通商船誘使德國潛艇U-40接近自己并上浮,後者——通過兩條電話電纜與“塔拉納基”号保持着通訊——則抓住時機發射1條魚雷将其擊沉。在1915年2月14日才入役的新型U艇U-40還沒有擊沉過任何一艘協約國的商船,就這樣稀裡糊塗遭了殃,除了當時在指揮塔上的3人外,其餘32人全部罹難,包括艇長格哈德•福布林格在内。
盡管這次打擊并非由誘餌船直接實施,但Q船在引誘U艇的過程中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也證明Q船這一概念是行得通的。而真正屬于Q船的反潛戰果也很快就在這一年夏天來到,7月24日這一天下午,“查爾斯親王”号(HMS Prince Charles)誘餌船成功發炮擊沉了向自己靠攏的U-36。
U-36是1914年11月入役的潛艇,同出師未捷的U-40不同,這艘U艇在1915年上半年裡戰果突出,到7月已經擊沉了14艘商船,其中最大号的是一艘排水量接近3900噸的挪威貨輪,另外還俘獲了3艘。
從這個角度可以看到Q船的舯部和後甲闆
24日,由馬克•沃德洛海軍上尉指揮的誘餌船“查爾斯親王”号和U-36相遇時,後者剛剛截停了丹麥貨輪“路易斯”号(Luise),部分艇員開始登船檢查。在瞭望發現了“查爾斯親王”号後,U-36又轉而駛向“查爾斯親王”号,并勒令它停航。
當U-36駛近到距離“查爾斯親王”号600米遠時,後者突然升起英國海軍旗并開炮,緻使U-36在自己艇員的一片驚愕裡中炮沉沒。這時,剛才還被U艇威脅的“路易斯”号發揮國際海事精神,駛上前來準備搭救U-36的落水者,豈料竟遭到“查爾斯親王”号的炮擊!後者後來對此的解釋是,以為來的是德國海軍的潛艇補給艦。在U-36沉沒45分鐘後,Q船才着手打撈德國艇員,結果是救起包括艇長格雷夫海軍上尉在内的16人,U-36上的另外18人則已經與艇同沉。
1915年夏天的這一幕是Q船第一次完美達成了賦予自己的使命,令英國海軍上下振奮不已,而首開紀錄的船長沃德洛更是為此獲得優異服務勳章。同時,英國海軍部亦履行諾言,向“查爾斯親王”号發出1000鎊獎金。
“查爾斯親王”号的成功刺激英國人加大Q船部隊規模,到1916年4月,共有16艘Q船在役,而到了當年年底,這個數字就增加到了51艘。“查爾斯親王”号的成功經驗亦表明,Q船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能夠在第一時間準确開炮,是以這一階段對于炮手的訓練成為Q船船員整訓的重點,入選的炮手往往是百裡挑一,訓練要求是“必須在頭三發射擊中至少取得一發命中”。照貝利少将的說法,Q船的“成功取決于迅速開炮的靈活與射擊的精準度,不可能存在第二次機會”。
雖然U-40和U-36疊遭暗算,但是在沉沒前都無法将遇襲情況報告出去,德國海軍也就無從掌握其準确緻沉原因,加之這一階段英軍不斷加大Q船建設力度,使得整個1916年都成為Q船作戰史上的黃金時期。
在1917年1月到來之前,盡管Q船遭遇U艇的次數并不算太多,但德國人在這樣的遭遇中每每上鈎,使得Q船獲得了頗高的反潛作戰效率:在32次這樣的遭遇戰中,有多達9艘U艇被擊沉,英軍付出的代價僅僅是損失2艘Q船。
在看似豐碩的反潛戰果的背後,有一個事實是無法掩蓋的,那就是Q船的作戰充滿着艱辛。在沒有明确的情報支援的情況下,Q船在茫茫大洋上搜尋U艇的過程完全可以用大海撈針來形容。對此,在一戰後期出任英國海軍大艦隊司令的大衛•貝蒂海軍上将曾經形象地比喻:“猶如在一捆幹草中去尋找一根針,而你一旦找到了,還得用另外一根針去觸碰它。”
表現Q船俘獲潛艇的漫畫
因為無從預判U艇的動向,Q船的出擊也通常沒有特定任務,往往隻是把一片特定的水域範圍劃給船長,然後任由Q船長期出海,在浪尖希冀好運降臨。據一位Q船船長回憶:“幾乎每一次,我在出航時都沒有接受過任何指令,出航後,我隻是每天向總部通報一下我都做了些什麼。”
對Q船來說,發現U艇的主要手段就是船員們的目力觀察,隻有在非常偶然的情況下,才會得到一些關于U艇動向蛛絲馬迹的情報,這些情報往往來自最近剛剛受到U艇攻擊的船隻的報告,不過即使是這樣的資訊,能夠準确引導發現U艇的機率也非常小。
英國海軍中對于Q船的部署流傳着這樣的說法,“不要把‘神秘船’部署在U艇曾經出現過的水域,而要把它們部署到U艇可能會出現的水域去”,顯然,這隻是一種理想狀态。
而且,事情不可能總是朝一個方向發展。在吃了太多次虧之後,德國U艇開始意識到出現在自己面前的“商船”并不總是可口的獵物。那些富有經驗的U艇艇長在觀察商船目标時變得極為謹慎,有時直接采取魚雷攻擊,有時雖然上浮并接近但是保持足夠的警惕,以備一旦目标變身為反潛艦,可以立即投入反制作戰。
在這種情況下,Q船和U艇遭遇的機率雖然從1917年開始呈上升趨勢——從1917年2月到一戰結束有超過100次的接觸記錄,但是Q船的反潛作戰效率卻直線下降,在這個時間段裡隻有3艘U艇被Q船擊沉,而相比之下倒是有多達23艘Q船在執行反潛任務時反遭毒手。
事實上,在1917年6月之後,Q船就再也沒能擊沉過U艇,這一事實清楚地表明:依靠僞裝欺敵的手段在反潛戰中取得奇效的美好時期已經結束了。不過,這絕不意味着Q船自此停止了努力,相反,Q船的船員們在例和的反潛巡航中保持着一如往昔的勇氣與冷靜,而與U艇的遭遇也一如往昔地充滿着殊死搏鬥的殘酷氣息。
發生在1917年8月比斯開灣内的一場直接對抗,就是一戰期間發生在Q船和U艇之間的極具典型性的一次對決,甚至于在整個一戰海戰史上的單艦(艇)對決中都占有極其突出的戲劇性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