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一戰電影《1917》挑戰全片“一鏡到底”

作者:新華社客戶

近日,導演薩姆·門德斯在紐約動漫展上表示,由其執導的一戰題材影片《1917》将采用“一鏡到底”的方式拍攝,“這部電影的設計初衷就是一個鏡頭”。門德斯稱,這部電影是他迄今為止完成的“技術上最困難的事情”,但也是最令人愉快的事情。

一戰電影《1917》挑戰全片“一鏡到底”

之是以全片隻用一個長鏡頭,與電影的故事有關。一戰期間,兩名年輕的英國士兵受到指派,執行一場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他們必須和時間賽跑,冒險進入敵區傳遞一個重要情報,挽救1600名士兵的生命。門德斯表示,“一鏡到底”可以讓觀衆身臨其境,更有代入感。該片主要在英國取景拍攝,導演門德斯和攝影師羅傑·迪金斯花了9個月時間籌備。由于主要是外景拍攝,受天氣影響很大,隻能用自然光拍攝,讓拍攝工作也變成一件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新京報記者獨家揭秘該片如何挑戰“一鏡到底”拍攝。

故事靈感 導演祖父是一戰老兵

影片以一戰時期,1917年春某一天的兩個小時為背景,當時德軍從戰場撤退到“興登堡防線”,那裡設定了地雷和狙擊手作為陷阱。英國軍隊在與德軍長期的僵局後,尋找機會消滅對手,計劃進攻興登堡,在最後關頭才發覺這是德軍的陷阱。布雷克和斯科菲爾德兩位年輕的英軍士兵奉命去前線傳達指令,與時間賽跑,冒險進入敵區要求停止襲擊德軍,這不僅僅是為了拯救1600名英國士兵,而且布雷克的哥哥也在前線。

導演門德斯說,這個故事的靈感源于自己的祖父,“我第一次了解任何形式的戰争都是我祖父告訴我的”。門德斯的祖父參加過一戰,和電影中的人物一樣在戰争期間也傳遞過資訊,但這并不是關于他祖父的故事,隻是電影中傳達的犧牲精神是相似的。

在電影中飾演布雷克的英國演員迪恩·查爾斯·查普曼為角色做曆史研究時,讀過一本叫《西線日記》的書,那是一本關于一戰時期記錄士兵日記的合集,他驚奇地發現曾祖父的日記也在其中。他的曾祖父是一名騎兵,在戰争中受到槍傷,在無人地帶躺了4天活了下來,戰争結束後在一家養殖場工作直到去世。這本書在某種程度上啟發了查普曼去完成這部電影的拍攝。

一戰電影《1917》挑戰全片“一鏡到底”

導演門德斯與攝影迪金斯(圖中白發者)現場交流。

一鏡到底 奧斯卡最佳攝影掌鏡

“從一開始我就想以實時方式拍這部電影,讓觀衆一同踏上旅程,與角色同步呼吸,‘一鏡到底’是講述這個故事的最好方法。”對于導演門德斯來說,電影的概念發生在一個連續鏡頭裡,并且是實時的,是這個項目的核心。

雖然科林·費斯和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等大牌明星出現在影片中,但故事的焦點還是集中在兩個年輕的英國士兵身上,鏡頭永遠不會離開兩位主角。門德斯表示,長鏡頭可以讓觀衆沉浸在電影主角的經曆中,讓觀衆猶如親臨戰壕,與他們并肩作戰。

為了挑戰“一鏡到底”,導演門德斯邀請到曾合作過《007:大破天幕殺機》《革命之路》《鍋蓋頭》的攝影師羅傑·迪金斯為該片掌鏡,迪金斯之前憑借《銀翼殺手2049》拿下奧斯卡最佳攝影,之前曾獲得過奧斯卡最佳攝影13次提名,在好萊塢是名副其實的金牌攝影師。其實,在收到電影劇本之前,迪金斯并不知道導演要采用“一鏡到底”的拍攝方式,收到劇本後,劇本第一頁就寫着:“這是一個長鏡頭”。

迪金斯表示“一鏡到底”不僅僅是為了炫酷,更是為了讓人身臨其境。他還透露,最長的拍攝時間可能是8分半鐘,演員在表演,所有的東西都要同步。這也意味着,該片采用的應該是類似《鳥人》一樣的“僞長鏡頭”手法,并非真正現場實拍一個單獨長鏡頭,而是用技術手段将多個“較長的鏡頭”組接起來,讓整部影片看起來是一個鏡頭。

拍攝難度 外景為主,受天氣影響大

與門德斯共同撰寫劇本的是女編劇克裡斯蒂·威爾遜·凱恩斯,她覺得“建構一個發生在兩小時内的好故事”很難,不過她又說,“和拍攝相比,劇本的困難不算什麼,畢竟我又不帶攝影機”。

困難主要留給了攝影師迪金斯。對于迪金斯來說,最大的挑戰是弄清楚把攝影機放在什麼位置來建立場景,“每天我都希望自己不要搞砸了,因為那樣的話,一切又會回到最初。”影片基本采用手持攝影,時刻處于運動狀态,沒有場景是重複的,要不斷穿梭野外,還要保持鏡頭連貫性。有時要用鋼索吊起攝影師和攝影機,拍廣闊的場景。解下鋼索後,攝影師還要抱着器材跑上車,穿越400碼,再下車繼續拍攝。

更具挑戰的是,這部電影很少有室内場景,絕大多數是外景,光線和天氣對于拍攝影響特别大,根本無法打光,隻能用自然光拍攝。如果演員跑進戰壕,攝影機繞圈拍攝,根本沒有空位放置燈具。整部影片是一個長鏡頭,必須按照順時序拍攝,為了連戲,必須在陰天拍攝,如果遇上猛烈的太陽,劇組就停工,改為彩排。彩排期間,劇組從業人員都會擡頭看天空,看雲層何時能夠遮住太陽。等到雲來了,劇組就争分奪秒進行5分鐘左右的拍攝。導演門德斯說,這是名副其實的“聽天由命”。

演員們在拍攝前進行了高強度訓練和六個月的排練。演員喬治·麥凱說:“每次拍攝都像是演舞台劇,一開始就不可以停下來。”

■ “一鏡到底”電影

一戰電影《1917》挑戰全片“一鏡到底”

《奪魂索》(1948年)

導演希區柯克的首部彩色片,也是僞“一鏡到底”,時長80分鐘,整個故事都發生在一間房子裡,總共有六次剪切,大都靠演員背影黑幕轉場造成連續畫面來制造觀衆視覺連貫的假象。

《俄羅斯方舟》(2002年)

俄羅斯導演索科洛夫拍攝,時長100分鐘,是實打實的實景拍攝,用一個鏡頭展現了200多年的俄國曆史,總共拍攝了4次才成功。

《大空港2013》(2013年)

日本導演三谷幸喜執導,100分鐘,共拍攝6天。由攝影師山本英夫一人獨自完成拍攝,将改裝的20公斤裝置穿在身上,由推車和步行混合移動,每次拍攝完他都會直接癱倒。

一戰電影《1917》挑戰全片“一鏡到底”

《鳥人》(2014年)

該片是僞“一鏡到底”,由10多個長鏡頭無縫銜接而成,時長119分鐘。影片獲得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導演等4項大獎。

一戰電影《1917》挑戰全片“一鏡到底”

《維多利亞》(2015年)

全片138分鐘,實景一鏡到底,一天完成拍攝,影片并沒有因為一個鏡頭而弱化了戲劇情節,結局很震撼。該片曾入圍柏林電影節最佳影片金熊獎。

新京報記者 滕朝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