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北京2月8日消息 據中央廣播電視總台中國之聲《新聞超連結》報道,最近,新版《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以下簡稱《名錄》)正式向公衆釋出。這是我國32年來首次對這份《名錄》作出重大調整。
《名錄》新增了517種(類)野生動物,小到一隻蝴蝶,大到一頭猛獸,都需要人類的保護!
中科院動物所博士、國家動物博物館副館長、研究館員張勁碩在接受采訪時,介紹了調整後的《名錄》較1989年的版本出現的新變化、調整依據,以及《名錄》新時期對野生動物保護行為的指導意義。
<b>《名錄》有什麼意義?</b>
新版《名錄》是直接附錄于《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動物保護法》的,用于保護野生動物及其栖息地。比如在處理偷獵、非法運輸、倒買倒賣、食用野生動物等違法犯罪行為的時候,該名錄就起到了參考量刑的作用。
我國1989年才有第一部《野生動物保護法》,一直到32年後的今年,才對野生動物名錄進行了大的修訂。在這之前隻進行過兩次小的修訂,分别是将麝和穿山甲從二級調整到一級。
2021年2月5日正式頒布的新版《名錄》,可以說是對我國目前野生動物保護情況的一次巨大梳理,它關系到未來10年、20年、50年甚至更長時間内中國野生動物保護的發展方向。是以,它具有裡程碑式的意義。
<b>野生動物保護的級别是如何劃分的?</b>
野生動物按照瀕危程度被定為瀕危級、易危級等級别,這個等級劃定是來自于國際的一個重要的自然保護組織——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
該組織制定了《受脅物種紅色名錄》,将受到生存威脅的動物編入紅色名錄中進行保護。它囊括了世界上将近4萬種物種,包括動物植物都進行了評估。
而我國野生動物的保護等級有一級和二級,它并不完全對應着IUCN的《受脅物種紅色名錄》,而是視實際國情作參考而定。比如:我國将稀有的金雕定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實際上,金雕在全世界分布範圍還是比較廣的,數量也比較多,在易危甚至無危的級别。
<b>一些值得關注的變化</b>
這次修訂最大的亮點就是新增了很多物種和大類,從數量上看,與1989年的版本相比,共新增517種(類)野生動物。
我國野生動物的多樣性是極其豐富的,可以說各個大的類群都有。過去的《名錄》涵蓋的動物偏重于大型脊椎動物,有些不太出名的、比較邊緣化的,甚至還有很多類群可能大家都沒有注意到的,比如蝴蝶、珊瑚、長吻蟲等無脊椎動物就沒有收入其中。從專業角度來講,它們都很珍貴。
舉個例子,新版《名錄》就增加了很多蛇、鲵、蝾螈、癞蛤蟆等,尤其是魚類的增量特别多,其中海馬屬所有種都被歸入保護。
從古至今,人類的擴張占領了動物的家園,使動物的數量不斷變少;現在,我們需要扛起保護整個生态系統、維護生态平衡的責任。
監制:梁悅
總台央廣記者:富赜
編輯:楊揚 潘雨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