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水喝不對,你的藥可能白吃了

有些患者服藥時,往往并不太關注喝水這個細節。一片藥一口水?兩顆膠囊半杯水?或者有不少人認為,吃藥時能用水把藥吞下就好,和喝水多少有什麼關系呢?

水喝不對,你的藥可能白吃了

(網絡配圖)

其實,喝水對于吃藥來說是非常重要的。用水不當,輕則使得藥品不能達到它的最大功效,嚴重的可能會造成藥品的不良反應。

服藥喝水越多越好?不見得

把藥品生吞下去大家都知道是不成的,那索性多喝點水?問題來了,也不是所有藥品都是喝水越多越好。我們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

緩解腹瀉的藥物:如蒙脫石散之類,如果在服用後攝入過多水分,會影響藥物固定抑制消化道内的病毒病菌。是以一般該類藥物說明書上,會明确标明藥物與水的服用比例,比如1袋蒙脫石散,需要倒入50毫升水後混勻快速服完。即使在此類藥物服用後,1小時内也應該減少喝水。

水喝不對,你的藥可能白吃了

保護胃黏膜的藥物:如硫糖鋁、氫氧化鋁凝膠等,如果在服用後,又攝入大量水分,隻會消解此類藥物為保護胃黏膜而形成的凝膠狀物,緻使酸性離子彌散。是以服用這類藥物期間盡量少喝水,控制水分攝入。

水喝不對,你的藥可能白吃了

一些中藥糖漿劑:為了起到潤喉止癢效果,在制作過程中加入蜂蜜,使藥劑在服用後能覆寫黏膜表面,有利于藥效發揮。是以服用中藥糖漿劑時,一般會建議少喝水。

預防心絞痛發作的藥物:如硝酸甘油片、麝香保心丸等應直接在舌下含服,通過舌下靜脈吸收,服用後30分鐘内不宜喝水。

抗利尿藥:如加壓素、去氨加壓素,服用期間不宜喝水,否則可能會引起水潴留或低鈉血症及其并發症。

水喝不對,你的藥可能白吃了

藥品劑型不同,用水量大有差別

沖劑和傳統中藥顆粒劑配水量:150~200毫升。沖劑時,可參照煎湯藥的方法,每次用150毫升水沖服。現在市面常見的中成藥,往往是顆粒劑形式,這類顆粒劑本身就需要溫水沖服。例如感冒清熱顆粒,用150~200毫升沖開服下,飲用後再用一口水漱口即可。

水喝不對,你的藥可能白吃了

注意事項:根據傳統中藥湯劑用量,沖泡成150~200毫升的湯劑最好,不要太稀也不要太濃。

膠囊劑型配水量:至少300毫升。膠囊是由膠質制成的,遇水會變軟變黏,喝水少了沖不下去,滞留在食管中慢慢地溶解并對食管黏膜産生不良刺激,嚴重者可引起食管炎。若這類不良刺激長期存在,甚至可引起食管黏膜細胞癌變。

水喝不對,你的藥可能白吃了

注意事項:為保證藥物被送達胃部,避免損害食道,服膠囊時,飲水量應不少于300毫升。并且,服藥後咽下時,應稍稍低頭,這樣可更順利地服下藥物,避免發生嗆咳反應。

片劑配水量:150~200毫升。大部分片劑,如日夜百服甯、開瑞坦等,通常用150~200毫升水送服即可。如果飲水很少,藥物僅靠少量的胃液很難完全崩解。

水喝不對,你的藥可能白吃了

注意事項:不可喝太多水,否則會稀釋胃液,加速胃排空,反而不利于藥物的吸收。

刺激性藥物配水量:500毫升以上。一些刺激性的藥物,如果在胃中沒有足夠的水分稀釋,不能完全崩解成小顆粒,會由于局部濃度太高刺激胃黏膜導緻發炎或潰瘍。如四環素類藥物等刺激性藥物,不論服用的劑型如何,均要加大送服的水量,喝500毫升水可減輕其對消化道的刺激。

水喝不對,你的藥可能白吃了

代謝過程特殊的藥物配水量:1500毫升以上。像苯溴馬隆、複方磺胺甲噁唑柳氮磺吡啶片等這類藥品,它可以增加尿液中尿酸的含量,導緻尿酸結晶。用藥期間請多喝水,以增加尿量,幫助尿酸排出,剛開始用藥時的飲水量應不少于1500毫升。

作者: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 高 揚/王海蓮

文章選自《家庭醫藥•快樂養生》

水喝不對,你的藥可能白吃了
水喝不對,你的藥可能白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