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祝願大家努力終有所成!”——他走出的不僅是大山

新華社成都4月20日電(記者高搏揚、董小紅、劉夢琪)“我走了很遠的路,吃了很多的苦,才将這份博士學位論文送到你的面前。二十二載求學路,一路風雨泥濘,許多不容易。如夢一場,仿佛昨天一家人才團聚過。”最近,中國科學院自動化所一博士論文的緻謝部分在網上引發熱議。作者黃國平回顧自己如何一路走出大山,努力學習和命運抗争的故事,感動了很多網友。

記者來到作者黃國平的家鄉——四川省南充市儀隴縣,采訪熟悉他的親戚、村幹部和學校老師同學,還原一位“寒門學子”努力奮鬥改變命運的故事。

炬光鄉裡走出的“微光”少年

從四川省南充市儀隴縣城出發,驅車沿着蜿蜒山道前行近20公裡,來到永光鎮炬光農村社群。連日多雨,沿着泥濘的山路再步行20分鐘,是一處僅剩磚瓦架構的兩層廢棄小屋。這裡,就是黃國平論文緻謝中提到的“小山坳”,也是他小時候的家。

正對面的磚瓦房前,是黃國平的伯父、76歲黃國俊的住所。黃國平從出生到讀書前,就在家徒四壁中度過了童年。

“母親離家出走,父親車禍去世,他能相依為命的就是我和他的哥哥。”黃國俊回憶起20多年前的那段歲月,對黃國平在這麼小的年紀就經曆家庭變故滿是心疼,當年看着他睡覺的床闆上全是泥土,房頂還漏着雨,黃國俊直接把他接到了自己家中。

黃國俊印象最深的,就是他這個侄兒的孝順和勤奮。“他舍不得耍,每次放學回家他會幫着家裡放牛,放牛的時候就拿着一本書看。平時農活幹完了,就回屋裡寫作業。”黃國俊說。

當時為了籌集200多元的學雜費,黃國平抓黃鳝、養豬崽,在周圍鄰居的幫襯下上完了國中。炬光農村社群黨支部書記黃軍回憶,當年兩家住得很近,黃國平也會常來他家串門。“他一向成績很好,當時别家都安了電燈,他隻能從鎮上打煤油點燈,晚上12點過了還能看到他在學習,屋裡漏出一點微光。”

大山擋不住關愛和堅韌

“當時了解到他家經濟狀況不好,學校就給他全免了學雜費。”黃國平在儀隴中學讀高中時的班主任饒彬說。

4月19日,黃國平在《給網友的一封信》中說,“作為衆多從大山走出來的學生之一,受益于國家、政府、學校、社會以及老師和愛心人士的幫助,包括但不限于炬光鄉國小、大寅鎮中學、儀隴中學、綿陽南山中學、西南大學、中科院自動化所,尤其是博士導師宗成慶老師的悉心培養,我才能走到今天。”

雖然家境貧寒,命運坎坷,但衆多的關愛和自己堅韌的精神支撐他走出大山。在論文緻謝中,黃國平說自己的信念是“把書念下去,然後走出去,不枉活一世。”這裡的“走出去”,除了實體上走出大山,更多的是精神上的拓寬視野。

和黃國平一樣,這些年來,越來越多的村裡孩子走出大山。饒彬介紹,黃國平同寝室7人中有考入哈爾濱工業大學、重慶大學、西南交通大學等名校的。近三年來,學校有近300名學子進入全國重點大學深造。

“2017年以來,我們縣共有1.1萬名學生确認為建檔立卡貧困學生。在教育扶貧中,我們建立了控辍保學機制,確定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無一例因貧辍學。”儀隴縣教育科技和體育局局長王英龍介紹,5年來該縣累計投入36.5億元實施縣城教育擴容工程,真正做到“城市發展到哪裡,學校就建設到哪裡”。

“寒門”磨不滅意志 “努力終有所成”

世界讓我遍體鱗傷,但傷口長出的卻是翅膀。黃國平的求學之路雖然艱辛,但他堅強的意志力和堅韌的精神也激勵了很多人。

儀隴縣中學高二(23)班的學生王翠萍說,黃國平學長的求學路很艱辛,但是他一直飽含少年的熱情。“我的家境也不是很好,但是學長為我們農村的孩子樹立了榜樣。現在最緊要的就是讀書。等以後有了能力,再來資助像我們這樣在學習和生活上有困難的人。”

“當下,一些年輕人遇到困難就退縮,存在自怨自艾的心态。黃國平的經曆是一種激勵和警醒。”成都市第四人民醫院精神科副主任醫師、國家中級心理治療師賈小寒說,人的一生,困難是必然會遇到的,逃避解決不了問題,保持積極向上的心态,才能克服困難走出自己心中的“大山”。

正如黃國平對網友所說:“祝願大家努力終有所成!”(完)

來源: 新華社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