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輛輛搬家的貨車駛進駛出,笑容滿面的居民們拎着大包小包,曆時近2年的曹楊一村舊住房成套改造已經完成,居民陸續回搬住進煥然一新的宜居社群。同時,在今天,新中國第一個勞工新村——曹楊一村迎來70歲生日。
1951年,曹楊一村開始動工;1952年,可容納1002戶居民的48幢磚木結構兩層樓房全部落成,迎來首批住戶——滬西各工廠的勞動模範和先進工作者。後來,二村、三村等相繼開建,一直到1977年曹楊九村落成,形成曹楊新村“白牆壁、紅屋頂”的整體建築風格,勞工新村的名氣越來越大。
從70年前開建勞工新村,到如今“一戶一方案”推進舊住房改造,時光流轉,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一以貫之。
增加7、8個平方米,給人們更多可能性
在曹楊一村的廣場上,記者遇到了73歲的老居民高林林。這陣子,她正忙着打掃新家,準備下月正式回搬。1952年,4歲的她跟随父母搬進曹楊一村,在這裡讀書、結婚、生子,度過了近70年的時光。
“這裡原來是樓梯,現在改成了廚衛”,高林林帶記者參觀了新家。她家多出了8平方米左右的空間,生活也舒适多了。她回憶,曹楊一村剛建成時還沒有通瓦斯,每層樓合用的廚房裡,三戶人家兩個大竈台,大家每天生火做飯,樓頂的煙囪裡升起袅袅炊煙。通了瓦斯後,煙囪雖然沒了實際功能,卻成為勞工新村獨有的符号。
這些年,關于曹楊一村如何改造,有過不少讨論,比如變每層住3戶為兩戶,又如舊房拆除後原地建新樓房……最終,成套改造方案出台,明确在不改變整體風貌、房屋形态的前提下加強房屋,同時實施内部更新。
“這個改造方案帶來的最大變化就是把原本樓道裡的公共廚衛通過巧妙騰挪,包進了套内,相當于給每家每戶增加了7、8個平方米。”曹楊新村街道舊住房成套改造辦公室副主任施歡覺得,這看似隻是增加了這些面積,卻給了人們更多的可能性。
為此,曹楊一村的舊房改造實行“一戶一圖紙”,設計師團隊根據近1500戶居民房間的實際情況和不同需求,為每家每戶提供個性化、精細化設計方案。“有的居民家裡人少,需要一整間大屋子;有的居民家裡人多,需要多隔出一個房間。”施歡說,“我們把居民的個性化需求落實到每一張圖紙上,後續環節按照圖紙施工、執行。”
街道采用“挂圖作戰+下沉工作組”雙輪驅動,分塊包幹、落實責任,讓每一個黨員都走在成套改造第一線,通過走訪、座談會、感情牌等多種方法,了解每一戶居民的顧慮和難處,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推進項目程序。
衆多貼心設計點亮新生活
如今,居民陸續回搬後,還會發現很多貼心的設計和改變。
居民張雪榮上周也已經拎包入住。“我是1952年跟随父母搬進來的,對這裡十分有感情。這次改造後,我看了下新家,真的是什麼都有了。”張雪榮說,如今,過去又陡又窄的木樓梯換成了平坦的水泥樓梯,老人進出更友善。
曹楊一村此次改造試圖打造更宜人宜居的花園社群。比如,改造以社群景觀為載體,複原新村的記憶,設定了納涼廣場、休憩廊亭等。每幢樓西側的人工智能燈杆高挺、簡潔,看上去像個裝飾物,實則集合了360度監控、公共廣播、智能調光、無線WIFI、5G信号、無人機停機坪(便于實時監測曆史建築保護情況)等十幾種高科技實用功能,使小區居民生活更加便捷、安全。
住宅之間,建設者們對建築周邊綠化進行改善,梳理下層植被品種,保留較為完整的樹木,将綠化代替小區圍牆進行軟隔離,小區居民憑門禁卡可直接進入旁邊的蘭溪青年公園;設計了晾曬與景觀功能相結合的晾衣架,通過合理布局,開闊了景觀空間。
小區交通規劃更加合理,活動空間與車行空間分開實作了人車分離,新增加的停車位及新能源汽車充電樁,進一步滿足居民需求。同時,小區内所有的弱電和強電架空線入地,最大程度地還原和傳承曹楊一村曆史本色與文化底蘊。
圈出的是生活,更是觸達心底的“歸屬感”
70年來,曹楊一村已經成為一個承載着無數記憶和光榮的名字。
這裡是人民城市建設的生動實踐地,“鄰裡機關”規劃理論在這裡首次落地,全市第一家勞工新村商業網點、室内菜場、學校、衛生所。這裡是群衆性公德心建立的成果彙聚地,走出了一大批全國和市級先進典型。這裡也是基層管理服務的創新探索地,成立了全市第一家社群黨員服務中心,率先探索試點區域化黨建、垃圾分類等改革破冰工作。
今年,曹楊新村街道又被納入全國首批城市一刻鐘便民生活圈試點,一村家門口的環浜、曹楊公園、蘭溪青年公園、百禧公園等城市街景全都得以重塑。
今年,普陀區對曹楊一村周邊的花溪路、棠浦路、楓橋路這三條道路進行綠化景觀提升,建立口袋公園——棠浦園。棠浦園雖然不大,但很好地利用了環浜的環境資源,将“人行道、綠化帶、濱水泾”三者充分融合在了一起,形成了一處開放共享的綠色空間。
此外,曆經近一年的規劃建設,位于楓橋路地鐵站東側的“百禧公園”落成,成為上海首座藝術高線公園。全新開放的百禧公園,由廢棄的鐵路改建而成,錯落有緻的高線步道,大型裝置藝術牆,剛開放就成了“網紅”。
整個百禧公園的設計頗有創意,利用了挑高的車棚,也做了地下空間的探索,分為K1、K2、K3層,各有用處。主創設計師劉宇洋介紹:“K1是半地下的展廳,承載着藝術,K2是公共活動最開放的展廳,最高的K3層這條動線可以讓人們更好地去展望社群建設。”
15分鐘,圈出的是生活,更是觸達心底的“歸屬感”。越來越多的居民選擇曹楊新村工作、創業、生活。
曹楊新村街道表示,将始終把“全過程人民民主”的重要理念貫穿于城區發展和社群治理的全過程,從人民群衆日常生活中的一件件小事、一樁樁事務着手,不斷延伸紮根于基層的敏銳“觸角”,推動城市精細化治理,讓街區更有顔值、更有韻味,更有溫度。
記者手記:
在曹楊一村的圍牆外,挂着十多幅社群居民微笑的大照片。這是參與式影像藝術實踐《曹楊的微笑》,路過的居民或許會在其中看到自己熟悉的面孔,回憶起與之交流的瞬間。在這些笑容中,記者感受到了幸福,感受到了溫暖。
城市的活力由人民來激發,城市的品質終将讓人民去評判。一座“人民城市”,必然是為人們所熱愛的城市。城市如此,社群亦如是。
70年前,作為新中國第一個為勞工階級建設的住宅區,曹楊一村在上海普陀動工興建。此後幾年間,一千多戶勞動模範、先進工作者、各行業傑出的女人敲鑼打鼓搬進新村,開啟了幸福的新生活。這一幕,成為中國共産黨上司下勞工階級翻身當家做主人的重要見證,也充分展現了黨的初心和使命。
如今,曹楊一村的舊房改造,也正是聚焦解決群衆最期盼、最迫切的“老、小、舊、遠”等問題,着眼滿足群衆多樣化、品質化、個性化需要,提升供給品質和效率。最終,秉持着“一切從人的需求”出發,老社群煥發出了新活力。
作者:張曉鳴
圖:除資料照片外,均張伊辰
編輯:王嘉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