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老曹杨,有新样!新中国第一个工人新村迎来70岁生日

作者:文汇网
老曹杨,有新样!新中国第一个工人新村迎来70岁生日

一辆辆搬家的货车驶进驶出,笑容满面的居民们拎着大包小包,历时近2年的曹杨一村旧住房成套改造已经完成,居民陆续回搬住进焕然一新的宜居社区。同时,在今天,新中国第一个工人新村——曹杨一村迎来70岁生日。

1951年,曹杨一村开始动工;1952年,可容纳1002户居民的48幢砖木结构两层楼房全部落成,迎来首批住户——沪西各工厂的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后来,二村、三村等相继开建,一直到1977年曹杨九村落成,形成曹杨新村“白墙壁、红屋顶”的整体建筑风格,工人新村的名气越来越大。

从70年前开建工人新村,到如今“一户一方案”推进旧住房改造,时光流转,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一以贯之。

老曹杨,有新样!新中国第一个工人新村迎来70岁生日

增加7、8个平方米,给人们更多可能性

在曹杨一村的广场上,记者遇到了73岁的老居民高林林。这阵子,她正忙着打扫新家,准备下月正式回搬。1952年,4岁的她跟随父母搬进曹杨一村,在这里读书、结婚、生子,度过了近70年的时光。

老曹杨,有新样!新中国第一个工人新村迎来70岁生日

“这里原来是楼梯,现在改成了厨卫”,高林林带记者参观了新家。她家多出了8平方米左右的空间,生活也舒适多了。她回忆,曹杨一村刚建成时还没有通煤气,每层楼合用的厨房里,三户人家两个大灶台,大家每天生火做饭,楼顶的烟囱里升起袅袅炊烟。通了煤气后,烟囱虽然没了实际功能,却成为工人新村独有的符号。

老曹杨,有新样!新中国第一个工人新村迎来70岁生日

这些年,关于曹杨一村如何改造,有过不少讨论,比如变每层住3户为两户,又如旧房拆除后原地建新楼房……最终,成套改造方案出台,明确在不改变整体风貌、房屋形态的前提下加固房屋,同时实施内部更新。

老曹杨,有新样!新中国第一个工人新村迎来70岁生日

“这个改造方案带来的最大变化就是把原本楼道里的公共厨卫通过巧妙腾挪,包进了套内,相当于给每家每户增加了7、8个平方米。”曹杨新村街道旧住房成套改造办公室副主任施欢觉得,这看似只是增加了这些面积,却给了人们更多的可能性。

为此,曹杨一村的旧房改造实行“一户一图纸”,设计师团队根据近1500户居民房间的实际情况和不同需求,为每家每户提供个性化、精细化设计方案。“有的居民家里人少,需要一整间大屋子;有的居民家里人多,需要多隔出一个房间。”施欢说,“我们把居民的个性化需求落实到每一张图纸上,后续环节按照图纸施工、执行。”

街道采用“挂图作战+下沉工作组”双轮驱动,分块包干、落实责任,让每一个党员都走在成套改造第一线,通过走访、座谈会、感情牌等多种方法,了解每一户居民的顾虑和难处,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推进项目进程。

众多贴心设计点亮新生活

如今,居民陆续回搬后,还会发现很多贴心的设计和改变。

居民张雪荣上周也已经拎包入住。“我是1952年跟随父母搬进来的,对这里十分有感情。这次改造后,我看了下新家,真的是什么都有了。”张雪荣说,如今,过去又陡又窄的木楼梯换成了平坦的水泥楼梯,老人进出更方便。

老曹杨,有新样!新中国第一个工人新村迎来70岁生日

曹杨一村此次改造试图打造更宜人宜居的花园社区。比如,改造以社区景观为载体,复原新村的记忆,设置了纳凉广场、休憩廊亭等。每幢楼西侧的人工智能灯杆高挺、简洁,看上去像个装饰物,实则集合了360度监控、公共广播、智能调光、无线WIFI、5G信号、无人机停机坪(便于实时监测历史建筑保护情况)等十几种高科技实用功能,使小区居民生活更加便捷、安全。

老曹杨,有新样!新中国第一个工人新村迎来70岁生日

住宅之间,建设者们对建筑周边绿化进行改善,梳理下层植被品种,保留较为完整的树木,将绿化代替小区围墙进行软隔离,小区居民凭门禁卡可直接进入旁边的兰溪青年公园;设计了晾晒与景观功能相结合的晾衣架,通过合理布局,开阔了景观空间。

小区交通规划更加合理,活动空间与车行空间分开实现了人车分离,新增加的停车位及新能源汽车充电桩,进一步满足居民需求。同时,小区内所有的弱电和强电架空线入地,最大程度地还原和传承曹杨一村历史本色与文化底蕴。

圈出的是生活,更是触达心底的“归属感”

70年来,曹杨一村已经成为一个承载着无数记忆和光荣的名字。

这里是人民城市建设的生动实践地,“邻里单位”规划理论在这里首次落地,全市第一家工人新村商业网点、室内菜场、学校、卫生所。这里是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的成果汇聚地,走出了一大批全国和市级先进典型。这里也是基层管理服务的创新探索地,成立了全市第一家社区党员服务中心,率先探索试点区域化党建、垃圾分类等改革破冰工作。

今年,曹杨新村街道又被纳入全国首批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试点,一村家门口的环浜、曹杨公园、兰溪青年公园、百禧公园等城市街景全都得以重塑。

老曹杨,有新样!新中国第一个工人新村迎来70岁生日

今年,普陀区对曹杨一村周边的花溪路、棠浦路、枫桥路这三条道路进行绿化景观提升,新建口袋公园——棠浦园。棠浦园虽然不大,但很好地利用了环浜的环境资源,将“人行道、绿化带、滨水泾”三者充分融合在了一起,形成了一处开放共享的绿色空间。

老曹杨,有新样!新中国第一个工人新村迎来70岁生日

此外,历经近一年的规划建设,位于枫桥路地铁站东侧的“百禧公园”落成,成为上海首座艺术高线公园。全新开放的百禧公园,由废弃的铁路改建而成,错落有致的高线步道,大型装置艺术墙,刚开放就成了“网红”。

整个百禧公园的设计颇有创意,利用了挑高的车棚,也做了地下空间的探索,分为K1、K2、K3层,各有用处。主创设计师刘宇洋介绍:“K1是半地下的展厅,承载着艺术,K2是公共活动最开放的展厅,最高的K3层这条动线可以让人们更好地去展望社区建设。”

15分钟,圈出的是生活,更是触达心底的“归属感”。越来越多的居民选择曹杨新村工作、创业、生活。

曹杨新村街道表示,将始终把“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理念贯穿于城区发展和社区治理的全过程,从人民群众日常生活中的一件件小事、一桩桩事务着手,不断延伸扎根于基层的敏锐“触角”,推动城市精细化治理,让街区更有颜值、更有韵味,更有温度。

老曹杨,有新样!新中国第一个工人新村迎来70岁生日

记者手记:

在曹杨一村的围墙外,挂着十多幅社区居民微笑的大照片。这是参与式影像艺术实践《曹杨的微笑》,路过的居民或许会在其中看到自己熟悉的面孔,回忆起与之交流的瞬间。在这些笑容中,记者感受到了幸福,感受到了温暖。

城市的活力由人民来激发,城市的品质终将让人民去评判。一座“人民城市”,必然是为人们所热爱的城市。城市如此,社区亦如是。

70年前,作为新中国第一个为工人阶级建设的住宅区,曹杨一村在上海普陀动工兴建。此后几年间,一千多户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三八红旗手敲锣打鼓搬进新村,开启了幸福的新生活。这一幕,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工人阶级翻身当家做主人的重要见证,也充分体现了党的初心和使命。

如今,曹杨一村的旧房改造,也正是聚焦解决群众最期盼、最迫切的“老、小、旧、远”等问题,着眼满足群众多样化、品质化、个性化需要,提升供给质量和效率。最终,秉持着“一切从人的需求”出发,老社区焕发出了新活力。

作者:张晓鸣

图:除资料照片外,均张伊辰

编辑:王嘉旖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