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郭燕 實習生 孟婧美
2021年,在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中,標頭機械工業職業學校學生在液壓與氣動、電梯維修保養、焊接技術等賽項中分别獲得一、二、三等獎。多年來,學校組織參加各級技能大賽摘金奪銀,榮獲全國技能大賽三等獎以上獎項21項,自治區獎項162項。
這些來之不易的成績,與學校“以社會與市場需求為導向”的教學理念息息相關。随着國家及我市産業結構的調整,近年來,標頭機械工業職業學校将教學目标調整為“培養智能制造領域高水準的複合型技能人才”。
標頭機械工業職業學校副校長杜俊告訴記者,學校定位于這樣的目标,是着眼于在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中,我國智能制造産業鍊加速優化更新,“中職學校要對接産業鍊優化專業結構和人才培養鍊,按照産業鍊分工趨勢調整專業結構和人才培養方案,確定人才培養鍊和産業鍊高度契合。”
為了實作這樣的目标,學校圍繞《中國制造2025》等要求,緊密結合地方經濟支柱産業和新型優勢産業,建構了産業鍊型“四維對接”的智能制造專業群人才培養模式。從專業群打造、專業課程體系建構、教學過程和教學評價等四個次元對接産業鍊。
“首先是專業群次元的對接。”杜俊介紹,按照智能制造産業鍊布局的業态邏輯、各制造環節的崗位标準和用工需求,學校以叢集方式調整和優化了制造類專業的布局結構,組建了以傳統制造業為基礎、以現代制造業為定向的智能制造專業群。“我們改造了數控技術等4個傳統制造專業,開設了工業機器人等2個新專業,逐漸由傳統制造類專業向智能制造專業群轉型更新。”
打造專業群的同時,學校秉持“産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學結合、行知合一”的現代職業教育治理理念,有目的地深度對接一機集團瑞特精密工模具有限責任公司、北奔重型汽車有限公司等自治區有影響的國有大型智能制造企業,與華中數控集團、上海通用汽車集團、海爾集團等大型自治區外企業建立校企合作關系,形成了學校與企業多元主體相協調、相融合的專業群建設保障機制。并開設專業方向子產品課、專業類通識課、素質課等課程,為培養跨行業、跨領域、可持續發展、多元化出口的高素質複合型技能人才搭建了現代化、智能化的專業平台。
得益于這樣的教學模式,學校的焊接專業逐漸從傳統手工焊接轉向機器人焊接。
“我們從2016年開始進入機器人焊接領域,到目前已經形成了教學規模。有11台焊接機器人,教育訓練了學校的師資,引進了企業的大師級工匠,對學生進行實訓。同時還與國内主流的機器人生産、應用企業有技術交流。”焊接教研室主任劉文東說,學校的“四維對接”教育模式,能夠将教學與政府、行業、企業緊密銜接,及時修訂人才培養方案。
一波波優秀畢業生在行業内的表現也印證了這種教學模式的優勢所在。2016年畢業的豐晨輝在2021年獲得了“全國技術能手”稱号。2017年畢業的高磊先後獲得“全區技術能手”“全市青年崗位能手”“標頭工匠”稱号和内蒙古自治區五一勞動獎。2019年畢業的蔡春波入職一機集團瑞特精密工模具有限責任公司後,2020年便參與了口罩機的研發和生産。
一機集團技能大師工作室負責人、國家級勞模工匠創新工作室負責人、中國兵器首席技師盧仁峰作為學校的“特聘專家”,帶着他的團隊已經進駐學校有六年。“大國工匠進校園工作,標頭機械工業職業學校在我市是第一個開展的。除了指導學生,教師和我們也經常面對面地交流如何培養出與企業需求更貼合的學生。他們的畢業生到我們企業工作直接就能上手,這就說明這種教育模式是非常有效的。”
2021年9月9日,學校更是與“姜大源教育名家工作室”簽約合作,開始進行新一輪系統化的自我革新,按照“企業調研—課程開發—教學實施—教學評價—資源和條件建設”流程,深化教育教學模式改革。
這些舉措,正吻合了我市第十三次黨代會提出的未來五年“堅定工業立市、工業強市、工業富市理念,穩步提高制造業比重,不斷推進工業現代化。加快推進傳統産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改造更新,擴大企業技術改造投資,推動産業鍊往下遊延伸、價值鍊向中高端攀升……”做大做強工業的任務目标。
標頭機械工業職業學校黨委書記李靜說,“乘着産業更新的東風,我們作為以工科專業為特色的中等職業學校,将積極融入新發展格局,對接智能制造業需求,推動職業教育高品質發展,為我市乃至國家培養出适應産業結構調整和企業技術更新的優秀‘小工匠’。”
(來源:標頭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