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最前線 | 商湯CEO徐立:倡導行業社會要秉承“發展”的人工智能倫理治理觀

7 月 8 日,為期三天的2021世界人工智能大會(WAIC)在上海世博展館拉開序幕。

去年 WAIC 以線上為主要陣地,今年重歸線下展覽後,WAIC 在嘉賓陣容上依舊不遜于以往。在開幕式當天進行演講緻辭的嘉賓包括了百度創始人李彥宏、格力電器董事長兼總裁董明珠、華為輪值董事長胡厚崑、商湯科技聯合創始人兼 CEO 徐立等行業知名人士。

另外,騰訊公司董事會主席兼首席執行官馬化騰、紅杉資本全球執行合夥人沈南鵬、軟體銀行集團代表社長孫正義等人以視訊/連線的形式參與開幕式議程。

商湯科技聯合創始人兼 CEO 徐立發表以《人工智能創新新範式 - 機器的猜想》 為題的主旨演講,他談到:人工智能的突破将能夠有規律地拓展人類的認知邊界。他指出,無論是過去的經驗歸納、推理演繹,還是現在利用大資料和仿真模拟,通常意義上的四種科研創新範式都有着既定的模式,但人類曆史上很多颠覆性的科學創新和重大突破,都是反共識的、不可預測的,多源于“天才般的猜想”,正如砸在牛頓頭上的蘋果,以及愛因斯坦幼年幻想乘坐的那束光。

最前線 | 商湯CEO徐立:倡導行業社會要秉承“發展”的人工智能倫理治理觀

商湯科技聯合創始人兼 CEO 徐立

“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在于人類對未知世界的認知局限。但在今天的人工智能時代,機器也可以進行猜想,有望幫助我們更早地發現科學規律的本質,更快地探索和發現未知,這正是人工智能所帶來的創新的新範式。”徐立說。

随着通用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AI算法已經不完全依賴于标注的大資料,但對于巨大未知可能性的探索則必須要借助于大型算力。徐立表示,商湯前瞻打造的SenseCore AI大裝置,為“機器猜想”提供強大助力。生命科學、材料科學、醫藥領域等基礎學科,将最先受益于“機器猜想”,進入科學創新的新範式。

以自動駕駛的發展為例,從無人泊車,到封閉園區的無人接駁,再到開放道路的自動駕駛,就是一個通過應用資料定義技術的使用邊界和規範的過程,進而逐漸做到技術的可控發展,更好地推動産業的進步。

人工智能的創新來源于對過往認知的颠覆,是以行業應用中的倫理治理問題就愈發重要。“以人為本、技術可控、可持續”是國際上具有廣泛共識的技術倫理治理架構,但在不同的發展階段,需要三者的平衡發展。

對此,徐立倡導行業社會要秉承“發展”的人工智能倫理治理觀,其一是在談論倫理治理時,我們要考慮普惠發展的目标,即用人工智能技術推動社會進步;其二是在先進技術落地的同時,要考慮行業變革的快速性,針對不同的發展階段,找出不同治理架構下的發展平衡。

徐立最後表示,“機器的猜想”扮演的是砸在牛頓頭上的蘋果的角色,而上海市包容、開放和創新的氣質,給了這個蘋果最好的土壤,助其生根發芽,長出蘋果樹,推動各行業的創新,發展普惠、可持續的人工智能。

本屆 WAIC 展覽設定“1+6”闆塊,與“AI@上海”主題展區、創新技術新動能、智能經濟新活力、美好生活新畫卷、協同治理新發展、共建生态新未來、和諧人文新篇章6個闆塊。

參展企業中,今年線下參展企業預計突破300家,其中,首次參展的企業比例超過40%,上海以外地區企業、外國企業占比超過50%。

<h3>以下為商湯科技聯合創始人兼 CEO 徐立在 WAIC 2021 的演講全文:</h3>

尊敬的李強書記、肖部長、龔正市長,各位上司、各位嘉賓,大家早上好。

非常有幸能站在這個講台上分享我們對于人工智能創新範式的一點想法。商湯非常有幸和大家一起見證了WAIC過去4年的發展,我翻看了自己的相冊,發現我每年都拍照片,然後每年的照片裡面都會拍下大會的主題。從2018年人工智能賦能新時代,到2019年我們讨論的是人工智能的無限可能,再到2020年2021年暢談家園和城市,人工智能好像越來越貼近生活。

其實人工智能大會在全球各地都有辦,全國也有很多地方辦,但是如果我們去看搜尋引擎的熱搜的熱度,我們會發現所有的峰值都是在我們WAIC會議的期間,也就是說WAIC已經無形當中成為人工智能曆史最重要的參與者、見證者和記錄者。

然後談談創新。其實我想人工智能是創新的園區。我們過去一直談創新的範式,從歸納總結再到演繹推理,當有了計算機之後,演繹推理可以用計算機來做模拟,或者說,歸納總結可以用計算機來做大資料驅動的算法,這是我們創新創通常所說的創新四個方式。但是真正的颠覆式創新都不是從這兒來的,是從天才靈光一現的腦洞,或者說天才不可思議的那些猜想而來的,從“思想實驗”而來的。

那麼今天我就在想讨論這件事,就是有了人工智能和超級計算機之後,我們是不是可以重新問一下1950年阿蘭圖靈問的問題“機器會不會思考”,那麼我們的命題更簡單一些,是不是可以問一下“機器會猜想嗎”。我想答案是肯定的,因為在一些領域,機器已經給了我們人類一個非常好的一個樣闆,使得它反向推動我們人類科學的進步。

機器猜想的必要條件是什麼呢?

首先,随着過去的20年來計算機算力的發展,我們看得到最好的人工智能算法在過去10年對于算力的需求增長了接近100萬倍,這是個巨大的突破。照理說算法越先進,需要的算力會越少,可是恰恰相反,我們探索的廣袤的未知空間越大,是以才需要更大的算力,就無關資料。因為有很多算法已經依賴于小資料,甚至是不需要人類資料的,但是這種探索反倒給了我們一種去更新疊代認知的可能性。

是以我說人工智能的算力大裝置是推動猜想的一個基礎要素。為什麼叫大裝置?我想類比粒子對撞機,粒子對撞機就是在一個随機的可能性當中,造出新的粒子去探索未知的世界。

第二,由于我們都是來猜想來的,很多事情是不可确定的,那麼真正意義上去定義産業應用的邊界的時候,或者定義它可不可靠的時候,我們是要需要放到産業裡面。而事實上我們人類曆史上有很多的應用都是在于說,先有猜想應用,最後才能給大家一個合适的解釋。

比如說飛機,萊特兄弟發明飛機的時候肯定不知道原理,甚至直到今天我們都無法用流體力學來解釋飛機起飛的動力,但是這不妨礙飛機制造公司制造出安全可控的飛機。其實我們耳熟能詳的諸多人工智能應用當中,有一大部分都是在基于這樣的猜想當中來完成的。

我們來看幾個簡單的例子,自動駕駛裡面的一個很小的場景叫自動泊車,老司機們經常可以總結出來泊車的規律,說得頭頭是道。可是這些規律并不能夠及時的轉化到計算機,計算機是自己演化出來的一套規律,甚至是我們的科學家都沒有辦法來真正解釋計算機倒車的這麼一個邏輯,但這不妨礙我們的自動泊車已經在很多的地方上場景落地了。

推廣到現在我們談論的無人駕駛,我看到場外有諸多的無人駕駛汽車,我們自己的無人駕駛AR小巴昨天也開始乘載,并且來展示我們的增強現實。乘客上車問的第一件事情就是,你們這輛車在沒有人托管的過程當中能夠走多少公裡?我覺得非常欣慰。這正是因為我們審慎得逐漸開放應用場景,是以我們對無人駕駛這個場景的了解已經普及到了普羅大衆,而未來,我們更多的去擁抱這樣的一個場景疊代,我們才能真正意義上探索出來技術可能的邊界。

另外一個更複雜的應用,叫隻開放環境下的決策,比如說我們的遊戲,當倒車這件事情還是可能有人來指導的情況下,那麼遊戲的空間複雜度要遠高于倒車,甚至是圍棋。在這個過程當中,其實人類是很難給出一個标準答案的,這就好像後面我們談到的智能交通的應用。

通常情況下,我們在解決交通信号燈管控的時候,人類一直很難給出一個完美的答卷。我們試圖在一個很小範圍之内嘗試用人工智能的猜想來去解決這個問題,可以把當地的平均等待時間節省一半,接近20分鐘,是以能不能推廣到一個更大範圍,還等待我們去做更多的試探。但是在這個方向上機器的猜想,已經給了我們一個出其不意的驚喜。

另外一類的應用,我相信大家可能習以為常的認為是一個大資料驅動的應用,包括我們在上海做的智慧城市兩網建設,包括說我們的智能社群。可是,我們到真正進入到這些應用的時候,發現其實它并不是那麼的大資料,我們要解決的是日常的長尾的低頻、剛需的應用。

比如說我們解決高空跌落的物件的時候,不可能有太多的這樣的跌落物件的資料;我們解決火災,我們解決老人的跌倒這些社群關懷的問題的時候,往往是零資料并且是小資料的,那麼機器隻能通過通用的技術來做出延伸和泛化,來對這些場景進行可能的猜想。

既然機器在很多情況下,我們目前來說不能夠有一個完整的控制和完整的疊代,是以商湯也秉承着能夠推動更好的人工智能倫理發展的關鍵,推出了我們基于可控、綠色環保、可持續、以人為本的人工智能的倫理發展觀。

這裡我更想強調的是,我們要以發展的眼光來看待人工智能倫理治理。發展有兩點含義,第一,我們要以發展為目标,所有的倫理治理都是為了去讓人工智能更好的服務我們的社會,更好地推動社會的發展。如果不談目标,其實滿足任何一個治理條件都會非常的容易,但是單一的優化往往會使大家陷入困境。

第二,人工智能的發展很快,是以我們要用發展的眼光來平衡各種不同的治理架構,在不同的階段選擇不同的治理政策,就像剛才李強書記說的,我們要推動靈活的治理,來自完成這樣的一個任務。

一個反面的例子就是當1865年英國造出第一台車的時候,英國推出了紅旗法,車前50碼有一個人揮舞着紅旗走,是以車的速度不可能超過人。我們當然做到了完全的安全可控,但是英國也同樣失去了汽車發展的紅利時間。

是以在今天,我想人工智能的猜想、機器的猜想,可能就是砸在牛頓頭上的那顆蘋果,上海的包容開放是它最好的土壤,使它能夠找出更多的創新的成果。我們可能用人工智能的創新來推動人工智能的普惠,讓人工智能更多的影響衆多的行業。

謝謝大家。

關于普惠人工智能的演講已經結束了,可是我相信關于普惠人工智能的讨論才剛剛開始,接下來我們就有請一位重要的嘉賓,紅杉資本全球執行合夥人、紅杉資本中國基金執行合夥人沈南鵬先生。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