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甘肅隴東美食——豬血灌腸

作者:齊居士

在周文化發祥地之一慶陽,有道風味吃物,叫豬血灌腸。相傳它源起秦時,興于兩漢,盛于唐宋,延今不衰,象征着慶陽食文化悠久與獨特。

甘肅隴東美食——豬血灌腸

慶陽豬血灌腸的味美,得益于本土豬血、豬腸、荞麥面、小麥面、蔥、蒜等食材的道地。在慶陽,灌豬血灌腸雖不及侍弄待客的九碗水花席的繁瑣,卻也馬虎不得。灌豬血豬腸,新鮮荞面小麥面二八配兌的麥荞面、蔥花、蒜沫、大香面、姜面和鹽面,灌和蒸都得照傳統套路走。傳統套路,是航标,乃悠悠光陰打磨的抵達遠方的平坦路。

夏商歲月裡,今慶陽叫鬼方,為周祖公劉邑地。西周時光裡,今慶陽叫北豳。我揣度這“豳”,該是由“山裡人家養着豬”演繹而來!慶陽鄉間行“正月龛豬,臘月過年”的俗。此“龛”非供奉佛像那“龛”,是圈養牲畜之意。長一歲的豬,如塬上梁下經了四季的冬小麥,肉吃着不無味,肯定西邊出日頭了。所有食材不可浪費,還得整成人人喜食的美味,豬血灌腸應時而生。面呈荞面之色,瓤賽西天那抹晚陽紅,觑着養目,聞着犒鼻,吃過了舌尖牽挂,過些時日不吃,心裡着實難挨的豬血灌腸很快晉級土著美味。

甘肅隴東美食——豬血灌腸

我覺得,慶陽豬血灌腸當屬中國最具喜劇氛圍的一道美味。灌它的、吃它的,都吆喝“豬血灌腸”,都長個菱角嘴,瞧上去開心得很,喜氣得很。它攜帶的是人全家齊的喜慶,血濃于水的親情與合歡。臘月裡,宰了年豬,讓荞面、麥面和年豬腸子,在蔥、蒜、大香、姜和鹽的助推下,結秦晉之好,又相濡以沫,那明朗心情又會在過年氛圍裡多一份厚醇。

今年六十二歲的我三嫂,是我們村鄉親公認的灌豬血灌腸的能手,我曾見識過她的手那“能”。她将豬的大小腸以清淩淩的井水,淘洗得不聞臭味的真幹淨,又以清淩淩的井水浸泡一晝夜,再把大小腸裡子外翻,溫溫清水裡加适量食堿面面淘洗一番,後翻腸子複原。蔥切玉米顆子大小的花花,蒜瓣剁扁豆顆子大小渣渣,大香、姜、鹽使面面。八成荞面兌二成麥面,攪拌均勻,撒入蔥花花、蒜渣渣、大香面、姜面、鹽面,又攪拌一番,才是灌灌腸的食料。單純麥面灌的,吃起來味道不香還粘牙;單純荞面灌的,不等吃在嘴裡,淌了渣渣,别的面灌的,絕對不出麥面共荞麥灌的美味。給豬血裡兌進适量溫水,将血和溫水攪合,用細籮篩過,再在細籮篩出的豬血裡,加進預備灌的食料,攪拌的呈不稀不稠的糊糊,也就當地莊戶人叫的灌豬灌腸血面。将往暖水瓶裡灌開水的漏子小端插進備妥的豬腸子開口的頭,操舀飯勺,一勺一勺傾于漏子,灌進豬腸。豬腸不可灌的過飽,不可灌得過癟。過飽蒸則易破,過癟出鍋不圓滿,缺了待客厚道。

灌豬血灌腸,屬手藝活。手藝不老道,灌的不中吃。蒸亦非兒戲,不獨火候得拿捏适度,氣也得通透好。緊火米湯慢火肉,灌腸歸肉類,緩火慢蒸,蒸蒸,揭開籠蓋,以牙簽細的竹棍子遍紮灌腸,暢開氣流通道。透氣有圭臬,透早了灌腸内容物尚未凝結,紅糊糊随紮眼流在蒸鍋水裡,透遲了灌腸内容物積氣因無通道使灌腸滿皮開眼,招人識笑。蒸蒸透透氣,透透氣蒸蒸的灌腸,一旦往鍋外湧噴灌腸香,灌腸始熟。俟廚屋和院子飄灌腸香,灌腸透熟。透熟灌腸,切不粘刀,炒不爛邊,吃不粘牙,吃過唇齒餘香。

甘肅隴東美食——豬血灌腸

豬血灌腸加紅的綠的辣椒絲、蔥絲等佐料炒的灌腸坨坨,盛白幽幽瓷碟裡,是一道墨灰白紅綠合唱的别緻美味,一坨一坨,筷頭輕夾,送在口中,細嚼緩咽,筋香松軟賽過焖肉,荞面的苦香、麥面的筋香、腸油的醇香、菜籽油的清香、蔥蒜辣椒的鮮香,光陰的綿香,均蘊其内,過口銘心,沒齒不忘。道地慶陽豬血灌腸,做起來成本高、耗力耗時,卻比焖豬肉、蒸豬肉的味美。自古迄今,慶陽鄉人視之乃珍品吃食,饋贈親友,聯絡感情,增進情誼。

慶陽豬血灌腸,載的是慶陽源遠的農耕文化意蘊,傳承的是慶陽流長的飲食文化。從前,它是當地那些衣食無憂鄉人過大年享受的象征持家有道的一道風味美味,尋常百姓享受者寥寥。包産到戶以降,尋常百姓不隻過大年享受,更是啥時想享受啥時享受,自己懶做,超市大量供應。這是時代的好,當歌之。

本文原作者:石 颢

繼續閱讀